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点!快点,再快点!”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山崩地裂,汶川告急。第三军医大学党委立即启动“平转战”机制,发出一道道指令……
■ “党员就是一面旗,我们要冲锋在前,绝不辜负党旗!”
6月28日上午,一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舞,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驻地上,回响着庄严的入党宣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握紧拳头的朱堂友、胡章雪、付雪峰、陈云庭,神色肃穆。
4名新党员,早已被医疗队中党员们的英雄事迹所震撼。
发出抗震救灾动员令后,第三军医大学全校7000多人递交请战书。有的退掉出国的机票,有的离别新婚的爱人、告别临产的妻子,有的顾不上联系家在灾区的亲人……独自照顾5岁女儿的骨科护士长廖淑梅7次请战,接到出发命令后,来不及等还在火车上的母亲,匆匆赶回家,仅用10分钟,就在余震中把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毅然踏上征途;31岁的主治医师张帆在请战书中写道:“与其让我71岁死在病床上,不如让我31岁牺牲在抢救伤员的战场上!”在第二批医疗队赶赴映秀的途中,道路阻绝,校长王登高当机立断:“我们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名群众的生命,就是爬也要爬到映秀!”69名医疗队员每人背着重达30多公斤重的急救药品,冒死奔赴震中。在救灾一线,伤员一批接着一批,手术一台连着一台。72小时过去了,连续奋战的队员们疲惫到了极点。麻醉护士甘晓琴,为了使自己清醒,就使劲掐自己的胳膊,“啪啪”地拍自己的脸。看到这个情景,一位伤员动情地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们!”
抗震救灾既是战场,又是课堂。第三军医大学党委及时作出向医疗队学习的决定,在全校掀起“学英雄、当先锋”的热潮。为了让更多的队员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医疗队党支部积极发动非党员同志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谈心交心、写思想汇报、指定党员帮助等形式,使大家加深对党的认识,真正“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感召和引导下,朱堂友、胡章雪、付雪峰、陈云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党组织的认可。
在宣誓现场,大坪医院政委孙卫忠鼓励大家:“党员就是一面旗,我们要冲锋在前,绝不辜负党旗!”激昂的鼓舞,令每个党员热血奔涌。
■ “越是艰巨任务在肩,越是要健全党组织。”
在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赵先柱少将率领下,当医疗队迈进重伤员集聚地——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那一刻,眼前的情景让大家惊呆了:操场上、道路旁、屋檐下,到处是伤员,到处是鲜血,到处是呻吟……“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惨不忍睹的场面。”医疗队教导员姚家文说,“按上级要求和以往工作经验,越是艰巨任务在肩,越是要健全党组织,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领导和带动全队同志去战斗。”
地震发生后,第三军医大学党委立即发布抗震救灾动员令,抽组编队同步建立党支部,遴选优秀政工领导担任政治教导员,20名政工干部随队开展工作,思想建队、政治建队、组织建队齐头并进,推向战场。
抵达德阳后,医疗队宣布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临时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教导员兼任支部书记。仅用8分钟时间,临时党支部就开完首次会议,针对伤员救治无序的场面,迅速制定出“快速检伤分类、实施分级救治,整合医疗资源、合理进行分工,畅通急救通道、加快手术周转”等紧急应对措施。
没有人休息,没有人打盹,有的甚至忘记了吃干粮……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两天紧张、高效、有序的工作,医疗队员们迅速打通了医院的急救瓶颈,规范了急救程序,缓解了救治压力,控制了混乱局面……5月14日晚上,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赵鲁平拉着医疗队前线总指挥赵先柱副校长和医疗队领导的手,感激地说:“你们帮了大忙,谢谢你们!”
