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义: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总编辑周百义在《出版科学》发表文章说: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出版社中,大多数从业人员已经达成了这种基本的共识。但是,观念的转变并不能取代实际操作,也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其障碍主要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数字出版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与人才。如果仅仅依靠出版社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投入数字出版,则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出版社缺少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科技人员,对数字出版与数字传输这种十分专业的现代高科技,培养和适应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二是由于数字出版需要海量信息,对一家中小型出版社而言,现有图书信息量难以形成规模。何况很多图书的专有出版权已经过期,与作者续签还要付出较为高昂的成本,这一点也让出版社望而却步。三是相当多的出版社虽说都有专业分工,但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在细分市场上缺少领先地位和竞争力。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含量缺少唯一性,在搜索引擎这种巨大的检索功能下,一些缺少核心资源的出版社会被读者无情地淘汰。
  
  张秋林:少儿出版步入畅销书时代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第22届全国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谈到:我国少儿出版进入畅销书时代主要表现在:少儿出版多个细分市场都有畅销书甚至超级畅销书;少儿图书出版呈现长线束集群效应;新生少儿畅销书作家不断涌现;系统营销形成合力效应。他提出,少儿社在畅销书时代更应该大有作为。要掌握三大法宝,即品牌——出版社永恒的追求;经典——致力于出版永不落架的图书;流行——畅销是硬道理、出版要与时代同步。要实现三种转变,即经营产品向经营作家转变、产品营销向整合营销转变、单纯生产经营向资源战略整合者转变。
  
  赵亮:整体化经营有利于精品书、重头书的出版
  赵亮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在执行“承包”过程中有偏差或是“承包”方案有缺陷的出版社,经济指标成了硬性任务,作为“双效”之一的社会效益明显淡化,精品书、重头书大大减少,平庸书、劣质书相继出现。而在规模效益、精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投入相对集中且大,周期和效益的实现过程相对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各自为政”的编辑室对于出版精品书、重头书是难以承受的。前面说过,只有整体化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计划地出版精品书、重头书。
  
  仝冠军:业务外包是门户网站读书收费的解决之道
  仝冠军在《出版广角》发表文章说:近来,搜狐、新浪、腾讯三大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一事成为业内外的焦点事件。笔者认为,在业务外包趋势下,反观门户网站读书收费事件就会发现:就出版单位而言,为降低运营成本,并考虑到门户网站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庞大的受众群体及相对完善的渠道建设,完全可以将传统出版业务之外的电子出版业务与网络销售业务外包给门户网站,出版单位则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生产与作者资源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模式,出版单位、门户网站都会找到自己在新型出版产业模式中的合适位置,出版单位可以借助专门化的门户网站获取额外收益,门户网站则可因众多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而成功拓展新的利润板块。
  
  唐舰:数字图书开拓小众出版新天地
  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唐舰在《编辑之友》发表文章说: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其实是以大众生产和流通方式进行的小众产品行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一些出版商提出:图书出版的未来属于那些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小众图书”,而非那些希图囊括大众市场的“畅销书”。然而,在传统出版条件下,小众图书的出版常常要受到最低起印数、储运成本和书店陈列面积、陈列品种、陈列时间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中外传统出版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本早已绝版的图书仍有社会需要,但由于立足大规模生产和流通的传统途径难以将这些“小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汇集,或者虽能汇集但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小众图书”出版遇到的上述技术困难,恰恰能为数字图书具有的无成本复制和传输的特点所弥补。
  
