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棕北小区建成于1993年,历经十几年的变迁。文章针对成都市的棕北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从经济、适用、美观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棕北小区在造价不高的情况下是如何创造出在当时值得推崇的居住环境。并针对棕北小区使用现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棕北小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一、概况介绍
成都市棕北住宅小区是全国第二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位于棕树北路以东、红星路延线以西、科学路以南、友谊路以北。东邻四川大学, 西接美领事馆, 在以科研、科技、教育、体育、外国领事馆区为主的定点区域内, 在当时是一个地理环境优雅、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层次高的新型开发区。该小区由成都市统建办公室承建,规划设计是邀请五家设计单位投标, 经专家评选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中标设计。占地12.245公顷,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居民2416户;于 1993年8越全面竣工,历时两年。
二、设计分析
(一)小区设计的适用性
棕北小区的设计,以改善结构布局,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为了节省投资和保证小区内工长的外部交通,设计中保留了原有道路,并在沿街空地上修建了小区商场,留出居民步行小道。在厂房的北侧,设计了小学的操场和绿地,有效避免了厂区对住宅楼的干扰和影响。绿地被置于小区中央,成为整个小区的视觉中心。绿地随着道路像四个组团延伸,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绿化体系。小学、幼儿园、小区文化中心等公建被布置在中心公园周围。成为大片绿地和住宅楼之间的过度地带。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中心公园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中心公共空间呈带形,主要的活动场地由西向东分布为健身场地、入口广场、活动广场和圆形大草坪。健身场地、入口广场和活动广场围绕水池布置。健身场地的面积约为60平米,其中圆形的场地由几片弧形的矮墙围合。健身场地上设置了各种健身设施,但整个场地无大树遮阴。住宅小区分为四个组团,每组团约有居民600户,符合当时的居委会管理体制。住宅区每个单元内设计了供本单元住户停放自行车的半地下自行车库,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小区的道路系统均临城市道路,共四个出入口,各进出入口首先匯入围绕中心绿地的环形道路,然后由支路进入各个组团,避免了外来的车辆直接穿越小区。红星南路作为通往市区的主要干道,是居民上下班的人流集中地,因此成为小区的主要入口。
宅间的道路与散水合而为一,因而宅间绿地完整,增加使用效率。住宅充分考虑的成都的自然气候条件。成都地区夏季闷热冬季多雨,日照、湿度大、因此,住宅注意了穿堂风的设计,在面宽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了卫生间和厨房的自然通风。
此外,棕北小区是成都首先尝试住宅可变性的小区设计。部分套型采用了大开间灵活隔断的方式进行设计,为用户参与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惜在使用中效率和可变利用的实践不多。
(二)设计的经济性
棕北小区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行列式布局,这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设计院起初尝试过曲形单元错动等异性的布置手法来形成丰富的小区组团,但最终因经济性不够而放弃。最终,行列式成为一个折中的方案。
条形住宅在朝向、节地、管网规整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优势,显得单板和生硬,使整个小区的设计缺乏变化感和丰富性。设计采用了尽端加蝶式的做法,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私用空间,同时增加行列式所缺失的维和感,形成半私有的领地。在行列式端头布置一些点式房屋,增加通风的效果和提高容积率。
为了节省用地,设计中适当缩小面宽、加大进深来保证起居室的优先采光,一般每户的面宽在5.7~6.3米。在室外加连廊、兼做自行车车棚。但在使用中已废弃,由于没有合理的在利用,连廊成为了室外的消极空间,又对底层的采光造成了影响。小区应对这类消极空间进行利用改造,改建成利于人活动和停留的交往空间。
(三)小区设计的美观与文化性
棕北小区在造价不高的情况的,体现出了川西民居的特色。小区规划用地划分为5部分,4块居住用地围绕中心的绿地布置,每个居住用地为一个组团,为“棕”“竹”“锦”“秀”4园,但布局相对封闭。绿地划分为三级,配置步行道、水面雕塑、花架、休息廊等建筑小品,点缀花木、组团花园、中心游园形成整体。在立面设计上富于变化,完整、简洁, 住宅单体设计注重功能的完善, 平面多为南北朝向, 室内注意组织穿堂风。
(四)小区在使用中暴露的问题
在设计中,存在许多设计空间与使用功能不适应而导致空间废弃的现象。如宅前的半地下自行车棚,由于管理不便,无法每个单元提供各自的管理者,所以组团的自行车停放被集中在组团绿地的一侧,形成的单独的自行车棚,造成了单元前的半地下自行车库和连廊底部的自行车棚废弃。
小区的中心绿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经呈现出使用率降低的现象。中心绿地的设施逐渐跟不上现在人的生活要求,绿地的面积也显得过小,不能容纳足够的活动。中心水池作为最重要的景观,池水浅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游玩设施,没有起到观赏作用,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活动可能。作为观赏又略显平淡。
