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s352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是一种人文文化。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等显著特点。我们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察中去领悟,更要从有关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不断地将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联系起来,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在的教科书中有许多例题都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数学教学不应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说教,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多种情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身心发展阶段实际等充分结合起来。这将会产生良好的数学效果。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具体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为切入点,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教学百分数问题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明确百分数的好处,还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又如教学折扣问题时,问学生,我们经常看到商场和超市都有几折销售,这是什么意思?说说如何理解几折,然后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几折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来解决学习后,在今后的生活中还可以应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借助这些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例题生活化,引领学生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我们操场的周长,量一量我们乒乓球桌的周长等等。又比如教学重复问题时,让一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实际站一站,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跳绳的8人站在左边,跳远的7人站在右边,老师点名了,点到的站在规定的位置上,老师问,为什么有的人一會跑左边,一会又跑右边,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为什么上面站着的没有15人?让学生明确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8+7就多算了3人,参加两项的3人算了两次,算重复了,这在数学上叫重复,从而引出韦恩图,渗透集合思想。接着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一个人会有双重身份,两个妈妈两个女儿实际上是3个人。
  三、以现实生活素材为着眼点,巩固新知识,注重情商培养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式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比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候老师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巩固新知,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数感,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使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在课堂上创设“红领巾市场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销售员和顾客,实际进行交易,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并进行计算,做到算对钱,不出错,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数学回归生活。
其他文献
生本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學生的学习天性。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
期刊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不过关,不但影响孩子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了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限制孩子的发展,要想掌握那一个个小方块字,显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低年级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根据汉字的特点培养孩子识字能力。  学习英语要靠耳朵“昕”,而学习汉字首先要用眼晴“看”,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
期刊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想学生愿意学习历史,历史课堂具有生命力,首先得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历史课。我们不期望学生天天盼着历史课,但也不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哎!又上历史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求知欲  我非常重视每一节课导语的设计,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导入,是历史课堂实现优质、高效的良好开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
期刊
“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提出在世界范围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往发展的怀疑,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的可靠出路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思考是深刻的,所得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能够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得到
期刊
纵观近几年各省的英语高考题,我们会发现英语高考不论从考题的题型还是内容上看都有很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和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如果英语教学还是停留在以前的传统的教法上,那么英语教学就会走进很多的误区,其结果也会事倍功半。  一、死记硬背记忆生僻困难的词汇,忽视基础词汇  任何一门语言学习,老师首先都一定会强调词汇学习,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重中之重。这个观点一点也不假
期刊
初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近年来,听、说、读方面的教学已取得比较大的成功,但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受到冷落和忽视。  在新编仁爱版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话题散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许多教师将它视为对话与阅读教材的附属部分,常常一带而过,把它布置为课后作业,使写作教学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导致写作成为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学生
期刊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地书写使用汉字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不论我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也不论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如何改进,我们都必须写好汉字。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我们所有的小学已经或正在把识字、写字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来抓,但是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仍不容乐观,学生在写字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十分重
期刊
摘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孙少安是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在平凡的黄土地上努力奋斗的一位不“安分”的青年农民形象。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服的性格帮助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关键词:孙少安 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
期刊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争相研究的的热点.就数学教学而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寻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与策略呢?  一、创设情境,激疑问难——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  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  (1)鼓励并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