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多了一项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这就是要求作文写作应“小切口,深分析”。即在立意、构思、选材阶段,可以把内容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或某一个方面的“点”上。这样,作文自然就笔墨集中而专注了。
鲁迅曾谈起小说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谈的是小说,但对于我们写作不无启发作用。在考场、平时写作中,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从一个小巧、独特的“点”或“面”切入,作深度开掘,这不仅是成功的经验,更是写作最基本有效的“原点”。对任何文体写作都是如此。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谈谈它的使用。
议论文写作一般是从“面”上切入,集中某一方面谈足论透,而不是多“面”并举,多“点”出击。2013年江苏材料作文“探险者与蝴蝶”,有位考生以现实中文学受到“侵蚀”的现状为立足点,强烈期待还文学一份宁静。全文紧紧扣住“还文学一份宁静”这一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论述,获得巨大的成功。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以顾城的《忧天》为材料作文,一位考生以“‘药案’众生相”为题,全文围绕“药家鑫案”展开,剖析原因,指出危害。见识不凡,笔墨集中,深刻独到,获得高分。
记叙文一般是选“点”切入。一般而言,考生在记叙文选材上“同质化”程度相当高。因为大家的生活阅历大体相同,相伴相亲的无非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等,生活的场景多数限制在学校或家庭里。因此,写记叙文的材料大多雷同化,叙述大多平面化。也就难免庸常化了。这时选择一个小巧、独特的“点”尤为重要。如朱自清先生叙写父子之情时,选的是“背影”这个点。有同学在叙述父女之情时,就写他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听父亲唱歌很美,把“父亲的歌”作为一个“点”,对此“点化”“渲染”,成就了一篇很好的作文。2013年江苏卷材料作文“探险者与蝴蝶”,一位考生的作文是以“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为题,以“我前桌的女孩”为“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无意的言行给女孩带来的影响。
既然,选“点”切“面”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选好这个“点”“面”呢?
一、在立意构思上特别要注意: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宽为窄
1.化虚为实。“虚”指的是抽象的内容,“实”指的是具体的内容。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以上几句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这几句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高考作文题一般是较“虚”的。拿到作文题,特别要化虚为实,确定写作内容。如议论文,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到某一方向、某一类别。
2.化大为小。高考作文题一般很宽泛,化大为小,就是要在标题或话题前添加词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加以限制,最后确定一“点”一“面”内容。如2013年四川卷作文题“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平衡的生活”本是一个空泛的话题,有位考生化大为小,拟题为“高手之高手”,文章是以炒股高手为主线,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两个渴望一夜暴富到善于平衡心态,最终取得成功的炒股高手的形象。
3.化宽为窄。可以通过添词法,将宽泛的写作范围逐渐“窄化”为某一方面,某一“点”。
上述三种方法,大同小异。总之,就是要“择其一点(面),不及其余”;宁在“点”上挖井,不在“面”上挖坑;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
二、在平时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突出“主题”积累,专题积累
表面上在作文写作时选“点”切“面”似乎很轻松,但真正要写好,需要专门的素材积累。如果平时没有在“点”“面”上进行主题、专题积累,即使想好“点”“面”,也无力完成。如何进行主题、专题积累呢?
从领域上看,可以进行政治、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领域的素材积累,如果写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从写作主题方面,可以就“诚信”“意志”“创造”“智慧”等某一话题进行专门的素材积累。
从人物角度看,可以选择哲学家、科学家或文学家,对其生平经历、思想著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因此,要想避免作文写作千文一面,泛泛而议而叙的现象,考生在审题、立意、素材积累等方面,具有“点”“面”意识,写作时懂得“点”“面”切入的方法、途径,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韦淑红)
鲁迅曾谈起小说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谈的是小说,但对于我们写作不无启发作用。在考场、平时写作中,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从一个小巧、独特的“点”或“面”切入,作深度开掘,这不仅是成功的经验,更是写作最基本有效的“原点”。对任何文体写作都是如此。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谈谈它的使用。
议论文写作一般是从“面”上切入,集中某一方面谈足论透,而不是多“面”并举,多“点”出击。2013年江苏材料作文“探险者与蝴蝶”,有位考生以现实中文学受到“侵蚀”的现状为立足点,强烈期待还文学一份宁静。全文紧紧扣住“还文学一份宁静”这一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论述,获得巨大的成功。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以顾城的《忧天》为材料作文,一位考生以“‘药案’众生相”为题,全文围绕“药家鑫案”展开,剖析原因,指出危害。见识不凡,笔墨集中,深刻独到,获得高分。
记叙文一般是选“点”切入。一般而言,考生在记叙文选材上“同质化”程度相当高。因为大家的生活阅历大体相同,相伴相亲的无非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等,生活的场景多数限制在学校或家庭里。因此,写记叙文的材料大多雷同化,叙述大多平面化。也就难免庸常化了。这时选择一个小巧、独特的“点”尤为重要。如朱自清先生叙写父子之情时,选的是“背影”这个点。有同学在叙述父女之情时,就写他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听父亲唱歌很美,把“父亲的歌”作为一个“点”,对此“点化”“渲染”,成就了一篇很好的作文。2013年江苏卷材料作文“探险者与蝴蝶”,一位考生的作文是以“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为题,以“我前桌的女孩”为“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无意的言行给女孩带来的影响。
既然,选“点”切“面”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选好这个“点”“面”呢?
一、在立意构思上特别要注意: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宽为窄
1.化虚为实。“虚”指的是抽象的内容,“实”指的是具体的内容。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以上几句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这几句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高考作文题一般是较“虚”的。拿到作文题,特别要化虚为实,确定写作内容。如议论文,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到某一方向、某一类别。
2.化大为小。高考作文题一般很宽泛,化大为小,就是要在标题或话题前添加词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加以限制,最后确定一“点”一“面”内容。如2013年四川卷作文题“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平衡的生活”本是一个空泛的话题,有位考生化大为小,拟题为“高手之高手”,文章是以炒股高手为主线,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两个渴望一夜暴富到善于平衡心态,最终取得成功的炒股高手的形象。
3.化宽为窄。可以通过添词法,将宽泛的写作范围逐渐“窄化”为某一方面,某一“点”。
上述三种方法,大同小异。总之,就是要“择其一点(面),不及其余”;宁在“点”上挖井,不在“面”上挖坑;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
二、在平时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突出“主题”积累,专题积累
表面上在作文写作时选“点”切“面”似乎很轻松,但真正要写好,需要专门的素材积累。如果平时没有在“点”“面”上进行主题、专题积累,即使想好“点”“面”,也无力完成。如何进行主题、专题积累呢?
从领域上看,可以进行政治、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领域的素材积累,如果写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从写作主题方面,可以就“诚信”“意志”“创造”“智慧”等某一话题进行专门的素材积累。
从人物角度看,可以选择哲学家、科学家或文学家,对其生平经历、思想著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因此,要想避免作文写作千文一面,泛泛而议而叙的现象,考生在审题、立意、素材积累等方面,具有“点”“面”意识,写作时懂得“点”“面”切入的方法、途径,是很重要的。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