  杨军 蒋民昌建立科学合理的滞销图书处理制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杨民、蒋民昌在《中国出版》撰文说:现在图书的重复出版早已屡见不鲜。图书的市场声明周期越来越短,就导致滞销图书越来越多。对当前的库存图书,特别是滞销积压库存图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处理:1 降低折扣。在发现一些图书长期滞销后,可以通过对各级经销商进行摸底,进而适当降低折扣以刺激读者,调动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2 特价出售。经过认真盘点和仔细梳理库存,对那些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库存图书信息,通过目录和网络发给一些特价书店,进行特价征订。3 二次包装重新上市,有些图书的滞销是因为装帧问题,可以经过一系列加工打磨处理或重新进行装帧设计。4 进行公益捐赠。5 寻找营销空隙,就是在滞销图书的市场范围内,发掘那些被同行忽视的“盲区”,发现读者潜在的需求。6 适时报废。
其他文献
人民社向韩输出7种版权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 8月30日正式成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人民出版社,在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展的当天就与韩国的3家出版代理公司签约,一口气输出了7本图书的版权,从而拉开了该社2007年图书“走出去”的序幕。  签约仪式上,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代表该社与韩国爱力阳版权代理公司、信元版权代理公司和ENTERKOREA版权代理公司就《大国崛起》、《强
期刊
卢良恕院士《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出版    本刊讯 9月1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出版座谈会。李振声院士等出席座谈会,对卢良恕的这一著作给与予了高度评价。   卢良恕是我国著名农学家、小麦育种和栽培学家、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从事农业科研事业长达六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卢良恕数十年来的诸多重要科研成果、战略思路、学术观点,
期刊
在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安徽展团突出高端的互动对接,在开幕的第一天,安徽出版集团各出版社就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马来西亚文化事业公司等十多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签订了版权贸易合同52项,创历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日签约之最。另外,在2006年BIBF上,集团达成版贸协议72项,而且100%执行。安徽出版集团何以会取得如此成绩?他们在版权贸易方面有
期刊
每一个出版集团并购后的困境原因不同,突围的途径也不一样。UBM(United Business Media)是一个以英、美两国为主要基地的国际媒体与商业信息集团。UBM各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5000多名员工,业务主要以PR Newswire公司向全球客户传送新闻信息,通过CMP和Commonwealth把B2B买卖双方连在一起,这种联系方式包括各类活动、出版物、在线媒体与商业信息等
期刊
新科技带来新媒体的变革,新媒体带来受众消费的变化,新消费决定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不管一个出版与媒体市场做得多么出色,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适应新媒体市场环境,需要新的经营模式。2006年末与2007年初通过并购新组成的“福布斯LLC”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这个媒体与出版公司是美国福布斯集团卖出40%股份(约为2.2亿美元)给增值投资公司(Elevation Partners)而形成的股
期刊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2007年度全球十大新闻,其中与我们中国密切相关的,有“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别了,哈利·波特”、“中国玩具回收事件”。虽然没有我们的“嫦娥奔月”,但这一来有其政治目的,二来我们的“嫦娥奔月”让他们感觉到了中国强盛起来的巨大危机,害怕再宣传了。  在这临近岁末之际,望着国内房价依旧高企,重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住有所居”列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要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
期刊
近些年,坊间忆旧题材的书并不少见,其中尤以中国近现代名流大家的传记最引人瞩目。这一类书,由于传主多是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一番惊天动地之作为的所谓风流人物,因而往往书以人贵,仅凭传主的赫赫声名就能惹人瞩目。这一类书,沾了传主的光辉,不热销也难。现在读到的这本《佳人王玉龄画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传主王玉龄,一位旧时的大家闺秀,17岁做了抗日名将张灵甫的妻子。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杰出
期刊
卢良恕院士,是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的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我国著名的农学家。日前,他的《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相关专家对给予高度评价。    刘志澄(中国农科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农经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农业经济专家):    作为一个读者,如何来评价这本书,我把它概括为,这本书是集内容好、装帧好、版式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的好书。为什么叫三好,我有讲几句话,第一,
期刊
由童之磊率军的中文在线在手机阅读、图书馆数字化、版权维护等方面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与出版社合作方面,中文在线也走在了前面。为了解手机阅读的有关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数字出版的领军人物童之磊。  出版参考:中文在线作为数字出版的领军者,定位是什么?  童之磊:中文在线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全球最大的数字出版提供商,做响中文数字出版服务品牌。帮助传统出版行业向新兴网络出版业转变,引导消费者在合法的途径上,通
期刊
天天艺术的前身是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7年成立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艺术教育推广的商业机构。    创建品牌    天天艺术创立之初涉及的一块主要研发领域是音乐素质教育配套产品,由于该系列产品针对的目标消费群是低龄阶段的音乐学习者,“天天”这两个叠字音方便幼儿记忆和口头传播,品牌名称由此而来。  10年发展,天天艺术已经积淀了400余家新华书店、200余家艺术类书店的批发、零售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