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7日,松下电器发布公告称,已取得三洋同意,将收购后者控股权。并购之后,新松下将成为日本本土最大电子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美元,而曾经独占日本电子市场半壁江山的老三洋则从此丧失自我,沦为松下的“附庸”。创立于1946年的三洋,曾经是日本最大的电器制造商之一,并因在1953年研制出日本第一台喷流式洗衣机而声名鹊起。
这一时期,三洋对产品研发倾尽心血,并接连开发出新型电冰箱,从此在日本白色家电行业一枝独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直到20世纪90年代,三洋洗衣机和电冰箱一直占据日本市场大半江山。
遗憾的是,三洋没有乘胜追击,迅速蚕食市场份额,反而“不务正业”,渐渐走上了失败不归路。
拐点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家电大卖场进场费水涨船高,三洋势头正盛,很勇猛地决定自建销售网络,并力求薄利多销。
为降低成本,维持低价销售,三洋开始力推“OEM策略”,把日本制造业领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植入代工企业。将部分洗衣机和电冰箱的生产委托给中国的海尔集团,不料,高质量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使海尔飞速发展,迅速成长为三洋的竞争对手,三洋在低端产品市场上的优势迅速消失,而因为代工策略,三洋的高端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开始进退两难。
这还只是三洋噩梦的开始。
为拯救企业,三洋投身半导体产业,但好景不长,2001年IT泡沫破裂,三洋元气大伤。
祸不单行。2004年新潟大地震引起的大火使三洋位于新潟县的主力工厂付之一炬,三洋经脉俱断,不得已,将经营权卖给了高盛、三井住友银行和大和证券,代价约3000亿日元。
然而,这并没有使三洋起死回生。在重振雄风成为不可能之后,三洋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努力活着,然后卖个好价钱。从2006年开始,三洋就一直在出售盈利能力不强的非核心产业以收缩战线。
2006年,三洋将电冰箱部门卖给海尔,2007年将信用卡等金融部门卖给GE,2008年,将手机部门卖给京瓷。同时,三洋还完全放弃了白色家电和半导体业务,主业就此荒废,并开始主攻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
虽然三洋在2007财年实现了盈利,但随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再遭重创。
急需套现的高盛等投资者决定抛售三洋股份以获取现金,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为三洋寻找下家,并与松下打得火热,三洋“卖身”的命运就此注定。
三洋“卖身”使投资者扔掉了“烫手山芋”,而其股票的缩水也无疑让松下捡了一个大便宜。其实,松下接手三洋,主要看中的是后者世界排名第二的太阳能锂电池业务,而非夕阳日下的家电业。
《第一财经日报》松下收购三洋后,不仅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消灭了一个强有力竞争对手,同时也让松下在新能源研发上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的老大,为松下今后保持继续发展的实力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量岛环球网松下和三洋所擅长的锂电池领域被认为是开发新一代环保车的关键,合并后的动向可能将汽车行业也卷入其中。
《通信信息报》世界经济低迷,传统企业要持续增长只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或品牌再造使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角。
国际知名产业经济学家施业传教授松下收购三洋属于低水平、大规模的简单整合,不是建立在技术革新与市场出现了新的产业机遇的条件下,不仅难以提升技术与实力,还有可能在金融危机持续爆发、竞争持续升温之下丧失已有的领先优势。
商刊三洋主业务在中国,但其管理模式几乎全部照搬日本模式——过于偏执技术,市场营销策略难于适应纷繁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德国Union Inveotment公司基金经理人Hannah Cunliffa就策略而言,这桩交易是合理的,但若是买下三洋的每个部门,对松下来说未必是好的。
《金融时报》两家大型公司的重组将可能揭开日本电器行业新一轮重组的序幕。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即使两者结合成为“日本大佬”,其所占家电市场的份额仍然威胁不到国产家电制造商。
《竞争力》松下接手三洋,其实更多的是三洋自救,而不是松下进攻。总体而言,松下值得警惕,三洋值得反思。
这一时期,三洋对产品研发倾尽心血,并接连开发出新型电冰箱,从此在日本白色家电行业一枝独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直到20世纪90年代,三洋洗衣机和电冰箱一直占据日本市场大半江山。
遗憾的是,三洋没有乘胜追击,迅速蚕食市场份额,反而“不务正业”,渐渐走上了失败不归路。
拐点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家电大卖场进场费水涨船高,三洋势头正盛,很勇猛地决定自建销售网络,并力求薄利多销。
为降低成本,维持低价销售,三洋开始力推“OEM策略”,把日本制造业领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植入代工企业。将部分洗衣机和电冰箱的生产委托给中国的海尔集团,不料,高质量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使海尔飞速发展,迅速成长为三洋的竞争对手,三洋在低端产品市场上的优势迅速消失,而因为代工策略,三洋的高端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开始进退两难。
这还只是三洋噩梦的开始。
为拯救企业,三洋投身半导体产业,但好景不长,2001年IT泡沫破裂,三洋元气大伤。
祸不单行。2004年新潟大地震引起的大火使三洋位于新潟县的主力工厂付之一炬,三洋经脉俱断,不得已,将经营权卖给了高盛、三井住友银行和大和证券,代价约3000亿日元。
然而,这并没有使三洋起死回生。在重振雄风成为不可能之后,三洋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努力活着,然后卖个好价钱。从2006年开始,三洋就一直在出售盈利能力不强的非核心产业以收缩战线。
2006年,三洋将电冰箱部门卖给海尔,2007年将信用卡等金融部门卖给GE,2008年,将手机部门卖给京瓷。同时,三洋还完全放弃了白色家电和半导体业务,主业就此荒废,并开始主攻太阳能电池、新型充电器等产品。
虽然三洋在2007财年实现了盈利,但随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再遭重创。
急需套现的高盛等投资者决定抛售三洋股份以获取现金,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为三洋寻找下家,并与松下打得火热,三洋“卖身”的命运就此注定。
三洋“卖身”使投资者扔掉了“烫手山芋”,而其股票的缩水也无疑让松下捡了一个大便宜。其实,松下接手三洋,主要看中的是后者世界排名第二的太阳能锂电池业务,而非夕阳日下的家电业。
《第一财经日报》松下收购三洋后,不仅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消灭了一个强有力竞争对手,同时也让松下在新能源研发上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的老大,为松下今后保持继续发展的实力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量岛环球网松下和三洋所擅长的锂电池领域被认为是开发新一代环保车的关键,合并后的动向可能将汽车行业也卷入其中。
《通信信息报》世界经济低迷,传统企业要持续增长只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或品牌再造使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角。
国际知名产业经济学家施业传教授松下收购三洋属于低水平、大规模的简单整合,不是建立在技术革新与市场出现了新的产业机遇的条件下,不仅难以提升技术与实力,还有可能在金融危机持续爆发、竞争持续升温之下丧失已有的领先优势。
商刊三洋主业务在中国,但其管理模式几乎全部照搬日本模式——过于偏执技术,市场营销策略难于适应纷繁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德国Union Inveotment公司基金经理人Hannah Cunliffa就策略而言,这桩交易是合理的,但若是买下三洋的每个部门,对松下来说未必是好的。
《金融时报》两家大型公司的重组将可能揭开日本电器行业新一轮重组的序幕。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即使两者结合成为“日本大佬”,其所占家电市场的份额仍然威胁不到国产家电制造商。
《竞争力》松下接手三洋,其实更多的是三洋自救,而不是松下进攻。总体而言,松下值得警惕,三洋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