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生活之窗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走进生活
  生活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每一页都蕴含了生动有趣的内容;每一页,都留下耐人寻味的脚印;生活,是品德教育的不竭源泉。
  在《小心,病从口入》一课中,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询问长辈,了解许多与健康有关的知识,课上,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哪些有害的食品不能吃。在交流讨论中,孩子们懂得了更多的健康常识:如夏天不能吃过多的西瓜,容易拉肚子;不能吃过期的食品;饭后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后,不宜喝冰冷的饮料……看着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听、津津有味地讲,我知道他们已经从身边学会了那么多对成长有益的东西!
  学习《我爱秋天》一课时,我带来了温度计,教孩子们学会看温度计,教孩子们用心记录气温的变化,让他们感受秋阿姨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我也与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花坛旁、田野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观察者与发现者的角色,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菊花共舞、与飘落的叶子共语,尽情享受秋天的风轻云淡,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秋天的情感!
  二、关注生活
  生活中既有彩色的一页,同时,也有黑白的一页。生活中,还有许多被日益破坏的森林在痛苦地呻吟,无家可归的鸟儿在哀号……学习《我爱美丽的生命》一课后,我特意安排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出校园,他们亲眼目睹了被污水“染白”了的小河、“奄奄一息”的庄稼地,看到昔日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已面目全非,庄稼地已不见往日生机……孩子们原本兴奋的脸上现出惊恐的神情,他们伤心地问我:“老师,小鱼是不是死了?地里还长地瓜吗?”此时,孩子们真正意识到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更加激起了他们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他们七嘴八舌,为环保出谋献策,想出了许多金点子,使我频频点头。是生活教育了他们,是生活指引这群羽翼未丰的小雏鹰寻找到心灵的方向,教育他们从小懂得珍爱一切生命,珍爱我们这个美丽而又可爱的世界!
  三、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没有体验活动的参与,品德教育只是一句空话,强化体验是增强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教育孩子们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过多的说理教育,亲自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里,与农民伯伯一起劳动。这群小家秋兴奋不已,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干庄稼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刚开始,他们悉心地听从农民伯伯的安排,一会儿给小白菜拔草,一会儿帮忙拔萝卜,一会儿学习摘豌豆,忙得不亦乐乎。半小时一晃而过,虽然孩子们个个汗流浃背,双手沾满了泥土,裤脚也弄脏了,但是他们脸上露出了花儿般的笑容。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主题,为了教育孩子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我先让孩子们在班级内交流自己的家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并进行了模拟游戏:在操场上画出交通路线图,由孩子们轮流扮演小交警,其他孩子有的扮演公交车司机、有的扮演乘客、有的扮演行人,他们遵守红绿灯指挥,走人行道……在活动中,我还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一些交通安全的基本常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我想:如果教师能敢于打开生活这扇门,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活动的空间,有更多体验生活的时间,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包括我们教师自己!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更多乐趣,在生活中品尝点滴辛酸,在生活中更快地成长起来,像雄鹰勇敢地搏击长空!
其他文献
古徽州,横卧黄山脚下,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这里曾涌现出了理学宗师朱熹、朴学大师戴震、国画大师黄宾虹、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等一大批名彪史册的文化巨子。这里又是新安画派、新安理学诞生的摇篮。徽州民居中的木雕艺术正是在这样厚实的母体中诞生的,所以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沉淀,,它是一种文人木雕,讲究品味,讲究内涵,说通俗一点,就是文气较重的一种木雕,故有人称它“儒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