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阔中的明亮不断上升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楠的诗歌,应该说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调和”方式。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灵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宁静和平衡感。很显然,这是诗人内心与外物的一种融合,它试图去唤醒些什么,但最终那些不可言说的经验,又时常将接受者拉回到一种不稳定的接纳当中。亚楠的这一组诗歌,在整体上传达出了一种明亮和宁静之美,带给人一种不能确指的情感吸引。也许超然和忘我的境界最能使人钦慕,然而朝着这一境界的努力或许更能让人想见诗歌在召唤想象上的那些可能性。
  亚楠久居新疆,对于异地境象的沉浸与陶醉使其不得不对当地“存在”的自然呈现及其背后的无形秩序有一个理性的直觉。为此,凝结客观的“进入”与纯粹的经验吁求乃成为其诗一个显豁的“终结”。比如在《晃动》一诗中,马兰花与水蛭、山雀、白桦林交相辉映成“空阔”场域中的一道客观镜像,然而这其中的引子却是经由经验判断所带来的一个独特开端:“影子与影子重叠/的瞬间,马兰花开了”。很显然,对于这一叙述的认知如果只是认定是一种准确的观察,必定会有失偏颇,就像随之而来的诗的第三、四句:“他向往从前,那些马兰花/也是。”这其中有一个主观的经验吁求,它不仅仅是透过视觉对客观“进入”。与此类似的,还有《沉思录》中由鸢尾花、紫蝶、绿萝、云雀、闪电、雷霆等所营构起来的主客交融世界。然而,无论主体如何介入客体,诗人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这是一种审美的创造。在亚楠的诗歌中,我们总能感受到美的侵袭。当然,这种美并非都是简单的意象配置所带来,而是深潜于主体内心的知觉,然后通过对情与理的打通与读者形成幽微的共鸣。
  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埃德施密特认为,艺术家往往凭借主观的精神对外在世界进行内心体验,沉浸既久之后,这种体验便内化为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这种观点对于诗人而言似乎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激情”并非仅仅体现为一种庞大的“冲动”,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体现为一种深刻的“柔和”。而亚楠的诗歌,对于这一点的展现可谓近乎至美。读他的任何一首诗,我们都仿佛被他的“柔和”之美所击中。比如《关于春天》中对于春天真实的“冥想”:“花朵被時间照亮/溪水欢娱,仿佛一场盛宴/把草原唤醒/不远处,山鸡在林中//用忐忑之心窥探/一匹马嘶鸣,另一匹用目光/寻找它的主人”。这种玄秘的愉悦感让人无法言说,但又澹荡异常。然而,表面的“柔和”并非诗人的真实目的。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家就是要通过“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亦即事物最纯粹的真实。很显然,在一种庞大的“冲动”情感中,要想做到对事物最纯粹的真实的探索异常艰难。因此,化“激情”为柔和其实是为“表现事物的幻象,亦即事物纯粹的真实”所实施的一种策略。亚楠也许深谙此道,于是以“柔和”来挖掘“真实”乃成为他的一项秘技。比如在《沉思录》中,他对“雷霆是一种幻觉/制造的疼痛”的发现,它的“真实”乃是“背负苍天/播撒甘露,和//春的奥义。”比如《远与近》中对于“鸟”之“真理”的开悟:“朝向祖先的庙宇/荒芜处,那些画眉说着谁也/听不懂的鸟话——//我相信这些。相信鸟/有鸟的道理”。遵循自然,不以心为治。
  当然,亚楠对于“纯粹真实”的观照也不仅仅局限在事物上,对于人之内心“纯粹真实”的发掘在其诗歌中也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闪耀。实质上,诗歌是对人的一种承受,诗歌对于任何物理情事的呈现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因此,领悟到诗要对人之内心进行开掘,其实即是对诗歌的深思熟虑。亚楠深知这一点,于是在诗歌中他常常将诗性的关照视野投向人之心源。比如《预言》中对那个“站在高处”的“他”的精微探测:“在他的命里/开淡白色小花,一直朝前铺展/带着荒芜的爱情//但白乌鸦的叫声并没有/解除他的惶惑”;比如《荻之风》中对于“精神苦闷者”的独到刻画:“精神苦闷者/在秋冬之际显得舒朗/远远望去,荻的韵味盘桓于/邪念之上”;比如在《晨祷》中对于自我的清醒审视:“我看不见自己。看不见/兽,和衰草/在内心多么凄凉”。从这些认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几乎都将时间、空间以及体验中的想象与人的内心紧密地凝聚到一起,诗歌也因此在“构造”的意义上抵达了它自身的栖息地。毋庸置疑,当一个诗人把诗歌与人的内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立起深刻关系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对诗歌灵魂本真的逼近也将变得愈来愈强烈。
  林骧华在评介爱尔兰诗人叶芝时说:“诗人是在孤寂中进行创作的,他刻画和表现最高境界的美时,心里常常疑惑不定。”其实,读亚楠的诗歌也有如是感觉。我们看似读出了更多的宁静与平和,而实际上那些恍惚不定的情感体验也不时地抖动在诗歌中。但无论如何,我们总能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亚楠的诗歌始终都在试图接近一种明亮的诗意,并且汲汲于对纯粹真实的探赜索隐。对于诗人而言,寻求“明亮”与“纯粹的真实”也许是一种偏爱。然而对于接受者而言,这种偏爱却常常带来极其美妙的感受,甚至深邃的惊异。正如在《晃动》一诗中亚楠所说的那样:“时间在延续,这空阔中的/明亮不断上升”。
其他文献
生命与独处的时光  人在独处的时候,常能看见自己生命的核,就像桃子未被摘取之前,吮着阳光和露水,借着彩霞的浸漫,窥见自己凹凸且峰谷顛连的心。  人心最隐秘的果实,含纳百味且又不易被秋风揭穿,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的真相才被自己感知。就像此刻我一个人在书房里,伏在案台上道貌岸然且又狼狈不堪的样子。  书柜里是静的,静得能听到死亡的呼吸声。那些活着的书,同活着的人一样,在生命的悬崖边,感到无依无靠。  
历史学家陈寅恪,之所以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一大师”;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是与其治学严谨、对学术事业极端负责的态度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他每讲解一段,便问学生“这样讲是否可以?听得懂听不懂?有何问题要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对待、耐心解答,表现出对学术事业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  学者刘隆凯早年在中山大学有幸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他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上课,陈寅恪
那位警员先生要求我讲一下我在过去的24小时做了什么,您开始录音了吗?好,那我开始讲了。  距现在24小时之前是晚上六点半,我刚把我女儿温蒂从社区游泳课上接回来。我开车,她坐后面的儿童座椅(你们要不要察看?座椅完全符合儿童保护法要求的规格)。后座有个微型冰箱,不过是二手的,有时充满电也只能坚持几个小时。每次我来接温蒂的路上,会给她买一支冰淇淋放在里面,她上车第一件事总是去找冰淇淋吃,昨天我选了腰果味
呼伦贝尔游补记  天低,云仿佛可摘。把玩一下  的意识冒出来。于是停车,抬头观望,  一朵像狸猫,一朵如白莲,还有一朵  犹如翘屁股的女人。随物赋形,  不免让人想入非非,草原如毯,可做大爱。  只是光棍一条只能空对空。  只能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人的美高悬如风,  吹得凌洌。这时候需要一种转折。  精神世界的主旨,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  搞得人永远在路上。  随意规划线路,歧路不是不可以走,  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