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7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 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 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要注意的是,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1)冀君实或见恕也。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如: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如: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3)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五字(于、受、见、为、被)五式(受……于……、见……于……、为……所……、……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影响。
  
  二、无标志文言被动句
  其形式也主要有四种。
  1.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
其他文献
志愿服务在远洋 温情理发暖人心  2月10日中午,在远洋天地家园社区值班的党委书记王琨接到了这样一通求助电话:居民刘大爷因行动不便,想理发却出不了门,希望社区能帮忙联系上门理发服务。  值班的王琨书记和服务站刘子辰站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与辖区的一家美容美發店店长取得联系,店长当即安排了一名美发师上门为刘大爷免费理发。在刘大爷家中,王琨书记了解到老人得了脑血栓,前几天在家发病还把手臂摔骨折了,家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体验、自由表达、科学质疑和释疑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容,从探究教学思想的萌芽到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直到近几十年探究式教学理论才得到教学理论界足够的重视,在我国,十几年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教育教学专家们竭力倡导使用探究式教学,但是一线教师的响应并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