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保证我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提高“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航海实战能力。应当(1)建成双师型(双证)教师队伍,加强与国内外海事、海洋大学等的交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2)重构《航海学》课程知识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实用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3)开展实践教学,进行航海实习,提高实战能力;(4)灵活应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设计远洋航线并在航海模拟器上模拟航行;(5)部分内容进行双语教学,适应远洋渔业的需要,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航海学;实战能力;课程改革;创新;远洋渔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0-0067-02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marine power,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istant-water fishery, the oper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arin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1)a double-type(double certificate)teachers should be form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maritime universities and ocea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bsorb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and adopt 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s;(2)the "navigation"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adjusted to form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3)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navigation pract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bility;(4)th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flexibly, the students should make an ocean route plan and simulate the voyage on the navigation simulator;(5)parts of the cont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by the bilingual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istant-water fishery and join the international track.
Keywords: navigation; operation ability; course reforming; innovation; distant-water fishery
一、概述
怎样培养好复合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航海学》课程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船舶如何安全經济地从一个港口航行到另一个港口的实用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07年以来,本着以“提高实战能力”为目标的《航海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各海洋和水产类开设本课程的高校参考。
二、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为上海市及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组成部分,5位成员中有4位为双师型教师,曾在海上从事远洋航海工作3年以上,曾担任过渔船船长、大副和二副,具有职务船员证书,具有丰富的海上实践经验,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与国内外海事、海洋大学等的交流,参加有关人才培养会议,交流有关论文[2]。2012年,在学校组织下,24名学生赴俄罗斯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PALLADA”号航海帆船进行航海实践,从上海出发航行到新加坡,首次成功依托国外高校航海帆船实现了远洋航海实践;与国外教师共同制定航行计划,同舟共济,共同训练,极大增进了两校师生间的交流。团队成员从2007年起多次参与教育部水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整合的结果既不能遗漏知识点,又要避免重复,还要保证知识的衔接。在内容的处理和编排上要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以“会用”为目标[3]。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重新构建了《航海学》课程知识体系,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编写了《航海学》教材,经过6届学生的试用并不断修改,最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4年正式出版。本课程原名“航海技术1”,选用的教材为海事大学“海船驾驶”专业的《航海学》,该教材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多,要求授课的学时数多,不能适应“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项目组调整压缩了课程内容,删去“天文航海”、“无线电航海仪器”和“磁罗经校正”等章节,增加了“电子海图”等章节,并将课程改名为《航海学》。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形成了新的、更为科学、实用的《航海学》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了教材不适用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层次清晰、模块多样的实践教学项目。利用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象山县实习基地附近的休闲渔业渔船,进行航海实践,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实践过程中在教师和资深船员的指导下,学生分工负责,清晰“角色”,亲自动手,团队协作。要求学生熟悉船舶性能,掌握船舶操纵技术;熟悉训练海域水文、潮汐、底质、岸线,设计沿岸航线;掌握海图图式、准确辨认航标;充分利用船载设备进行测深、陆标定位、雷达定位、GPS定位等并在海图上定出船位。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象山湾的特点,制定从易到难的训练计划,即从开阔水域训练到复杂水域训练的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能够熟悉岛礁区航行方法、狭水道航行方法,掌握避碰规则等。该实践项目的设计使课程教学从校内陆地延伸到了校外海上,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教学方法
(一)灵活应用“PBL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依托“电子海图操作室”、“航海模拟器”,实现从纸质海图到电子海图,从理论到模拟训练的对接。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我国特定的远洋渔船航行和作业海域,设计一条典型的远洋航线,即从福建马尾港出航,经过南中国海、新加坡水道、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的拉斯帕尔玛斯港。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航海图书资料、海图、确定航路转向点、计算预计到达各转向点时间、里程,并在纸质海图上画出计划航线,最终在航海模拟器上选定“新加坡水道”进行航行实践,训练其渔船操纵、避碰、定位等实战能力。这部分内容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由学生课后完成,使课程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部分章节采用双语教学
对于《航标》一章,采用双语教学,每一种航标的颜色、形状、顶标、灯光都能够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英语讲解,既保证课程内容形象生动,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并掌握专业词汇;在《海图》一章,采用双语教学,把各种比例尺的英版海图带到课堂,以讲授英版海图的内容为主,海图图式中英对照,适应远洋渔业的需要,与国際接轨。
六、效果
(一)出版的教材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编写的《航海学》教材已在本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7届学生(2008年——2014年)中得到了应用。经学生反映,本教材每一章编写了适量的习题,在平时学习中练习,巩固了其所学内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效果良好。
(二)“实践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方法”等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方法”等已在本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4届学生中得到了应用。学生们认为“航海实习”和“航线设计”两项实践教学项目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通过实践使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越来越感兴趣,认真对待,非常活跃,善于思考,善于提问题,许多学生很晚才离开“航海模拟器实验室”,指导教师耐心指导和解答问题。完全改变了以前对实践课不感兴趣、很早离开实验室的状态。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操作,能够更好地领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质,并大大提高了其实战能力。受此这两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启发,课题组成员把此方法应用到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如《海洋渔业生产实践》和《渔具设计学》等。
(三)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远洋渔业是实施我国渔业“走出去”战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2]。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既掌握远洋渔业捕捞技术,又具备远洋航海技术的人才已成为紧缺人才,为适应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配合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将推进“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的深入,为培养高级、复合型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本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提供支撑,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航海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另外,随着国内大量建造渔业资源调查船、渔政执法船和海监船,对于渔业航海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鄂.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20-122.
