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技巧初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rml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客观题的数量,将诗歌鉴赏改为主观题,并且只考古诗。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颇感头痛的一个问题。“鸳鸯绣了从教看,‘要’将金针度与人”,古诗鉴赏虽非易事,但也决不是九天月桂,高不可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应引导学生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
  
  一、区分风格流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是文学艺术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求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确地进行描写,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偏重于抒发感情和描写幻想,常常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都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屈原、李白的诗歌,则多属浪漫主义作品。
  
  2.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人们多以“骏马秋风冀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令人亢奋、激动、昂扬,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婉约派作品多以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风格婉约清丽、缠绵悱恻,具有阴柔之美,人们多以“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如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3.名家典型诗风举例
  诗歌的艺术风格,与诗人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诗品出于人品。正因如此,我们的诗坛才能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比如:陶潜的恬淡静美,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贾岛之瘦,孟郊之寒,温庭筠的香艳柔婉,李煜的多愁善感,柳永的真率明朗,晏殊的富贵闲雅,苏轼的高旷清雄,辛弃疾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婉约清新,姜夔的幽冷悲凉等。
  
  二、明确表达方式
  
  这里主要谈谈常用的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眼观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寂寞苦闷之情,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2.间接抒情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景物的形象,体现着诗人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又贯注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之中。再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写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借景述意,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②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像虞世南的《蝉》:“垂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义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怀古伤今(即借古喻今)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提到的《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靡靡之音,杜牧以史喻今,让人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描写方式
  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要说说后面几种: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用一事物暗不另一事物。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观者的惊艳反应,间接表现她的美艳绝伦。类似的还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写景中的间接描写亦有很多,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潆潆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边,在大树上,全都是潆潆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渲染 即细致地描写,用重笔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现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用“念去去”点明朋友分别,接着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渲染他们之间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情意,后面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觉伤感。这种渲染,比原来的色彩加重一层,更感意致绵密。再如前面那首韦应物的诗,经过前三联的铺写渲染,形成了诗人远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白描 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4.细节描写 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因客不至烦躁不安的心情。
  
  三、辨别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是诗歌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特别是 他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通篇由比喻构成,用“花、雾、春梦、朝云”四个喻体,共同比喻一个本体,即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表达了一种追念与惋惜之情。
  2.拟人 即赋于事物以人的特性,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本是无情物,在诗人笔下,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作者把花草树木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张 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这把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在许多时候,夸张往往和比喻结合起来,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属空间的夸张,后一句是时间的夸张。这两种夸张前后紧密相联:前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回头暗喻人生易逝,为下面“悲白发”作好铺垫;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故有下面的朝暮变化之说。
  4.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把烧瓦工人和居大厦的富翁作了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劳而获和劳而无获的不合理现象。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 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明媚开朗的阳光(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6.互文 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亦属此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决不能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难免一死,壮士十年后即能侥幸归来。再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句,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
  7.双关 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前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了以“晴”谐“情”的双关隐语,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巧妙。元末诗人王冕写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清气”,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画家的人品和节操。
  8.叠字 叠字的运用,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拿《诗经》来说,三百零五篇就有将近二百篇使用了叠字。运用叠字,可以调节音节,加强作品的节奏感,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使人体会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开头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将词人倾吐不尽的悲哀赋予言外,使读者如闻哽咽啜泣之声。
  
  四、了解诗中典故
  
  用典,是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它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此使言语含蓄、鲜明、生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上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分别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闻笛赋”就是晋朝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的故事出自《述异记》,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斥的激愤和对朋友的深挚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恍如隔世的慨叹。再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的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从用典的方式上说,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散文中用典多采用明用,诗歌中则主要采用暗用。杜甫《新婚别》写行前新妇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典故暗用得很高妙,向来为大家所推崇。《汉书·李陵传》记有:“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得,皆斩之。”新妇勉慰亲人,解释自己不能“誓欲随军去”的原因时,典故变成了女人自己的话,自然流畅,不露一点痕迹。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用事”和“用辞”两种,“用事”是引用过去的故事,通过引用故事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起一种类比和引发的作用,使意义表达得更形象、更深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整篇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用以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事业却又无成的感叹。“用辞”主要在于引用现成的词语,以证明一种事理,或借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语言来塑造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如用“南冠”代替“囚犯”,用“金乌”代替“太阳”,用“玉兔”表示“月亮”。宋代诗人林逋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自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脱化而来,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诗词中更常见的是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阅读欣赏诗词中要注重积累和感悟,品味诗词的意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其他文献
“对文”属训诂学范畴,是古人“行文之法,立言之例”的一种,它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或结构中,相对应的词语,在词义上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这就是说:句意相近的对文一般具有相同相近的词义,而句意相对的对文一般具有相反相对的词义。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句意相近,由此推知句子中的“举”和“胜”词义相近;苏轼《石钟山记》中“南
秦牧被称为学者型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醇美的语言,而且还可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社稷坛抒情>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期刊
将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从培训指导原则、环境保障、体系构成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出电力企业培训的新体系.这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文学评论类文章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所涉及,在学习中,无论是文本主体本身还是针对文本所作的文艺短评,都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这也正与高中语文学习阶段提高文学素养这一目的相契合。为深化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与把握,现以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短评为例,并以设题解答、失误分析的方式对该类文章略作剖析。    [例文]  抓住言行写爱憎——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