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简要概括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及策略,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革落伍教育方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实施;组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几年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心理会逐步成熟起来。而部分学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学的学生,由于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及社会实践方式的改变,不能快速调整心态,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人际关系较差、抑郁等,甚至会出现偏执、强迫、焦虑等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阻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改善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各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素质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每个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及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中,均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并经过自身的渗透、消化和选择,进而造成具有物质性的成熟的个体。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组织协作能力、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1.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
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学生的外界环境及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够对潜能的挖掘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可自己,改善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进而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发掘。
1.3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科学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得自身的价格结构更加完善和健全。与此同时,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衡量和评价自己,在不断的自我把握和自我调整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1悲观厌学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前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而进入高职院校,少数高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高考未能正常发挥,又缺乏重新复读的决心和信心而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同时缺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所在学校缺乏知名度,所学专业并不理想,毕业找工作时高职院校文凭又不具有社会优势,因此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专业兴趣较低,常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逃课、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2.2情感脆弱
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通常多伴有自信不足、过于自卑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失利或与自己的本科生同学相比,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学习和生活上会产生自卑心理,情感上会更加脆弱和敏感。很多学生会觉得所学专业及文凭均不具优势,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会出现低人一等的不良心理,对人生价值观产生质疑。因受到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很多学生畏惧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沉迷于网络,自暴自弃,更为严重者,由于行为自控能力较差,受到急躁、过激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出现暴力行为,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恶劣影响。
2.3定位不明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缺乏自信,觉得前途渺茫,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没有科学的人生规划,缺少奋斗目标,生活和学习就更加消极,每日浑浑噩噩,虚度大学时光。少数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依靠父母找到工作,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同样也没有动力。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虽比较困惑但依然坚持努力学习,但是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枯燥和乏味,缺少乐趣。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学校在教学课程计划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要在师资力量、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提高各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各专业教师必须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和考核。此外,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3.2优化教学,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各科教学总纲要。该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调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3.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在形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能使学生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消除学生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各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路径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7)
[2] 赵雪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6)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几年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心理会逐步成熟起来。而部分学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学的学生,由于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及社会实践方式的改变,不能快速调整心态,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人际关系较差、抑郁等,甚至会出现偏执、强迫、焦虑等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阻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改善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各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素质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每个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及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中,均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并经过自身的渗透、消化和选择,进而造成具有物质性的成熟的个体。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组织协作能力、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1.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
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学生的外界环境及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够对潜能的挖掘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可自己,改善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进而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发掘。
1.3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科学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得自身的价格结构更加完善和健全。与此同时,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衡量和评价自己,在不断的自我把握和自我调整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1悲观厌学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前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而进入高职院校,少数高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高考未能正常发挥,又缺乏重新复读的决心和信心而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同时缺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所在学校缺乏知名度,所学专业并不理想,毕业找工作时高职院校文凭又不具有社会优势,因此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专业兴趣较低,常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逃课、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2.2情感脆弱
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通常多伴有自信不足、过于自卑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失利或与自己的本科生同学相比,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学习和生活上会产生自卑心理,情感上会更加脆弱和敏感。很多学生会觉得所学专业及文凭均不具优势,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会出现低人一等的不良心理,对人生价值观产生质疑。因受到这种不良心理的影响,很多学生畏惧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沉迷于网络,自暴自弃,更为严重者,由于行为自控能力较差,受到急躁、过激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出现暴力行为,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恶劣影响。
2.3定位不明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缺乏自信,觉得前途渺茫,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没有科学的人生规划,缺少奋斗目标,生活和学习就更加消极,每日浑浑噩噩,虚度大学时光。少数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依靠父母找到工作,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同样也没有动力。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虽比较困惑但依然坚持努力学习,但是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枯燥和乏味,缺少乐趣。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学校在教学课程计划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要在师资力量、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提高各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各专业教师必须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和考核。此外,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3.2优化教学,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各科教学总纲要。该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调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3.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在形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能使学生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消除学生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各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路径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7)
[2] 赵雪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