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问题 探究 创新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应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在教学中, 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要通过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学生是决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问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也有类似的讨论。
再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就不同意用比值“c/a”、而执意主张用“b/a”作为“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并振振有辞地说:“b、a分别是椭圆的短半轴和长半轴的长,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多么直观形象!”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
二、 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分析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听有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讲过多遍,你怎么还错?这就是没有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直接结果。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可是,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传统教学只注意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一个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总之,课堂教学应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关键词:问题 探究 创新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应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在教学中, 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要通过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学生是决不会满意的,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问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也有类似的讨论。
再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就不同意用比值“c/a”、而执意主张用“b/a”作为“离心率”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并振振有辞地说:“b、a分别是椭圆的短半轴和长半轴的长,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多么直观形象!”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
二、 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分析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听有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讲过多遍,你怎么还错?这就是没有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直接结果。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可是,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传统教学只注意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一个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总之,课堂教学应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