当大规模、成批次、快节奏的伤员早期急救工作告一段落后,临时党支部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明确提出“三个转变”:逐步从紧急救治向后续治疗转变、从单一治伤向治伤治病转变、从超常规医疗救治向规范医疗救治转变。这一率先开展批量伤员远程护送的重要举措,迅速引起全国上下极大关注,各相关医疗机构纷纷效仿,从而拉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转移”帷幕。
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第三军医大学派出的医疗队都建立了临时党组织,组织党员们战地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当尖兵、打头阵、作表率,阵前立功,争当模范,让一个个党支部成为坚固的战斗堡垒。
■ 政治建校,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一个到达德阳灾区,第一个到达震中映秀,第一个跨省护送伤员……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第三军医大学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校抗震救灾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医疗队党委被评为全军抗震救灾先进旅团党委。
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
在今年初那场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前,校长王登高、政委高福锁果断决定,大年三十派出医疗队,以最快速度奔赴贵州重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送温暖。
时间回到2003年春夏交际,“非典”肆虐,全国告急!首都北京告急!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紧急选调精兵强将,支援北京抗击“非典”战斗。第三军医大学仅用10多个小时,就火速组建了赴京抗击“非典”医疗队,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以最快速度进入实战,医疗队员们共收治病人94名,治愈率100%,实现“零死亡、零感染”。
每当突发事件袭来之时,第三军医大学总是能够快速组建、快速开进、快速展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拉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抢救生命。
特殊的战斗力,来自政治建校的特殊教育理念。
政治建校,在第三军医大学绝不是一句空口号。在日常工作中,校党委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委班子的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着力提高学习运用十七大精神的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思想的能力、组织领导卫勤准备的能力、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抓好工作落实的能力。
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张忠锋介绍,为了把政治建校落到实处,除了常规的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外,校党委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展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城市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医疗服务,接受思想教育的熏陶。今年学校在遵义会议会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总装某基地、青藏兵站部,分别筹建“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高原精神”四个教育基地,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干部和学员到共建基地接受教育。
政治建校的理念,持之以恒、形式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让第三军医大学成为铁打的营盘,也让这所大学的师生成为铁打的兵,每当突发事件袭来之时,他们总能冲锋在前,战无不胜,立下赫赫战功。
■ “党员就是一面旗,我们要冲锋在前,绝不辜负党旗!”
6月28日上午,一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舞,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驻地上,回响着庄严的入党宣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握紧拳头的朱堂友、胡章雪、付雪峰、陈云庭,神色肃穆。
4名新党员,早已被医疗队中党员们的英雄事迹所震撼。
发出抗震救灾动员令后,第三军医大学全校7000多人递交请战书。有的退掉出国的机票,有的离别新婚的爱人、告别临产的妻子,有的顾不上联系家在灾区的亲人……独自照顾5岁女儿的骨科护士长廖淑梅7次请战,接到出发命令后,来不及等还在火车上的母亲,匆匆赶回家,仅用10分钟,就在余震中把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毅然踏上征途;31岁的主治医师张帆在请战书中写道:“与其让我71岁死在病床上,不如让我31岁牺牲在抢救伤员的战场上!”在第二批医疗队赶赴映秀的途中,道路阻绝,校长王登高当机立断:“我们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名群众的生命,就是爬也要爬到映秀!”69名医疗队员每人背着重达30多公斤重的急救药品,冒死奔赴震中。在救灾一线,伤员一批接着一批,手术一台连着一台。72小时过去了,连续奋战的队员们疲惫到了极点。麻醉护士甘晓琴,为了使自己清醒,就使劲掐自己的胳膊,“啪啪”地拍自己的脸。看到这个情景,一位伤员动情地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们!”