道路宽度设计上也逐渐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小区级道路设计得过窄,没有考虑私家车量增加会对道路会造成负担。于是随着小区私家车辆的增加,小区级道路逐渐被小汽车所占据,剩下的路面已经不足以容纳汽车快速和方便的通行。另外,小区建设时没有规划出足够的停车空间,因此导致许多私家车停入组团内部,干扰了组团的人流,也降低了组团绿地的使用效率。许多组团绿地被私家车所包围,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在组团内部,组团绿地的使用率极低,人群很少在组团绿地中停留,这是设计中所忽略的,导致了绿化空间仅仅为单纯的绿化,而没有为组团内部的人提供相应的活动。
(五)对小区改造的建议
小区级道路路面过窄,导致不能满足便捷的通行需求,更因私家车的停放显得越来越拥堵。建议小区应规划出新停车场,或在小区附加加建专门的停车场,便于道路的正常使用和通行,减少路面停车对小区道路的占用情况。
组团内部,许多空间被闲置,如宅前的花园底层废弃的自行车库、靠近道路的底层过度空间和单元前的连廊空间,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改建为组团内部的休息和游乐设施,为原本平淡的组团活动场地添加趣味,也将这些废弃的空间利用起来。这些空间的良好利用,能够促进组团和单元内的交往活动。弥补过于平淡和粗糙的组团绿地设计的不足。
中心绿地方面,应增加一些游乐的设置和景观设施,增加中心绿地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住户活动的空间。
三、结语
步行于玉林棕北一带,街道的尺度和氛围是宜人的,小区的组团设计使整个小区没有隔离于主街道之外,但又充分地保证了每个组团的私密性。在当时,棕北小区是一个造价不高但质量高的住宅设计项目,在低造价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了成都的气候条件和人文条件,四院的设计又带来各种风格的院落空间,是对川西文化的一种回应。但是随着年月的增加,棕北小区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公共场地设施的逐渐落后,渐渐跟不上人们的使用要求,没有为小区住户提供适宜于现在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一些废弃的场所沦为彻底的消极空间没有加以好好利用。这两者之间,可以互补而创造出一些新的居民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2005.
[2]时国真.棕北住宅小区.建设部住宅试点小区系列报道,1994.
[3]中国西南院棕北小区设计组.棕北小区的规划设计.建筑学报,1993,(11).
[4]刘艳梅.城市住宅形态个性化发展状况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2003.
[5]朱昌廉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谷亚兰(1988-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棕北小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一、概况介绍
成都市棕北住宅小区是全国第二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位于棕树北路以东、红星路延线以西、科学路以南、友谊路以北。东邻四川大学, 西接美领事馆, 在以科研、科技、教育、体育、外国领事馆区为主的定点区域内, 在当时是一个地理环境优雅、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层次高的新型开发区。该小区由成都市统建办公室承建,规划设计是邀请五家设计单位投标, 经专家评选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中标设计。占地12.245公顷,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居民2416户;于 1993年8越全面竣工,历时两年。
二、设计分析
(一)小区设计的适用性
棕北小区的设计,以改善结构布局,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为了节省投资和保证小区内工长的外部交通,设计中保留了原有道路,并在沿街空地上修建了小区商场,留出居民步行小道。在厂房的北侧,设计了小学的操场和绿地,有效避免了厂区对住宅楼的干扰和影响。绿地被置于小区中央,成为整个小区的视觉中心。绿地随着道路像四个组团延伸,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绿化体系。小学、幼儿园、小区文化中心等公建被布置在中心公园周围。成为大片绿地和住宅楼之间的过度地带。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中心公园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中心公共空间呈带形,主要的活动场地由西向东分布为健身场地、入口广场、活动广场和圆形大草坪。健身场地、入口广场和活动广场围绕水池布置。健身场地的面积约为60平米,其中圆形的场地由几片弧形的矮墙围合。健身场地上设置了各种健身设施,但整个场地无大树遮阴。住宅小区分为四个组团,每组团约有居民600户,符合当时的居委会管理体制。住宅区每个单元内设计了供本单元住户停放自行车的半地下自行车库,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小区的道路系统均临城市道路,共四个出入口,各进出入口首先匯入围绕中心绿地的环形道路,然后由支路进入各个组团,避免了外来的车辆直接穿越小区。红星南路作为通往市区的主要干道,是居民上下班的人流集中地,因此成为小区的主要入口。
