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剖析学情分析内涵的基础上,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扩招生源为调查对象,发现扩招学生呈现生源分布多元化、知识水平层次化、学习习惯差异化、学习目标明确化的学情特点,提出推行融入课程思政、开展循环闯关训练、探索增值性评价和借助立体化教学资源等策略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GG011);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教工〔2020〕150号)。
  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SGH20Y1617)。
  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高职扩招工作有关部署,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和2021年扩招200万人,从而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和好就业。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及应(往)届毕业生等高职扩招生源,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应认真分析学情,思考如何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如何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如何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文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扩招生源为调查对象,分析桥梁工程技术课程的学情,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学生学习起点状态分析和学生潜在状态分析。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维度,知识维度是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是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维度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精准分析学情既是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重要前提,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高职扩招生源的调查与分析
  学情分析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学情分析
  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扩招生源K1901班211人为调查对象,桥梁工程技术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桥梁认知、下部结构构造与施工、上部结构构造与施工以及桥梁附属设施施工等知识,其中正确识读桥梁工程图纸和掌握施工工法是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在进行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讲授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学情进行调研,随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扩招生源学情具有以下特点:
  (1)生源分布多元化
  扩招学生来自退役军人、应(往)届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等,其中退役军人占58.29%,应(往)届毕业生占9.10%,下岗职工占0.95%,农民工占27.01%,新型职业农民占0.95%,其他占3.7%。扩招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而且多元,年龄差异较大,对知识的储备与接受能力均有较大差异。
  (2)知识水平层次化
  扩招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对知识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学生年龄越大,其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越差。20岁以下学生占总数的21.74%,20~29歲学生占总数的64.49%,30岁以上学生占总数的13.77%。其中30.43%的学生仅能进行简单图形的CAD绘制,对于桥梁图纸的识读存在一定的困难;35.51%的学生觉得施工抽象,不易理解。但是,扩招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强的优势。
  (3)学习习惯差异化
  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总数的34.16%,偶尔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总数的41.30%,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总数的24.54%;有归纳总结习惯的学生占总数的43.54%,偶尔有归纳总结习惯的学生占总数的30.37%,26.09%的学生没有归纳总结习惯。数据说明扩招学生普遍学习习惯较差,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培养。此外,调查发现85.42%的学生喜欢利用手机进行学习,这为教师推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
  (4)学习目标明确化
  通过对扩招学生的工作愿景与学习目标进行调查,发现扩招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89.13%的学生期待学习桥梁构造与施工技能,考取桥隧工和“1+X”建筑信息模型(公路市政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学历,毕业后从事公路桥梁建设相关工作。
  2.学情结论
  基于对问卷调查与前测知识模式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扩招生源的学情结论。
  (1)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道路建筑材料、工程制图及CAD等专业基础课程。在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中已熟练掌握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的性能;在工程制图及CAD课程中已学习了桥梁图纸的识读;在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课程中已理解先张法和后张法的施工原理。
  (2)认知和实践能力
  学生已掌握桥梁施工中所用材料的基本性能,并具备对基础的桥梁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但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3)学习特点
  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如果提供一定的桥梁材料,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凸显出来,并且学习目标十分明确,渴望通过再次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获得岗位所需的技能证书。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真学习,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团队协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扩招背景下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整体教学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内容。因扩招生源的特殊性,在学情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质量。
  1.针对生源分布多元化,推行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体现教学新路径   扩招生源分布多元,年龄结构差异较大,为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因此,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依托,以“工程案例”启智、“人物故事”感悟、“职业规范”引导为线索,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开辟教学新途径,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及价值塑造相互融合,同向同行。
  2.针对知识水平层次化,开展循环闯关训练,体现教学个性化
  因扩招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分层明显,若课前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开展后续课程内容的讲授。因此,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后开展循环阶梯闯关训练,直至出现“恭喜您闯关成功”,方可进入课堂环节内容进行学习,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的理解,还为后续课堂内容的学习与教学环节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3.针对学习习惯差异化,探索增值性评价,体现教学精准性
