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结合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改革 措施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网页设计与多媒体处理、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管理,并能从事网络安装、维护与管理,或从事网页设计与多媒体信息处理,也可以从事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等专门性工作。因此,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非常广阔。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从总体的就业市场看,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招采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聘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扎实,要么专业知识过于狭窄,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实用性的要求。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3年来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以该院为例,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考虑课程体系設置时,学院坚持基于工作岗位的需要,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设置课程”的原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为计算机维修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拓展岗位有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已基本形成适应IT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岗位系列课程。
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体系纳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职业岗位群各岗位技能培养推行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群划分五个岗位课程模块,分别为计算机维修维护、多媒体作品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络管理、程序员(Java系列),以模块的形式来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组合,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从而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三、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计算机维修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以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专业建设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岗位技能为培养目标,教学建设与改革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教、学、做”、工学交替、全程模拟合一为基本模式,突出技能强化与顶岗实习的深度结合,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1.为更好地实践“工学结合”,提出(1+1)+(0.5+0.5)的教学模式,即两年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间进行两个月的适应实习之后,根据实习的综合反馈,再进行半年专业集成(综合)和毕业设计,半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这一方案由院系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根据企业反馈要求共同制订,按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分层递进、循环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第一学年)。本阶段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公共知识基础,包括建立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学年)。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需求,本阶段通过贯穿学习过程的任务驱动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本阶段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即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应用技能学习(学习面向应用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知识在产业和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实习(第二学年暑期)。采取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思路,此阶段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联系对口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
第四阶段:专业技能强化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此阶段主要在暑期实践反馈的基础上,以项目导向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并在此阶段完成职业技能认证的考试,为取得“双证”做准备。
第五阶段: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下学期)。此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由学院推荐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试用,合格后,由企业正式聘用。
2.教学模式改革
(1)项目导向促进“教、学、做”合一;
(2)“工学交替”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3)职业素质教育全程化;
(4)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全程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3.技能强化与顶岗实习深度结合
四、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对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调研分析活动,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融洽了学院与很多IT企业的关系,建立了很多的合作伙伴。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项目导向改进“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以及工作环境和过程的全程模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意识,求知欲望明显增强。
针对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与往届毕业生相比,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改革 措施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网页设计与多媒体处理、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管理,并能从事网络安装、维护与管理,或从事网页设计与多媒体信息处理,也可以从事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等专门性工作。因此,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非常广阔。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从总体的就业市场看,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招采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聘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扎实,要么专业知识过于狭窄,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实用性的要求。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3年来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以该院为例,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考虑课程体系設置时,学院坚持基于工作岗位的需要,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设置课程”的原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为计算机维修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拓展岗位有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已基本形成适应IT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岗位系列课程。
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体系纳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职业岗位群各岗位技能培养推行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群划分五个岗位课程模块,分别为计算机维修维护、多媒体作品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络管理、程序员(Java系列),以模块的形式来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组合,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从而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三、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计算机维修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以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专业建设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岗位技能为培养目标,教学建设与改革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教、学、做”、工学交替、全程模拟合一为基本模式,突出技能强化与顶岗实习的深度结合,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1.为更好地实践“工学结合”,提出(1+1)+(0.5+0.5)的教学模式,即两年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间进行两个月的适应实习之后,根据实习的综合反馈,再进行半年专业集成(综合)和毕业设计,半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这一方案由院系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根据企业反馈要求共同制订,按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分层递进、循环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第一学年)。本阶段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公共知识基础,包括建立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学年)。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需求,本阶段通过贯穿学习过程的任务驱动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本阶段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即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应用技能学习(学习面向应用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知识在产业和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实习(第二学年暑期)。采取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思路,此阶段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联系对口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
第四阶段:专业技能强化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此阶段主要在暑期实践反馈的基础上,以项目导向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并在此阶段完成职业技能认证的考试,为取得“双证”做准备。
第五阶段: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下学期)。此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由学院推荐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试用,合格后,由企业正式聘用。
2.教学模式改革
(1)项目导向促进“教、学、做”合一;
(2)“工学交替”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3)职业素质教育全程化;
(4)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全程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3.技能强化与顶岗实习深度结合
四、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对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调研分析活动,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融洽了学院与很多IT企业的关系,建立了很多的合作伙伴。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项目导向改进“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以及工作环境和过程的全程模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意识,求知欲望明显增强。
针对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与往届毕业生相比,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