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总编辑周百义在《出版科学》发表文章说: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出版社中,大多数从业人员已经达成了这种基本的共识。但是,观念的转变并不能取代实际操作,也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其障碍主要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数字出版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与人才。如果仅仅依靠出版社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投入数字出版,则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出版社缺少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科技人员,对数字出版与数字传输这种十分专业的现代高科技,培养和适应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二是由于数字出版需要海量信息,对一家中小型出版社而言,现有图书信息量难以形成规模。何况很多图书的专有出版权已经过期,与作者续签还要付出较为高昂的成本,这一点也让出版社望而却步。三是相当多的出版社虽说都有专业分工,但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在细分市场上缺少领先地位和竞争力。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含量缺少唯一性,在搜索引擎这种巨大的检索功能下,一些缺少核心资源的出版社会被读者无情地淘汰。
张秋林:少儿出版步入畅销书时代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第22届全国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谈到:我国少儿出版进入畅销书时代主要表现在:少儿出版多个细分市场都有畅销书甚至超级畅销书;少儿图书出版呈现长线束集群效应;新生少儿畅销书作家不断涌现;系统营销形成合力效应。他提出,少儿社在畅销书时代更应该大有作为。要掌握三大法宝,即品牌——出版社永恒的追求;经典——致力于出版永不落架的图书;流行——畅销是硬道理、出版要与时代同步。要实现三种转变,即经营产品向经营作家转变、产品营销向整合营销转变、单纯生产经营向资源战略整合者转变。
赵亮:整体化经营有利于精品书、重头书的出版
赵亮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在执行“承包”过程中有偏差或是“承包”方案有缺陷的出版社,经济指标成了硬性任务,作为“双效”之一的社会效益明显淡化,精品书、重头书大大减少,平庸书、劣质书相继出现。而在规模效益、精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投入相对集中且大,周期和效益的实现过程相对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各自为政”的编辑室对于出版精品书、重头书是难以承受的。前面说过,只有整体化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计划地出版精品书、重头书。
仝冠军:业务外包是门户网站读书收费的解决之道
仝冠军在《出版广角》发表文章说:近来,搜狐、新浪、腾讯三大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一事成为业内外的焦点事件。笔者认为,在业务外包趋势下,反观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事件就会发现:就出版单位而言,为降低运营成本,并考虑到门户网站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庞大的受众群体及相对完善的渠道建设,完全可以将传统出版业务之外的电子出版业务与网络销售业务外包给门户网站,出版单位则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生产与作者资源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模式,出版单位、门户网站都会找到自己在新型出版产业模式中的合适位置,出版单位可以借助专门化的门户网站获取额外收益,门户网站则可因众多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而成功拓展新的利润板块。
唐舰:数字图书开拓小众出版新天地
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唐舰在《编辑之友》发表文章说: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其实是以大众生产和流通方式进行的小众产品行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一些出版商提出:图书出版的未来属于那些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小众图书”,而非那些希图囊括大众市场的“畅销书”。然而,在传统出版条件下,小众图书的出版常常要受到最低起印数、储运成本和书店陈列面积、陈列品种、陈列时间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中外传统出版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本早已绝版的图书仍有社会需要,但由于立足大规模生产和流通的传统途径难以将这些“小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汇集,或者虽能汇集但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小众图书”出版遇到的上述技术困难,恰恰能为数字图书具有的无成本复制和传输的特点所弥补。