  在进行教学单元评价时,针对扩招学生的学习习惯,采取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增值性评价是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评价类型,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参与活动频次、进步幅度等方面开展评价,从而激发不同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针对学习目标明确化,借助立体化资源,体现教学贴合度
  针对扩招学生对桥梁构造识图与施工技能学习充满兴趣,渴望通过学习获得桥隧工和“1+X”建筑信息模型(公路市政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特点。教师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通过自建课件、在线微课、施工现场视频、动画、VR交互式体验、虚拟仿真平台、试题库、图片、桥梁文化、课程思政案例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基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学实践,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扩招生源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一带一路”沿线桥梁建设为依托,以“立德树人”目标和“工匠精神”为指引,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扩招生源的学情分析为基准,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教学主线,对“桥梁构造与施工”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不仅使扩招学生对桥梁构造与施工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对施工工法优选和施工方案编制的应用能力得到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1.推行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以“一带一路”沿线桥梁建设为载体,创设真实任务,不仅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更让其在桥梁构造与施工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桥隧工和“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同时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提问、讨论、头脑风暴、测试等互动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为课程考核提供数据支持。
  2.开展循环闯关训练和探索增值性评价,提升教学目标完成度
  针对扩招学生知识水平层次化和学习习惯差异化的特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以桥梁施工员岗位要求为基准,融入新技术和新规范,开展循环闯关训练和探索增值性评价,不仅可以保证课前知识水平的储备度,更激發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保证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3.借助立体化资源开展识图和施工学习,实现资源岗位贴合度
  针对扩招学生对桥梁构造识图与施工技能充满兴趣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课件、微课、视频、动画、VR交互式体验、虚拟仿真平台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结合丰富的试题库和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基于桥梁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学,学生完成学习后,可动手制作模型、编制施工方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4.通过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提升课程育人有效度
  基于重构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并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锻炼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收集教学全过程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薄弱知识点,及时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提升课程育人的有效度。
  结  语
  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高职扩招学生的“学情”特点与过去不同,其不仅依赖于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是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这些“学情”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因此,基于学情调查和分析,结合桥隧工和“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桥梁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融入桥梁文化、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等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开展循环闯关训练和探索增值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目标完成度,从而保证课程育人的有效度。
  参考文献:
  [1]曹纳,李福顺,井洁琳,马西牛.质量型扩招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以SC高职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50-51.
  [2]丁才成.深化“三教”改革 赋能百万扩招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0-14.
  [3]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5(6):56-58.
  [4]李晶晶,王占锋.疫情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远程线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4):183-184.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地方语言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化历史久远。在新时代发展下,人们对于文化历史遗产的语言标准化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而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语言生态保持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教育机制,并积极倡导地方语言深层教育,通过教育理念有效发挥地方語言教育功能,引导人们多角度地充分了解地方语言的真实价值与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普通话和地方语言的平衡发展,还可促使全民语
[摘 要]目前,我国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上学受阻,为使其享受平等的高等教育,政府逐步构建了集成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为一体的资助体系,为有效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与政策支持,减轻了贫困家庭学生求学的经济压力,使其有了公平的学习机会。但是单纯依赖国家与社会的资助,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生的困境,所以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需有效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以助于贫困生接受良好教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个新的国际传播渠道——国际网红。在国内网红大家都比较熟悉,是一个发展了多年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业态。从全球来看,国际网红也是一个新兴有效的传播手段。在社交和媒体双重属性加持下,国际网红已成为流量的新密码。  全球社会化媒体传播公司We Are Social发布的《2020年全球数字报告》显示,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总数在2020年初已突破38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83.7%。国际社交媒体渐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油茶所含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酚类和甾醇类等,三萜类和酚类化合物为油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油茶籽提取物(茶油)以及部分三萜类(茶皂苷)和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活性。本文对油茶化学成分和抗菌抗炎活性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以期为油茶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