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一改以往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状况,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课堂的构建。为此,语文教学应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养成自主学习、善于个性化表达的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自主性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促使了学生的发展,使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拓展广阔的语文空间——开放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唯教材至上,把老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框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染,获得知识,培养技能。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用的名言入手,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交流体会,感悟深意,并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我还把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推荐给学生阅读,让他们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受,拓展、深化了教材内容;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句较为精练的话,作为未来的名人名言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语言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的语文教学既提供给了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又满足了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需求,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重视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应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过去,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教师把知识当作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于是,语文课堂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语文水平仍难以提高。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为本次课改的一大目标。诚如包国平教授所说:“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可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烁着光辉。”而这智慧就来源于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才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语文学习实践,同时要求他们记读书笔记,锻炼自身的概括、理解与写作能力。我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每月上交一份手抄报,报纸的版面设计、插图、书写都由他们自己负责,内容可以是近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中积累的知识或名言警句、谚语等。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办报的实践活动当中,把语文学习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能力。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如学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后,设计题目是:东东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向来民主的爸爸妈妈并不反对,只是要求东东说出买电脑的充足理由。你能帮东东想出理由,使他如愿以偿吗?又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设计题目是:请你为社区草坪上的警示牌写一条标语,提醒大家要爱护草坪,尽量不要直接使用“爱护、“禁止”等类似的词语。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探究性
当代的各种教学流派几乎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过程意识。它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如在教《跳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下来?于是,学生利用电脑搜集材料设计出很多的办法与船长用开枪命令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样,经过讨论、探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在当时的特定情势下,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管用的,其他的办法都无济于事。这种通过探究而得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会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地去学习语文、钻研语文,而这些是靠老师单纯地讲与学生被动地学所不可能得到的。
四、发挥自身的语文学习潜能——自主性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支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潜能得到发挥。传统教育把学生视为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把学生看作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火种。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把自己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展。课堂教学最成功、最有价值的地方,就体现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出示了“天堂”这两个字。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天使,有神仙;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吃不完的食品,玩不尽的玩具;也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美丽的风景,人们都生活得幸福快乐。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天堂是死人住的地方,我奶奶说好人死了之后就会去天堂。可我觉得这是迷信的说法,根本就没有天堂。”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说法,并表扬了他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我告诉学生,天堂是人们一种美好的幻想,文学作品中往往用它比喻美好的地方。刚说到这儿,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就是人间的天堂。”我带头为他鼓掌,并借此将话题一转:“人间有天堂,鸟儿也有天堂,今天就让我们随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这自然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亢奋的状态,让他们积极自主地通过读书探究出“鸟的天堂”的迷人之处。课后,我让他们以小百灵鸟的身份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歌词,或创作一幅图画,或设计一句宣传语,来表达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学生跃跃欲试,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了个性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自主性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促使了学生的发展,使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拓展广阔的语文空间——开放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唯教材至上,把老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框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染,获得知识,培养技能。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用的名言入手,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交流体会,感悟深意,并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我还把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推荐给学生阅读,让他们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受,拓展、深化了教材内容;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句较为精练的话,作为未来的名人名言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语言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的语文教学既提供给了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又满足了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需求,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重视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应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过去,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教师把知识当作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于是,语文课堂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语文水平仍难以提高。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为本次课改的一大目标。诚如包国平教授所说:“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可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烁着光辉。”而这智慧就来源于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才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语文学习实践,同时要求他们记读书笔记,锻炼自身的概括、理解与写作能力。我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每月上交一份手抄报,报纸的版面设计、插图、书写都由他们自己负责,内容可以是近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中积累的知识或名言警句、谚语等。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办报的实践活动当中,把语文学习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能力。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如学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后,设计题目是:东东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向来民主的爸爸妈妈并不反对,只是要求东东说出买电脑的充足理由。你能帮东东想出理由,使他如愿以偿吗?又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设计题目是:请你为社区草坪上的警示牌写一条标语,提醒大家要爱护草坪,尽量不要直接使用“爱护、“禁止”等类似的词语。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探究性
当代的各种教学流派几乎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过程意识。它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如在教《跳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下来?于是,学生利用电脑搜集材料设计出很多的办法与船长用开枪命令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样,经过讨论、探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在当时的特定情势下,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管用的,其他的办法都无济于事。这种通过探究而得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会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地去学习语文、钻研语文,而这些是靠老师单纯地讲与学生被动地学所不可能得到的。
四、发挥自身的语文学习潜能——自主性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支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潜能得到发挥。传统教育把学生视为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把学生看作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火种。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把自己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展。课堂教学最成功、最有价值的地方,就体现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出示了“天堂”这两个字。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天使,有神仙;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吃不完的食品,玩不尽的玩具;也有的学生说天堂里有美丽的风景,人们都生活得幸福快乐。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天堂是死人住的地方,我奶奶说好人死了之后就会去天堂。可我觉得这是迷信的说法,根本就没有天堂。”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说法,并表扬了他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我告诉学生,天堂是人们一种美好的幻想,文学作品中往往用它比喻美好的地方。刚说到这儿,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就是人间的天堂。”我带头为他鼓掌,并借此将话题一转:“人间有天堂,鸟儿也有天堂,今天就让我们随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这自然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亢奋的状态,让他们积极自主地通过读书探究出“鸟的天堂”的迷人之处。课后,我让他们以小百灵鸟的身份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歌词,或创作一幅图画,或设计一句宣传语,来表达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学生跃跃欲试,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了个性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