杨军 蒋民昌建立科学合理的滞销图书处理制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杨民、蒋民昌在《中国出版》撰文说:现在图书的重复出版早已屡见不鲜。图书的市场声明周期越来越短,就导致滞销图书越来越多。对当前的库存图书,特别是滞销积压库存图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处理:1 降低折扣。在发现一些图书长期滞销后,可以通过对各级经销商进行摸底,进而适当降低折扣以刺激读者,调动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2 特价出售。经过认真盘点和仔细梳理库存,对那些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库存图书信息,通过目录和网络发给一些特价书店,进行特价征订。3 二次包装重新上市,有些图书的滞销是因为装帧问题,可以经过一系列加工打磨处理或重新进行装帧设计。4 进行公益捐赠。5 寻找营销空隙,就是在滞销图书的市场范围内,发掘那些被同行忽视的“盲区”,发现读者潜在的需求。6 适时报废。
张秋林:少儿出版步入畅销书时代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第22届全国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谈到:我国少儿出版进入畅销书时代主要表现在:少儿出版多个细分市场都有畅销书甚至超级畅销书;少儿图书出版呈现长线束集群效应;新生少儿畅销书作家不断涌现;系统营销形成合力效应。他提出,少儿社在畅销书时代更应该大有作为。要掌握三大法宝,即品牌——出版社永恒的追求;经典——致力于出版永不落架的图书;流行——畅销是硬道理、出版要与时代同步。要实现三种转变,即经营产品向经营作家转变、产品营销向整合营销转变、单纯生产经营向资源战略整合者转变。
赵亮:整体化经营有利于精品书、重头书的出版
赵亮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在执行“承包”过程中有偏差或是“承包”方案有缺陷的出版社,经济指标成了硬性任务,作为“双效”之一的社会效益明显淡化,精品书、重头书大大减少,平庸书、劣质书相继出现。而在规模效益、精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投入相对集中且大,周期和效益的实现过程相对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各自为政”的编辑室对于出版精品书、重头书是难以承受的。前面说过,只有整体化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计划地出版精品书、重头书。
仝冠军:业务外包是门户网站读书收费的解决之道
仝冠军在《出版广角》发表文章说:近来,搜狐、新浪、腾讯三大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一事成为业内外的焦点事件。笔者认为,在业务外包趋势下,反观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事件就会发现:就出版单位而言,为降低运营成本,并考虑到门户网站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庞大的受众群体及相对完善的渠道建设,完全可以将传统出版业务之外的电子出版业务与网络销售业务外包给门户网站,出版单位则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生产与作者资源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模式,出版单位、门户网站都会找到自己在新型出版产业模式中的合适位置,出版单位可以借助专门化的门户网站获取额外收益,门户网站则可因众多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而成功拓展新的利润板块。
唐舰:数字图书开拓小众出版新天地
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唐舰在《编辑之友》发表文章说: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其实是以大众生产和流通方式进行的小众产品行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一些出版商提出:图书出版的未来属于那些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小众图书”,而非那些希图囊括大众市场的“畅销书”。然而,在传统出版条件下,小众图书的出版常常要受到最低起印数、储运成本和书店陈列面积、陈列品种、陈列时间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中外传统出版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本早已绝版的图书仍有社会需要,但由于立足大规模生产和流通的传统途径难以将这些“小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汇集,或者虽能汇集但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小众图书”出版遇到的上述技术困难,恰恰能为数字图书具有的无成本复制和传输的特点所弥补。
杨军 蒋民昌建立科学合理的滞销图书处理制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杨民、蒋民昌在《中国出版》撰文说:现在图书的重复出版早已屡见不鲜。图书的市场声明周期越来越短,就导致滞销图书越来越多。对当前的库存图书,特别是滞销积压库存图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处理:1 降低折扣。在发现一些图书长期滞销后,可以通过对各级经销商进行摸底,进而适当降低折扣以刺激读者,调动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2 特价出售。经过认真盘点和仔细梳理库存,对那些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库存图书信息,通过目录和网络发给一些特价书店,进行特价征订。3 二次包装重新上市,有些图书的滞销是因为装帧问题,可以经过一系列加工打磨处理或重新进行装帧设计。4 进行公益捐赠。5 寻找营销空隙,就是在滞销图书的市场范围内,发掘那些被同行忽视的“盲区”,发现读者潜在的需求。6 适时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