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结构混凝土老化的检测与评估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大量水工建筑老化病害严重的问题,建议这些建筑进行全面的耐久性评估,并对老化严重的建筑进行处理,提高这些水工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主要总结了常见的水工建筑的老化病害评估和处理方法,给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水工结构;混凝土老虎;检测;评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large hydraulic structure aging serious problem, suggestion the building of the dur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he aging of the serious building process,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hydraulic structures and durability. Mainly summarizes the common hydraulic structure of aging damag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methods, gives his opinion.
  Keywords: hydraulic structure; Concrete tiger; Detection; assessment
  
  
  中圖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工建筑的老化是指水工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随使用时间的变长,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降低的现象。导致水工建筑混凝土老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二氧化碳的侵入会造成的混凝土碳化,空气和混凝土中的酸性离子导致钢筋锈蚀,土壤的冻融、冰蚀会导致表层混凝土的剥落等。在这些破坏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混凝土的裂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裂缝形成的原因包括加载、温度变化、混凝土体积收缩等,混凝土表面裂缝越多,宽度越大,这些老化因素的作用会大大加强,且大幅加快,严重减少水工建筑的使用寿命,影响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1.混凝土老化评价
  1.1水工混凝土老化评价体系内容
  1.1.1工程环境调查
  结构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工程所处环境不同,在对水工混凝土劣化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时,必须对工程所处的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初步分析可能造成混凝土耐久性侵蚀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查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冻融条件及使用状况等。
  1.1.2混凝土外观检查及现场试验
  外观检查和现场试验是检验混凝土质量和评价其耐久性的最直观有效的手段。外观检查主要是对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腐蚀状态、特征、部位等进行详细描述;现场试验的项目包括混凝土强度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碳化深度测试、裂缝检测与分析及混凝土化学成分变化、水质和生物分析等。
  1.1.3混凝土劣化机理研究及耐久性试验
  根据工程环境调查及现场试验结果,选择其中的若干主要因素(如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硫酸盐侵蚀等),分析混凝土耐久性的劣化主因,模拟现场环境,研究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
  1.1.4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损伤,如钢筋锈胀截面损失、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表面磨损剥落等,对构件本身以及整体结构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已有一些较成熟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模型,其中较为值得关注的是混凝土劣化整体模型。
  1.1.5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在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和劣化机理的同时,有必要从改进设计、加强施工管理和防止继续劣化等方面探求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2.水工建筑老化病害的评估方法
  对水工建筑混凝土老化的评估建立在检测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包括了外观检查、表面混凝土质量检测和内部混凝土质量检测。其宗外观检测通常都是通过目测或者钢尺等简单工具,来测量结构构件的外形尺寸,表面蜂窝、孔洞、混凝土表面的裂缝、渗漏、剥落、钢筋出露等状态。而混凝土表面质量的检测可用表面硬度法、微破损法或几种方法综合的综合法等,得出表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除此之外,还要详细记录结构各部位的裂缝状态,检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氯离子浓度,钢筋的锈蚀状态等条件。在得到详实的检测记录的基础上,可以对建筑物进行老化病害评价。现在对水工建筑的老化的评价常通过三种方法进行。一种是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勘测,对建筑物的耐久性进行估计。这种方法在系统的评估方式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曾是主流,在现在的工程实践中也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调查和检测得到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对照有关的标准,对各种指标的状态进行分级,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分级评定的实用鉴定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需要针对评估对象建立评估模型。常见的模型通常包括了对结构耐久度有影响的诸项指标的分级标准,各个指标对结构整体耐久度的影响权重。各种指标往往又同时受几种因素影响,每种因素也需要给出自己的评级标准和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权重。各项因素的分级标准和权重的制定都需要参考已有经验和具体工程的特殊状况。这样通过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从低层的因素,如不同部位的裂缝宽度,渗流状态等因素逐项评估,再从下向上综合,获得整体的评估结果。对整个体系量化之后,得到体系的整体安全性数值,并由此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同构件的老化状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提供依据。
  上述使用鉴定方法属于半经验半理论方法。对老化建筑的评估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将走向理论性更强的可靠性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来分析结构的可靠度指标,并利用可靠度理论和概率关系,计算结构的失效概率,衡量结构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建立在系统的数据资料和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因而更精确。随着可靠度理论的日益成熟、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关实验研究更加丰富,这个方法已经越来越具备可操作性。现在已经有研究单位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初步投入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信这种方法会成为日后的主流。
  3.水工混凝土修复技术
  3.1加大截面加固法
  在周围空间尺寸允许的情况下,在结构外侧包钢筋混凝土围套,并使其与基体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大截面,提高承载力,适用于混凝土梁、板、柱等一般陆基混凝土裂缝修补。加固时,原混凝土表面应凿毛清基或凿出主筋;若钢筋锈蚀严重,应凿除保护层,钢筋除锈。对于增配的钢筋和锚植筋应根据裂缝程度和外包钢筋混凝土的体积计算确定。浇筑围套混凝土前,模板与原结构均应充分湿润,然后用细石混凝土浇捣密实并养护。加大截面加固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增加结构自重,而且在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时,现场凿除作业的工程量较大,养护期较长,施工期内对建筑物的使用有一定影响。
  3.2表面处理法
