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的优势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让学生将它变成自己手中的认知工具,从中收集资料,增加阅历,进而充实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以实现作文的突破和发展已是必然。信息技术整合于作文教学,可以把枯燥的讲授、单纯的技巧指导,变成电子板上赏心悦目的有形画面,把静的字变为动的形、美的景,将生动直观的信息再现于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想像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并进一步优化写作教学过程,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作文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创造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由于生活接触面窄,学生负担过重,学生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写作中想象贫乏、语言空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拥有充裕的写作素材库,同时可以相互鉴赏、评点,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前可根据作文训练目的,有选择性地检索阅读有关资料,丰富写作素材;习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共享性特点,通过评论、合作、互评等方式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利用网络交互性特点,教师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写作情况,并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将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感受反馈给教师,同学之间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展开讨论。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教给学生一定模式的写法,甚至印制的范文,给学生以“规范”,观点上求稳,结构上求同,只注重“文”,而忽视写作主体“人”的创造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表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而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则可以创设种种情境和氛围,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使学生写出结构新颖,观点鲜明,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那么,如何让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玩味生活,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为了写好描写春景的作文,我拍摄了一些公园、田野、郊外的风景,再利用“绘声绘影”软件添加优美的音乐,配以富有感情的文字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唤起了学生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强大的内驱力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作文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具有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集各种媒体形式优势于一身,能给学生以真实感。情境的创设,突破时空局限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把一切原先不能直接搬进作文课堂的情境搬入课堂供学生感知。教师导入情境,使作文教学活动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真情实感。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中,虽然不少老师们都注意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可时间局限了这样的活动。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引进多媒体、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则会有效克服以上弊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我爱我家》,我先后拍摄了“常回家看看”的三代同堂亲情生活、校园课外体锻的生动场面、十分钟休息的“最佳调节”、界首镇上的休闲众生相,并且配制音乐与原声,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火热的现实生活再现出来,让学生从近到远,从小到大体会家的温馨,无拘无束地体验真情,从而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佳作。呼唤作文本质的回归,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作文本来的面目,多媒体功不可没。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轻松选材
  作文是人脑的对世界的客观反映,是从客观现实中吸取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复杂过程。很多学生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留心观察,或经历过的事忘了,一时难以提取有效的信息储存。观察是选材的基础,只有仔细观察,善于观察才能获取更多更新颖的写作材料。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对要训练的内容都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如:指导写作“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虽然学生有过类似体验,但这些记忆中的画面大多是模糊残缺的,学生很难具体完整再现。于是,我又通过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拔河比赛热火朝天的场面,使学生重拾记忆。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可进行镜头定格,引导学生抓住其特征和细节,调动自己的各种器官细致观察,学生按作文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选择组织自己的材料,没想到,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不少基础差的同学也找到了感觉,学生的观察也能力得到张扬。
  四、利用多媒体,展开合理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图片、组画、音乐、影视剧片段、记录片场景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这些情境,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能引起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学生马上能从思维的低谷转向高潮,想象的闸门就会打开。因此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记忆的闸门,还能触发学生联想的引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表现作文教材内容,因而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指导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或妈妈”为内容的习作中,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学生欣赏了影片。伴随着凄婉
  动人的乐曲,纯朴慈祥的妈妈在滂沱大雨中一步一叩首地迈向小庙,为生病的孩子祈祷的画面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含着泪花,从影片回到现实,不少学生心中对妈妈说的话不吐不快。教师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而有的学生对爸爸慈爱而严格的教育,鞭策着自己成长进步更有感触,教师可随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联想生活中的例子,选好写作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可写作的东西,有了真挚的感情,因此作文中一件件事真实可感,一份份情真挚朴素,爸爸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情景、画面、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立体观察、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由静想动,由内向外,由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眼前想过去,想将来,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也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会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把我们的教学空间拓展得海阔天空。但一定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能盲目地“拿来”就用,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效率 教学  信息技术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确,由于有了计算机、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介入我
【摘要】开展课题实验,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和形式上的误区,教师有诸多歪理远离课题,农村教育科研在走出误区的同时要让教师搞清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只有教师真正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才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课题 研究 误区  教育课题实验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拼搏。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
期刊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把孩子从重复的读写中解脱出来,让教师和学生都告别那种“枯燥的工作”?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达到是字的目的?我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所得与大家共享: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动力,对于低年级孩子更是如此。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作
期刊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大量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精细化练
期刊
【摘要】良好的语文学风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他依附于校风,存在于个体,有着人格的魅力,是一种难得的潜在的教育力量。但目前,应试的实际又悖离了教学的本质,因此,本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提出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学风的培养,应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把学生放在一个大语文的环境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风,进而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科学预习,重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