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Sp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议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评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去领悟作文考点的变化,最终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审题、分析论证的方法。
  【关键词】分析原因;互动讨论;方法指导
  
  【触发点】高三一轮验收的作文话题是“偶像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是一个老话题,一个容易写的话题,大多数同学平时了解得比较多,可谓耳熟能详,按理应能写出分析具体、说理深刻,现实针对性强,文笔流畅的佳作来。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的不足有:对话题材料挖掘不足,文章立意不深不新,落入俗套;文章不能紧密联系现实,没有针对性;分论点之间互相交叉,或者分类标准不统一,不能并列;材料陈旧,没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缺乏对材料的分析;卖弄文采,为文造情,空洞无物;面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不得不深思:作文教学如何实施?学生的思维深度的培养如何进行?写前指导、写后评改、改后讲评、二次作文、佳作赏析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教学设想】结合这次容易写的、写过的作文却写的不理想,结合考试大纲对“深刻”的调整,结合学生不深不广的思路,拟想通过对学生考场作文的评析,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立意的深刻新颖,论据的分析说理。主要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法,告诉学生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审题、分析论证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考点的变化有所认知。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将评练结合,变一味教师讲评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深入挖掘,确立论点。
  2.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论据,使论证有力。
  【教学流程】
  1.分析学生文章不足,确定训练目标。
  2.交给学生方法,将原作升格。
  3.巩固训练。
  步骤一,分析学生文章不足(原文在后),同学讨论,口答:1.第一句有语法错误。2.开头比喻不当。3.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纯粹是卖弄文采,空洞无物,与文章中心游离。4.三个分论点前两个交叉,不能并列;前两个与第三个分类标准不统一,不能并列。5.分论点的表述有语法错误。6.文章缺乏自我,针对性不强,没有现实意义。7.原材料的挖掘过于肤浅,不深不透。8.论据陈旧,没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缺乏对论据的分析,论据和论点不能紧密相连。总结:这篇文章当然有可取之处,开头的类比引入,文章整体结构一目了然,有文采,但是不足更是显而易见,这节课我们就从审题立意和论据的使用作一些探讨。
  步骤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目标:
  1.抓住材料关键语句,深入挖掘,确立论点。
  2.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论据,使论证有力。
  审题:缺乏现实针对性,挖掘不深。“深刻”指的是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透过现象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做鞭辟入里的阐述。
  病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议论文的生命就是他的现实针对性,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发觉本质,激浊扬清,弘扬真善美,针贬假丑恶,议论文写作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考点分析】2005年发展等级的深刻这个考点的表述是:“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2006年调整为:“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修改使原项目中的层次表述得更加清楚。“问题”改为“事物”,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更符合作文写作的实际;将“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的力度,强调考生对事物不能只知其因,更要重视其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写作思维更严谨。
  【点拨指导】如何将原材料吃透,将思维引向纵深,从而确立新颖深刻的论点,我们可以抓住材料钟的关键句、关键词来挖掘。
  话题材料第一段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有偶像”,话题的第二段告诉我们现代的青少年的偶像以及选择这些偶像的原因,所以我们思考的重心应该放到第二段。
  既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既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那么我们就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青少年,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年都把歌星当作偶像?”
  生:因为“歌星的介绍有血有肉、时时更新”“歌星成名容易,科学家有发明创造太艰难了,他们可望不可及”。
  生:长辈们心中的偶像都“太完美了”。
  师:“歌星的介绍有血有肉、时时更新”“有血有肉、时时更新”这个回答揭示出现在的青少年内心深处渴望什么?
  生:鲜活,丰富多彩,变化。
  师:这个回答显示出现在的青少年的孤独、生活的程式化,还可以考虑到对个性的追求。
  师:我们抓住“成名容易”“有发明创造太艰难”来思考,这个回答揭示出现在的青少年都有什么样的心理?
  生:想成名,不想默默无闻。
  生:想快速成名,很容易成名。
  师:想成名又不想吃苦,想有所成就又不肯下苦功夫。
  师:这种想法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学习、生活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生:不想吃苦,经不住挫折,急功近利,务虚不务实,浮躁,耐不住寂寞——……
  师:长辈心中的偶像“太完美了”,显示出与上一代相比,现在的青少年在人格上、道德高度上与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
  生:道德追求的下降,精神家园的底线在降低
  师:这种倾向会导致“追求偶像的过程就是自我消融的过程”。
  师: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再把思维的触角引向整个社会,现在的社会存在哪些精神上的补丁?从而就使文章有了现实针对性,也就把思维引向了纵深。
  师:我们刚才主要采用了一个因果分析,分析产生当前青少年把歌星当作偶像的原因,又把原因当作结果再推一步,“因为想容易的成名,又不想吃苦”,所以就导致了浮躁、耐不住寂寞、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打击、磨难这些结果,这种“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因果推论”的分析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作文中反复应用,力求作文出新走深!