  采用弹性涂膜防水材料、聚合物水泥膏及渗透性防水剂等,将其涂刷于裂缝表面,恢复其防水性和耐久性,适用于对结构的强度影响不大,但会使钢筋锈蚀且有损美观的表面及深进微细裂缝的治理(裂缝宽度小于0.2 mm)。对于稀而少的裂缝,可骑缝涂覆修补;对于细而密的裂缝,应采用全部涂覆修补。由于其涂层较薄,涂覆材料应选用粘力强且不宜老化的材料。对于活动性裂缝应采用延伸率较大的弹性材料。表面处理法施工简单,但涂料无法深入到裂缝内部,而且我国还缺少耐久性和防水性可靠、价格适中的涂抹材料。
  3.3灌浆法
  将树脂浆液、水泥浆液或聚合物浆液等灌入裂缝内部,以达到恢复结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的目的,适用于宽度较大(大于3 mm)、深度较深的裂缝,尤其是受力裂缝。灌浆法按灌浆材料可以分为水泥灌浆法和化学灌浆法。当裂缝宽度
  大于2 mm时常采用水泥灌浆法;裂缝宽度小于2mm时采用化学灌浆法,其中化学灌浆法具有粘度低、可灌性好、收缩小、粘结强度高及恢复效果好等优点。灌浆法不损伤原有结构,补后防水性和耐久性可靠,修补质量良好,但是国内目前尚无定型的化学灌浆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3.4粘钢加固法
  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粘结剂(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以防止裂缝继续扩大,提高结构的承载力,适用于处理正常情况下一般受弯、受拉及中轻级作面的吊车梁等产生的裂缝。加固时,必须使用强度高、粘结力强、耐老化等性能良好的结构胶,而且要重视粘结施工质量。粘钢加固法工艺简便,加固施工所需的场地、空间都不很大,而且钢板粘贴到构件上一般3d即可受力使用,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小;粘钢加固所用的钢板厚度一般为2~6mm,加固后不影响结构外观,重量增加也不多,加固效果比较明显,不仅补充了原构件的钢筋不足,而且还通过大面积的钢板粘贴,有效保护了原构件的混凝土不再产生裂缝或使己有的裂缝得到控制而不继续扩展,从而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提高了原构件的承载能力。
  总结
  总之,须加强对混凝土坝老化性状的检查监测"尤其要重视大坝水下和坝基隐蔽部位的检查分析"从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探讨混凝土坝的老化机理"研究防止或延缓老化的措施"针对老化病害程度及时进行修补或加固"保证安全运行"延长混凝土坝正常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JGJ145-2004,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S].
  [2]邢林生.佛子岭连拱坝耐久性分析[J].水力发电,2006
  [3]周保胜,汤洋.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治淮,2005
  
其他文献
摘要:水泥土搅拌桩法是一种有效加固深厚层软粘土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处理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正确评价和检验加固效果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本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并结合某软土路基处理工程实践验证了复合地基荷载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粉喷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载力、数值分析  Abs
期刊
摘要:GPS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使其在大地测量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测量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将GPS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测量中,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GPS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桥梁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桥梁;平面控制测量;平差  Abstract: GPS technology has high precision, hig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多跨连续刚构桥的上部结构施工技术、合龙时的施工原则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为工程的安全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连续刚构; 施工技术; 合拢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of long 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s
期刊
摘要:在公路建设施工中,软土地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到公路建设质量。本文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路基软基处理方式,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以期能够为我国公路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soft soil foundation, if no
期刊
摘要:系统概括了压力钢管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结合实例阐述了有效控制压力钢管现场安装时焊接变形的关键在于控制线能量,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压力钢管;现场安装;焊接变形;控制  Abstract: the system pressur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steel pipe welding deformation and con
期刊
摘要:在铁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防排水措施,很容易产生漏水和渗水的现象,对附属设备,如消防、照明、通风设施和内部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滴水、路面裂缝、拱墙和拱顶的现象,对铁路隧道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危害,减少了隧道的使用时间。因此,在进行铁路隧道排水和防水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漏水和滴水的现象,使用合适的防水排水措施,提高行车的安全,不断加强铁路隧道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隧道 排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各种各样的立交桥,如匝道桥、天桥、跨线桥,桥型和数量极多,因为桥梁宽度、弯道半径各不相同,线形复杂多变,桥梁结构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上部梁体已经不适合预制,所以现浇箱梁应运而生。本篇就现浇箱梁模板和支架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控制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现浇箱梁模板支架施工质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
期刊
摘要: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加强桥梁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提出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控制措施,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Abstract: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author of how to strengthen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quality co
期刊
摘要:通过对极软岩场地进行岩基载荷试验,得出折减系数为0.53,远大于规范中的值0.2,并对比分析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規范,建议贵州省规范制定部门多收集极软岩载荷试验数据,进一步细化折减系数。  关键词:极软岩;岩基载荷试验;折减系数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Research On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In Extremel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破碎问题,阐述真空灌浆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 真空灌浆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can, broken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vacuum groutin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