宅间的道路与散水合而为一,因而宅间绿地完整,增加使用效率。住宅充分考虑的成都的自然气候条件。成都地区夏季闷热冬季多雨,日照、湿度大、因此,住宅注意了穿堂风的设计,在面宽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了卫生间和厨房的自然通风。
此外,棕北小区是成都首先尝试住宅可变性的小区设计。部分套型采用了大开间灵活隔断的方式进行设计,为用户参与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惜在使用中效率和可变利用的实践不多。
(二)设计的经济性
棕北小区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行列式布局,这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设计院起初尝试过曲形单元错动等异性的布置手法来形成丰富的小区组团,但最终因经济性不够而放弃。最终,行列式成为一个折中的方案。
条形住宅在朝向、节地、管网规整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优势,显得单板和生硬,使整个小区的设计缺乏变化感和丰富性。设计采用了尽端加蝶式的做法,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私用空间,同时增加行列式所缺失的维和感,形成半私有的领地。在行列式端头布置一些点式房屋,增加通风的效果和提高容积率。
为了节省用地,设计中适当缩小面宽、加大进深来保证起居室的优先采光,一般每户的面宽在5.7~6.3米。在室外加连廊、兼做自行车车棚。但在使用中已废弃,由于没有合理的在利用,连廊成为了室外的消极空间,又对底层的采光造成了影响。小区应对这类消极空间进行利用改造,改建成利于人活动和停留的交往空间。
(三)小区设计的美观与文化性
棕北小区在造价不高的情况的,体现出了川西民居的特色。小区规划用地划分为5部分,4块居住用地围绕中心的绿地布置,每个居住用地为一个组团,为“棕”“竹”“锦”“秀”4园,但布局相对封闭。绿地划分为三级,配置步行道、水面雕塑、花架、休息廊等建筑小品,点缀花木、组团花园、中心游园形成整体。在立面设计上富于变化,完整、简洁, 住宅单体设计注重功能的完善, 平面多为南北朝向, 室内注意组织穿堂风。
(四)小区在使用中暴露的问题
在设计中,存在许多设计空间与使用功能不适应而导致空间废弃的现象。如宅前的半地下自行车棚,由于管理不便,无法每个单元提供各自的管理者,所以组团的自行车停放被集中在组团绿地的一侧,形成的单独的自行车棚,造成了单元前的半地下自行车库和连廊底部的自行车棚废弃。
小区的中心绿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经呈现出使用率降低的现象。中心绿地的设施逐渐跟不上现在人的生活要求,绿地的面积也显得过小,不能容纳足够的活动。中心水池作为最重要的景观,池水浅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游玩设施,没有起到观赏作用,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活动可能。作为观赏又略显平淡。
道路宽度设计上也逐渐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小区级道路设计得过窄,没有考虑私家车量增加会对道路会造成负担。于是随着小区私家车辆的增加,小区级道路逐渐被小汽车所占据,剩下的路面已经不足以容纳汽车快速和方便的通行。另外,小区建设时没有规划出足够的停车空间,因此导致许多私家车停入组团内部,干扰了组团的人流,也降低了组团绿地的使用效率。许多组团绿地被私家车所包围,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在组团内部,组团绿地的使用率极低,人群很少在组团绿地中停留,这是设计中所忽略的,导致了绿化空间仅仅为单纯的绿化,而没有为组团内部的人提供相应的活动。
(五)对小区改造的建议
小区级道路路面过窄,导致不能满足便捷的通行需求,更因私家车的停放显得越来越拥堵。建议小区应规划出新停车场,或在小区附加加建专门的停车场,便于道路的正常使用和通行,减少路面停车对小区道路的占用情况。
组团内部,许多空间被闲置,如宅前的花园底层废弃的自行车库、靠近道路的底层过度空间和单元前的连廊空间,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改建为组团内部的休息和游乐设施,为原本平淡的组团活动场地添加趣味,也将这些废弃的空间利用起来。这些空间的良好利用,能够促进组团和单元内的交往活动。弥补过于平淡和粗糙的组团绿地设计的不足。
中心绿地方面,应增加一些游乐的设置和景观设施,增加中心绿地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住户活动的空间。
三、结语
步行于玉林棕北一带,街道的尺度和氛围是宜人的,小区的组团设计使整个小区没有隔离于主街道之外,但又充分地保证了每个组团的私密性。在当时,棕北小区是一个造价不高但质量高的住宅设计项目,在低造价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了成都的气候条件和人文条件,四院的设计又带来各种风格的院落空间,是对川西文化的一种回应。但是随着年月的增加,棕北小区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公共场地设施的逐渐落后,渐渐跟不上人们的使用要求,没有为小区住户提供适宜于现在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一些废弃的场所沦为彻底的消极空间没有加以好好利用。这两者之间,可以互补而创造出一些新的居民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2005.
[2]时国真.棕北住宅小区.建设部住宅试点小区系列报道,1994.
[3]中国西南院棕北小区设计组.棕北小区的规划设计.建筑学报,1993,(11).
[4]刘艳梅.城市住宅形态个性化发展状况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2003.
[5]朱昌廉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谷亚兰(1988-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