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关键词:用心写作;观察感知;多阅读多思考
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中作文程度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他们那鲜活的语言,细致的观察,敏锐的眼力,令老师感到“后生可畏”。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看、多读。看多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读多了,下笔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作文的习惯
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两类:用心作的文和用脑作的文。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这就是用脑作文,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读者。只有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写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比如,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以《往事》为题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中,教师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把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难忘之事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老师在回忆她的小学生活时,提到因为穷全班同学互相下座借橡皮,有这样一个片段,“然而,事情并非如愿以偿,我们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已记不起老师发怒的情景,梅怎样被迫离开教室,我努力把这些忘掉,但我忘不掉梅银铃般充斥沙滩的笑声,忘不掉梅离开教室时嘤嘤的哭泣。这一哭一笑永远留在了我十一岁的课堂,留在了我以后所有的日月。它们仿佛是一场冬雨浸润了我的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奈和心酸”。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而有的同学则眉头紧锁,“望题兴叹”,究其原因,就是能否具有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变都是我们的信息资源库。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只有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学习写作开始,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关键词:用心写作;观察感知;多阅读多思考
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中作文程度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他们那鲜活的语言,细致的观察,敏锐的眼力,令老师感到“后生可畏”。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看、多读。看多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读多了,下笔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作文的习惯
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两类:用心作的文和用脑作的文。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这就是用脑作文,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读者。只有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写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比如,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以《往事》为题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中,教师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把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难忘之事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老师在回忆她的小学生活时,提到因为穷全班同学互相下座借橡皮,有这样一个片段,“然而,事情并非如愿以偿,我们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已记不起老师发怒的情景,梅怎样被迫离开教室,我努力把这些忘掉,但我忘不掉梅银铃般充斥沙滩的笑声,忘不掉梅离开教室时嘤嘤的哭泣。这一哭一笑永远留在了我十一岁的课堂,留在了我以后所有的日月。它们仿佛是一场冬雨浸润了我的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奈和心酸”。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而有的同学则眉头紧锁,“望题兴叹”,究其原因,就是能否具有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变都是我们的信息资源库。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只有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学习写作开始,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