[2]宋利明,许柳雄,沙锋,等.“订单式”培养远洋渔业紧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2(3):32-35.
[3]马先英,蔡卫国,谢忠东,等.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16-117.
关键词:航海学;实战能力;课程改革;创新;远洋渔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0-0067-02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marine power,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istant-water fishery, the oper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arin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1)a double-type(double certificate)teachers should be form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maritime universities and ocea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bsorb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and adopt 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s;(2)the "navigation"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adjusted to form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3)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navigation pract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bility;(4)th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flexibly, the students should make an ocean route plan and simulate the voyage on the navigation simulator;(5)parts of the cont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by the bilingual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istant-water fishery and join the international track.
Keywords: navigation; operation ability; course reforming; innovation; distant-water fishery
一、概述
怎样培养好复合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航海学》课程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船舶如何安全經济地从一个港口航行到另一个港口的实用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07年以来,本着以“提高实战能力”为目标的《航海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各海洋和水产类开设本课程的高校参考。
二、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为上海市及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组成部分,5位成员中有4位为双师型教师,曾在海上从事远洋航海工作3年以上,曾担任过渔船船长、大副和二副,具有职务船员证书,具有丰富的海上实践经验,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与国内外海事、海洋大学等的交流,参加有关人才培养会议,交流有关论文[2]。2012年,在学校组织下,24名学生赴俄罗斯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PALLADA”号航海帆船进行航海实践,从上海出发航行到新加坡,首次成功依托国外高校航海帆船实现了远洋航海实践;与国外教师共同制定航行计划,同舟共济,共同训练,极大增进了两校师生间的交流。团队成员从2007年起多次参与教育部水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整合的结果既不能遗漏知识点,又要避免重复,还要保证知识的衔接。在内容的处理和编排上要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以“会用”为目标[3]。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重新构建了《航海学》课程知识体系,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编写了《航海学》教材,经过6届学生的试用并不断修改,最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4年正式出版。本课程原名“航海技术1”,选用的教材为海事大学“海船驾驶”专业的《航海学》,该教材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多,要求授课的学时数多,不能适应“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项目组调整压缩了课程内容,删去“天文航海”、“无线电航海仪器”和“磁罗经校正”等章节,增加了“电子海图”等章节,并将课程改名为《航海学》。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形成了新的、更为科学、实用的《航海学》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了教材不适用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层次清晰、模块多样的实践教学项目。利用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象山县实习基地附近的休闲渔业渔船,进行航海实践,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实践过程中在教师和资深船员的指导下,学生分工负责,清晰“角色”,亲自动手,团队协作。要求学生熟悉船舶性能,掌握船舶操纵技术;熟悉训练海域水文、潮汐、底质、岸线,设计沿岸航线;掌握海图图式、准确辨认航标;充分利用船载设备进行测深、陆标定位、雷达定位、GPS定位等并在海图上定出船位。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象山湾的特点,制定从易到难的训练计划,即从开阔水域训练到复杂水域训练的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能够熟悉岛礁区航行方法、狭水道航行方法,掌握避碰规则等。该实践项目的设计使课程教学从校内陆地延伸到了校外海上,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教学方法
(一)灵活应用“PBL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依托“电子海图操作室”、“航海模拟器”,实现从纸质海图到电子海图,从理论到模拟训练的对接。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我国特定的远洋渔船航行和作业海域,设计一条典型的远洋航线,即从福建马尾港出航,经过南中国海、新加坡水道、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的拉斯帕尔玛斯港。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航海图书资料、海图、确定航路转向点、计算预计到达各转向点时间、里程,并在纸质海图上画出计划航线,最终在航海模拟器上选定“新加坡水道”进行航行实践,训练其渔船操纵、避碰、定位等实战能力。这部分内容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由学生课后完成,使课程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部分章节采用双语教学
对于《航标》一章,采用双语教学,每一种航标的颜色、形状、顶标、灯光都能够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英语讲解,既保证课程内容形象生动,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并掌握专业词汇;在《海图》一章,采用双语教学,把各种比例尺的英版海图带到课堂,以讲授英版海图的内容为主,海图图式中英对照,适应远洋渔业的需要,与国際接轨。
六、效果
(一)出版的教材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编写的《航海学》教材已在本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7届学生(2008年——2014年)中得到了应用。经学生反映,本教材每一章编写了适量的习题,在平时学习中练习,巩固了其所学内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效果良好。
(二)“实践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方法”等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方法”等已在本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4届学生中得到了应用。学生们认为“航海实习”和“航线设计”两项实践教学项目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通过实践使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越来越感兴趣,认真对待,非常活跃,善于思考,善于提问题,许多学生很晚才离开“航海模拟器实验室”,指导教师耐心指导和解答问题。完全改变了以前对实践课不感兴趣、很早离开实验室的状态。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操作,能够更好地领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质,并大大提高了其实战能力。受此这两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启发,课题组成员把此方法应用到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如《海洋渔业生产实践》和《渔具设计学》等。
(三)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远洋渔业是实施我国渔业“走出去”战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2]。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既掌握远洋渔业捕捞技术,又具备远洋航海技术的人才已成为紧缺人才,为适应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配合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将推进“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的深入,为培养高级、复合型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本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提供支撑,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航海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另外,随着国内大量建造渔业资源调查船、渔政执法船和海监船,对于渔业航海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鄂.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20-122.
[2]宋利明,许柳雄,沙锋,等.“订单式”培养远洋渔业紧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2(3):32-35.
[3]马先英,蔡卫国,谢忠东,等.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