  论证
  病症:缺乏将论点和论据结合的桥梁——分析。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不够,例子凑”。这种现象在我们同学身上很普遍。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是堆砌一大堆例子,结果是以叙代议,用材料的简单罗列取代了深入的理性分析。不管写什么议论文章,总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例子摆上一大堆,也不管贴切不贴切,用得上用不上,反正是都要拉来撑场面,派用场。例子举完了,说一两句老话套话,贴一下现成的标签,也就大功告成。即便分析剖解,也好比没长牙的小孩吃西瓜,只是胡乱地啃瓜皮,东啃一口,西啃一口,看着很费力,实际上却始终啃不到瓜瓤。
  【点拨引导】议论文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故而在议论文中,事实通常总是要摆的。然而,摆了事实,还需说理才行,要不,有据无理,还成什么议论文?所谓说理,就是要对论据加以分析和发掘,准确而深透地揭示论据所包孕的内涵,并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应该看到,未经分析和发掘的论据,它跟论点之间还只是油水相离的关系,还不足以说明论点,只有对它精加分析和发掘,它才能跟论点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所以一些精彩的议论文都是十分重视对所引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发掘的。
  怎样对结合论点对论据进行分析,请同学们自读材料,掌握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和一个模式:因果分析法+假设推理。
  【方法解说】运用因果分析,来深入探究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因为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即由因求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所在,即由果溯因。在此基础上再融合进去假设反推。
  附例文
  让偶像常伴左右
  若你是搏击长空的鹰,偶像便是你强劲有力的翼;若你是伟岸挺拔的树,偶像便是你坚韧牢固的根;若你是远渡重洋船,偶像便是你掌握方向的舵;可见,偶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山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踏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拥有偶像,可以使我们逆境而起。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忍辱偷生,支撑他的是那些伟大的古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拥有偶像,可以使我们奋力拼搏。“头悬梁,锥刺骨”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卧薪尝胆”的勾践。他们都为自己的志向拼搏,而获得成功。以他们为偶像,近代人为自己的志向拼搏。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像“为摘取世界数学明珠而呕心沥血”的陈景润……
  拥有偶像可以使我们热爱祖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抱石投汨罗;北海牧羊的苏武,拒绝单于的诱惑,回到祖国的怀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誓死不降。以他们为偶像,刘胡兰死在敌人刀下,共产党人说“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因为他们前仆后继才成立了新中国。
  偶像是明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偶像是凯歌,为你补充前行的动力。
  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仰滚滚长江,看浪奔海。巍巍然无限河山,起起伏伏,任其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偶像的掠影在沧海桑田,坚毅的土地无声的承载着千年来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书页,层层叠叠,任那日月不掩,春秋代序,岁月的踪迹折射出偶像的价值,使偶像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风采。
  让偶像常伴左右吧!你的人生会为此而美丽精彩!
其他文献
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官网2020年5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在澳国际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在过去的两周,在澳留学的31万余名大学生中有许多失去了其原本的兼职工作,也无法享受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的JobKeeper和JobSeeker支持服务。联盟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Catriona Jackson)希望將疫情期间为在澳国际学生提供的各类支持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千古佳作,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论述该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揭示其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白居易 古典诗词 悲剧色彩 文本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坎坷人生一样,充分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思想。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由于地位的突变,诗歌中所体现的那种旷达济世的雄心很少见了,哀怨忧愤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
摘要 惜花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对这首词作进行了分析鉴赏。  关键词 李清照 《如梦今》 鉴赏    明媚的春天总是与鲜丽的花朵相伴,给人以美的愉悦和联想。春和花进入审美范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反复吟咏礼赞或深深怜惜伤感的对象。春和花是美好的,又是短暂易逝的,因此,最易引动人的情怀:惜花伤春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
【摘 要】《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散文,文中蕴涵了鲁迅对阿长这名劳动妇女深沉的爱,本文对作品主题及情感意蕴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 儿童视角 散文研究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阅读单元。
【摘 要】对于高考中默写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要勇于担负起引导背诵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采用分组背诵、点拨式背诵、倒背法、听背法、巩固式背诵的方法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实现轻松、愉快背诵的目标。  【关键词】默写 背诵 引导背诵    引导式背诵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活动作适当的引导,使之较容易记牢所背内容的一种背诵方式。其核心主体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背诵活动的有效引导,它能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文人张潮的《幽梦三影》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如今似乎被日渐埋葬。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往往过着“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中秋送礼,因山水而想开发区批文”的生活。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选角度
【摘 要】本文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性论文。阐述了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文化人格的构建及其对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述了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现行的古代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让古代散文这棵“老树”绽放千年的美丽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崇高使命,惟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并进而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散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编者按:窦尔翔,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的课题包括教育金融制度创新、教育金融抑制问题、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教育金融、金融网链管理研究、教育塔福域(以下简称TEFU)模式等,并担任多国TEFU落地模式的首席经济学家。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
【摘?摇要】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状态,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索,并试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基础教育    目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