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基于内容想开去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阅读的本质是建构意义,“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就是读者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之间交互作用形成意义。散文是作者通过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阅读散文就是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感受其所描述的带有个人情感的景和物、人和事,去体认作者的感与思。下面以《丁香结》一课为例,探讨小学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基于文本内容想开去,感受、体认作者宗璞所描述的美景,所抒发的情思。
  一、解文题——为想开去奠基
  阅读意义的建构包括对句、段的理解和对文本深层主题的理解。散文的阅读从内容想开去,既有对作者所描写景物的想象理解,也包括对作者表达的人生思考的感悟理解,二者相互联系,才能建构文本的整体意义。标题是文章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教学时从解释文题开始,可使学生初步预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既有利于阅读句、段时立足整体意义想开去,也有利于整合局部理解,深入建构文本意义。《丁香结》一文中,作者赋予古人寄托愁怨的丁香以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表达了其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课文前三段写了如结一样的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处处渗透着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后三段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表达了生命需要“结”的人生认识。“结”贯穿全文,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无论是由具体事物想象美景,还是读懂文章所表达的哲理,都离不开对标题“丁香结”字面、文化意义的理解。下面是《丁香结》课题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宗璞的《丁香结》,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解题,要解哪个字?
  生:结。(PPT呈现如下内容)
  师:看注释,有不明白的吗?
  生:“缔”是什么意思?
  (PPT呈现《说文解字》中“缔”的注释:缔,结不解也。学生齐读注释)
  师:谁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生:结,解不开。
  师:所以说,读书得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才叫会读书。(拿出—根红绳系上—个疙瘩并展示)这叫什么?
  生:缔,结不解也。疙瘩解不开的地方就叫——缔,结不解也。
  师:《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注释的(PPT呈现),谁来读读。
  生:结,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织成物品。
  师:比一比,哪种注释更好?
  生:《说文解字》的注释,简洁有味。
  师:什么味?
  生:韵味。
  生:有文化味。
  师:中国的汉字特别有文化的味道。上古时期没有汉字,人们就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举个例子,打了一只兔子就系一个结,打了两只兔子系两个结。
  (学生恍然大悟)
  师:中国人对“结”特别感兴趣,就出现了打结子。
  (生读词语:打结、死结、蝴蝶结)
  师:你们看我的衣服(唐装)扣子,是不是打结?
  生:是。
  师: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
  师:(出示中华结图片)这是什么?
  生:中华结。
  师:我们读古诗时又发现一个词——丁香结。什么叫丁香结呢?
  (生读:丁香的花蕾)
  师:哪首诗中用过?
  生: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师:谁说说诗的意思?
  生:谁勤快一点,帮我解开这个丁香结。
  师:为什么要解开丁香结呢?
  生:纵放繁枝散诞春,给春天增加春色。
  师:丁香结的一个意思就是丁香的花蕾。(出示图片略)指指图上哪个是花蕾?
  (生指)
  师:对,就是图上的花骨朵,懂了吗?还有一个注释。
  (生读:丁香结,也作含苞不吐之意)
  师:含苞不吐之意,也就是说花刚要开,就称作……
  生:含苞不吐,就是花朵刚咧嘴。
  (出示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生齐读)
  师:不伸展的芭蕉与含苞不吐的丁香对着春风在干什么?
