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患者血压、心率及丙泊酚用量的影响。
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组(D组)及0.9%氯化钠注射液安慰剂组(C组),每组25例。D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微泵静脉注射负荷剂量DEX 1μg/kg,随后以0.5μg·kg-1·h-1微泵静脉注射直至术毕;C组患者微泵静脉注射相同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作为全麻诱导,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脑电双频指数(BIS)达到55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完成气管插管。术中以TCI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保持瑞芬太尼血浆浓度(Cp)为8 ng/mL,以每次0.5μg/mL幅度调整丙泊酚Cp,维持BIS在45~55之间。记录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患者入室(T1)、负荷剂量DEX输注完毕时(T2)、TCI丙泊酚、瑞芬太尼3 min时(T3)、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4)、手术切皮时(T5)、手术30 min时(T6)、拔除气管导管时(T 7)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其变化幅度(△MAP%、△HR%)及拔管时间。
结果D组丙泊酚平均输注速度为(63.8±16.9)μg·kg-1·min-1,明显低于C组的(97.5±10.1)μg·kg-1·min-1(t=8.558,P<0.05),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度两组相似(t=0.882,P>0.05);两组各个时间点相比,T3~T5时间点D组MAP明显高于C组(t=5.155、5.565、4.200,均P<0.05),T2时间点D组HR明显慢于C组(t=4.612,P<0.05);C组T3~T5时间点与T1时间点相比,MAP较低(t=6.871、6.606、6.866,均P<0.05),D组T2~T时间点与T1时间点相比,HR较低(t=5.729、5.638、5.258、6.411、7.612,均P<0.05),而C组T3~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相比,HR较低(t=4.376、3.817、6.086、6.978,均P<0.05);T3~T5时间点D组△MAP%低于C组(t=6.096、3.473、4.500,均P<0.05),而T2时间点D组△MAP%大于C组(t=4.688,P<0.05);T2时间点D组△HR%大于C组(t=6.359,P<0.05)。D组拔管时间为(11.7±4.1)min,C组为(9.9±3.8)min,两组相似(t=1.610,P>0.05)。
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TIVA时,DEX以负荷剂量1μg·kg-1、随后以0.5μg·kg-1·h-1微泵静脉注射直至术毕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轻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后以及术中循环波动幅度,且不延长拔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