抗震救灾既是战场,又是课堂。第三军医大学党委及时作出向医疗队学习的决定,在全校掀起“学英雄、当先锋”的热潮。为了让更多的队员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医疗队党支部积极发动非党员同志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谈心交心、写思想汇报、指定党员帮助等形式,使大家加深对党的认识,真正“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感召和引导下,朱堂友、胡章雪、付雪峰、陈云庭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党组织的认可。
在宣誓现场,大坪医院政委孙卫忠鼓励大家:“党员就是一面旗,我们要冲锋在前,绝不辜负党旗!”激昂的鼓舞,令每个党员热血奔涌。
■ “越是艰巨任务在肩,越是要健全党组织。”
在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赵先柱少将率领下,当医疗队迈进重伤员集聚地——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那一刻,眼前的情景让大家惊呆了:操场上、道路旁、屋檐下,到处是伤员,到处是鲜血,到处是呻吟……“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惨不忍睹的场面。”医疗队教导员姚家文说,“按上级要求和以往工作经验,越是艰巨任务在肩,越是要健全党组织,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领导和带动全队同志去战斗。”
地震发生后,第三军医大学党委立即发布抗震救灾动员令,抽组编队同步建立党支部,遴选优秀政工领导担任政治教导员,20名政工干部随队开展工作,思想建队、政治建队、组织建队齐头并进,推向战场。
抵达德阳后,医疗队宣布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临时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教导员兼任支部书记。仅用8分钟时间,临时党支部就开完首次会议,针对伤员救治无序的场面,迅速制定出“快速检伤分类、实施分级救治,整合医疗资源、合理进行分工,畅通急救通道、加快手术周转”等紧急应对措施。
没有人休息,没有人打盹,有的甚至忘记了吃干粮……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两天紧张、高效、有序的工作,医疗队员们迅速打通了医院的急救瓶颈,规范了急救程序,缓解了救治压力,控制了混乱局面……5月14日晚上,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赵鲁平拉着医疗队前线总指挥赵先柱副校长和医疗队领导的手,感激地说:“你们帮了大忙,谢谢你们!”
当大规模、成批次、快节奏的伤员早期急救工作告一段落后,临时党支部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明确提出“三个转变”:逐步从紧急救治向后续治疗转变、从单一治伤向治伤治病转变、从超常规医疗救治向规范医疗救治转变。这一率先开展批量伤员远程护送的重要举措,迅速引起全国上下极大关注,各相关医疗机构纷纷效仿,从而拉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转移”帷幕。
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第三军医大学派出的医疗队都建立了临时党组织,组织党员们战地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当尖兵、打头阵、作表率,阵前立功,争当模范,让一个个党支部成为坚固的战斗堡垒。
■ 政治建校,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一个到达德阳灾区,第一个到达震中映秀,第一个跨省护送伤员……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第三军医大学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校抗震救灾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医疗队党委被评为全军抗震救灾先进旅团党委。
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
在今年初那场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前,校长王登高、政委高福锁果断决定,大年三十派出医疗队,以最快速度奔赴贵州重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送温暖。
时间回到2003年春夏交际,“非典”肆虐,全国告急!首都北京告急!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紧急选调精兵强将,支援北京抗击“非典”战斗。第三军医大学仅用10多个小时,就火速组建了赴京抗击“非典”医疗队,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以最快速度进入实战,医疗队员们共收治病人94名,治愈率100%,实现“零死亡、零感染”。
每当突发事件袭来之时,第三军医大学总是能够快速组建、快速开进、快速展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拉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抢救生命。
特殊的战斗力,来自政治建校的特殊教育理念。
政治建校,在第三军医大学绝不是一句空口号。在日常工作中,校党委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委班子的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着力提高学习运用十七大精神的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思想的能力、组织领导卫勤准备的能力、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抓好工作落实的能力。
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张忠锋介绍,为了把政治建校落到实处,除了常规的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外,校党委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展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城市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医疗服务,接受思想教育的熏陶。今年学校在遵义会议会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总装某基地、青藏兵站部,分别筹建“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高原精神”四个教育基地,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干部和学员到共建基地接受教育。
政治建校的理念,持之以恒、形式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让第三军医大学成为铁打的营盘,也让这所大学的师生成为铁打的兵,每当突发事件袭来之时,他们总能冲锋在前,战无不胜,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