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与创新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ans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现之则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行知先生的简短话语对我们的启迪意义颇为深刻,作为培养学生之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生活与创新中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三点看法。
  一、生活与创新是成就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之基础
  有人说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独特的灵魂、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生长,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则更有必要去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去独自地感受和理解,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去寻求利于学生成就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这基础应当是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创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力寻求学生的生活基础性资源以及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着力点则是首当其冲去予以探究的。譬如教学汉乐府的《木兰诗》,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如已有着的安全和太平的意识,父子之间的骨肉情意等,由此让学生去探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女民族英雄花木兰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受到比较理想的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学生们经过探究,则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花木兰既是充满壮美意义的典型代表,因为她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的前提下主动地代父从军,体现了花木兰的尽忠之情。而当屡建奇功“可汗问所欲”时,木兰又十分干脆利落地“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又体现了一位古代女民族英雄的柔情美。实践证明离开了学生的生活与创新,我们又何谈学生的自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呢?
  二、生活与创新是成就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之关键
  入选于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美文都充满着浓烈的情感,但是,由于作者的际遇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表达方式的迥异,所以,其感情的基调则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因此,对于我们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的程度以及效果也就必须要去作出比较恰当的权衡,我们将如何去通过学生的生活与创新使学生受到比较完美的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呢?现结合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谈及自己的一点做法。还以教学《木兰诗》为例,这首诗在木兰代父从军后以十分细腻的笔触铺陈了木兰历经沙场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尤其在别了爷娘后的行军途中,作者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进而衬托出花木兰的坚强决心和尽忠报国的光辉形象。我们都知道对于古诗文是需要学生去进行充分诵读的,学生在诵读时我们能否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去着力渲染当时的环境气氛以更好地起到作品的感人效果呢?应当说还是完全可以的。所以,在让学生进行诵读感悟的过程中,选取了一定的与作品之感情基调相匹配的乐曲进行播放,比较好的勃发出我们学生的感悟情感。学生诵读行军的句子时耳中则萦绕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类的曲调,使得我们学生更为真切地体验到古代之民族英雄尽忠报国的壮志豪情,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则往往会水到渠成。花木兰这位典型的女民族英雄则在我们学生的心灵里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生活与创新是成就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之脉络
  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学生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教学流程的推进我们老师与学生也一定要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想去真正意义上达成学生成为主体之目的,还需要赖于学生的生活与创新。笔者在这里将学生的生活与创新比喻成接受优秀文化熏陶之脉络,是比较得体的。因为,有了我们学生的生活与创新,学生的攀爬就有了极为理想的登上顶峰的希望。譬如让学生去欣赏现代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笔者让学生去广泛地搜集总理的生平事迹方面的资料,学生们则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周总理的为人民服务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第一印象,教学时又紧紧抓住“你在哪里”和“他刚离去”的反复咏叹,进而产生动一发而牵全身的效果。学生们便从自己已经掌握的许许多多的资料中,意识到一代伟人在履行职责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党的事业的高尚情怀和高大形象。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产生了这样的意识,一个人民的公仆就要在人民的心目中建立起公仆的形象,否则是根本也不可能在人民的心目中去建立起伟大的威望的。由此,在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时,在让学生去反反复复地吟诵这首充满浓烈情怀的诗,并让学生作出这样的思考,这首诗写于1976年的清明节的前后,那时周总理已经长眠于祖国的大地,为什么作者还要多次发出“你在哪里”的呼唤?而人们还在多次的回答这似乎不合情理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呢?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情感经验,他们则从自己的情感基础上意识到,此时此刻的总理虽然已经离我们的人民大众而去,但是,他在人民中的光辉形象是永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所以他在人民的心目中会是永远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会计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非公有企业迅速成长的要求,科学化、精细化逐渐成为企业会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对不断变暖的气候现象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转变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各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
活动创设背景:我给两个班上了一个月课,发现基础差不多的两个班级学生,课堂表现差别很大:初一(12)班的学生特别爱表现,上课抢着发言,哪怕说得不对,也毫无顾虑;而初一(14)班的学生迥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为示现修辞的范例。本文结合该诗的分析揭示了这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带来的诗歌艺术之美。
我国教育学界的研究对于课后评测关注较少。学生答卷考试,是为了考核其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卷上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等。语文是一门宽口径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考卷主观题占据的分数较高,而评价不一的考试标准,不仅令老师难以获得真实的结果,甚至难以通过试卷获取学情信息。发现语文测试、考试的评卷方式存有明显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客观题统计易出错  客观题是语文试卷中必有的项目,通常有选
作文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应该真正利用好作文教学资源。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特征  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加强写作实践不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更是作文教学的重心。苏教版作文编写体系有一个阶段的变化。即修订前的作文教学重视写作实践而少关注理论教学。此时的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被当做是一个学习活动,写作被看出是
【摘 要】作文教学功利化现象突出,创作异化为拼凑。应将作文教学引向当代生活,用鲜活、真实、细微、积极向上的写作素材取代“经典”材料,激发创作的内在需要,将作文活动经常化,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词】返璞归真 作文教学 落实 途径     当前的作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比较突出地写满了“功利”二字,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大多数学生视作文为最苦的差事,一说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