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对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地建设家乡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3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和取经。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科教结合、科教兴村活动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一、新村运动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一)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二)扩散阶段(1974—1976年)。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三)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的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四) 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五)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和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效益
  
  新村运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一)改善农村公路。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妇女活动在新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住房条件。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三)农村电气化。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四)农民用上自来水。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
  (五)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
  (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已从1994年的35%增加到50%。
  (七)农协组织迅速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
  (八)兴建村民会馆。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 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
  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某些使命,国民及非政府组织已有能力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和完成。然而,因为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仍需要政府的一些保护和扶持,并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韩国历届政府始终加以高度重视和努力施行。进入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新时期韩国农村与新村运动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韩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从2004年到2013年将投入119万亿韩元。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通过新农村运动,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看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海西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对于海西地区来说,也由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投资,努力做到改善农牧民的路、水、电、通迅等和兴修渠道、沼气池等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发展农牧业创造基本条件。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针对海西地区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不同的特点,先要对其按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不同程度类别的村,如富裕村、半富裕村、贫困村等,针对他们发展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周密地进行各项工作,以达到整体推进。
  (二)加强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努力构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保障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绩效。
  (三)努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制定柴达木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引导农牧民大面积种植柴达木枸杞、甘草、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材和经济可观的亚麻、食用葵和油葵;建立优质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露地种植莴笋、甘蓝、芹菜、胡萝卜、青萝卜、紫皮大蒜等反季节蔬菜,大面积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高产牧草,为牧繁农育、自繁自育和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
  (四)建立健全农牧业协会。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思路,组建和创办各类协会,为农牧业产业化永续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协会的管理和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过各类协会的组建和创办,实现党建与经济工作的双促进。
  (五)强化民主,完善农牧区管理制度。在充分利用各村党员活动室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及全村的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等,进一步调动他们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本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继续发扬柴达木精神,培育适合海西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针对海西特点,应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团结、勤勉、协作”,以此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需要并呼唤"自反性"理论的时代。资本现代化取得种种历史性胜利,它的本质局限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问题。今天,西方现代性本身正面临着诸多根本危机,这些危机不仅是
作为晚清维新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改革意识的黄遵宪,不仅在外交、教育和诗歌改革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法治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为视
改革开放30多年,江苏城镇化在持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统筹城乡转型发展的理念导向下,江苏以城乡联动改革为动力,跨越传统的"自我造城"的城镇化老路,逐步走
希尔伯特(H ilbert)扫描是连续、没有交叉且经过相邻点的二维空间扫描方法。为了验证H ilbert扫描在图像无损压缩中的有效性,利用H ilbert扫描对医疗图像像素的位置进行置换,分别用哈夫曼编码、游程编码、LZW编码和算术编码对经过H ilbert扫描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压缩。实验结果显示H ilbert扫描可以增加像素的相关性,对提高压缩比有一定的贡献。
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政府提速升档,创造一流政务环境,很有必要打造新型政府。本文就打造新型政府谈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