  生:各自愁。
  师:“丁香结”指两种情景。
  生: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生:丁香结,也作含苞不吐之意。
  上述教学片段紧抓“结”与“丁香结”的字面意义与文化含义,特别是引用诗句分别解释丁香结的两种含义,建构两种情景,为学生阅读课文时从文章内容想开去奠定基础。“丁香结”的两种含义紧密相连,两种情景与课文两部分内容相对应,对于学生建构文章整体意义,统整景、情、理,深刻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
  很多老师教学《丁香结》一课时也从题目入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介绍丁香这一植物的习性、用途等,并呈现丁香花的图片;另一种是出示梅花、菊花、牡丹等的图片,介绍它们分别象征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丁香结又象征什么”“作者赋予丁香结怎样的情感”来学习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关注到题目中的关键字“结”以及“丁香结”的含义。第一种方法希望以丁香的图片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写的图景中,但这些图片对于学生基于作者描写丁香的文字想开去支持不够。第二种方法直接关注每种花的象征意义,对于学生理解古诗中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思,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也不易于学生学习课文后有更多的拓展想象。
  二、抓词句——想开去的方法
  散文是由语言所营造的世界,作者细微的感官所触、细腻的心绪情感都是通过个性化的语句表达的。阅读散文想触及作者的心扉,就须走入语言文字,借助想象、联想、推想等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作者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形象画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視想象,如教学《丁香结》时布置任务“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把你认为最美的画面分享给大家”。然而,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读和想,想象是难以展开、深入的。想象等心智功能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问题,通过重点提示、方法点拨给学生的想象以支持,为想开去架设鹰架。《丁香结》第一部分写了城里街旁、城外校园、斗室外的丁香,每一处的丁香都是一幅画。对此,可设计一些以抓词句为中心的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掌握想开去的方法,体会富有趣味的丁香之美。   1.抓住关键字句,形成整体画面
  在欣赏城里街旁的丁香花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一字写出大街花之多,一字画出宅院花之美,一字表出诗之情,找出来欣赏欣赏。”学生阅读思考后,依次从花之多、花之美、诗之情来品析。每一品,根据学生的情况,可设计更具体的问题或活动。品花之多时,教师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先找出哪句话写出花之多,再想哪个字能点亮此画”“这花白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字写出了花之多。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丁香花自得“頓使人眼前一亮”,“亮”字表现出花之多。接着放飞想象,有的说“‘雪白’的花太多了,白得特别显眼”,有的说“花多得就像街灯—样亮”。然后品花之美,学生很容易找到“缀”字写出了花之美,但仅此还很难完全体会到花的美丽。教师可以呈现“缀”字的大篆、小篆字形,让学生观察:左边是丝线,右边是四手相连。《说文》解释为“连之以丝也”,引申义有连接、挂等,词典概括为装饰、点缀。“这里的‘缀’应取哪个意思?”有学生说是“装饰、点缀”,有学生说“‘装饰、点缀’太概括,选‘挂’好,星星般的小花‘挂’满枝头,多形象多美”。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下,同学们更形象地说出了眼前的美景。最后品花之情,学生很容易找到句子以及“窥”字所传达的诗情。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层阶式的活动、问题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能够有效地抓住关键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丁香美景图。
  2.明确词语意思,化抽象为具体
  描写城外校园丁香花的关键句是:“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对此,很多老师往往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这属于直接提取信息类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完成。然而,借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要想让学生从上述句子想开去,关键是能够将抽象的“潇洒”“朦胧”“幽雅”具体化。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述这三个词语。下面是城外校园赏花的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说说你品出了几种美?
  生:颜色美、气味美。
  师:太空洞,具体点。
  生:一美,月光下的潇洒美。
  师:白的潇洒是什么样子的?
  生:气度不凡。
  生:没有拘束。
  生:风度翩翩。
  师:老师教你们怎么丰富想象。
  出示词典意思:
  潇洒:①(精神、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②无拘无束。
  潇:风雨暴疾。水清深貌。
  洒:涤也。
  师:将几条注释与月光下潇洒的白丁香结合起来想象,吸纳注释中的词来描绘夜光下白丁香的潇洒。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开得自然大方。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开得那么有韵味,无拘无束。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像一位穿着白色西装的绅士。
  生:白得像水洗过一样,那么干净,那么透彻。
  生:白丁香自然、大方地开放,纯洁得好像被水洗过一样。
  生:月光下的白丁香一尘不染,十分纯洁。
  生:绽放的白丁香花仿佛小溪里的溪水,清澈、活泼。
  师:描绘得越来越美了,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
  生:二美,月光下的朦胧美。
  (出示: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
  生:“月光不明、不清楚”,是说有种模模糊糊的美。
  师:什么是紫的朦胧?查完词典后,需要我们想象画面。
  生:紫丁香像蒙了一层纱,朦朦胧胧的。
  生:紫色丁香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生:紫丁香像小女孩蒙上轻纱,远远看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师:我们学会想象,就美了。
  生:三美,甜香之雅。
  师:欣赏了月光下丁香花的潇洒、朦胧,我们再品品丁香花的甜香之雅。
  生:(读)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师:有诗云,(女生读)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男生读)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生:桂花“香馥馥”,香气是浓的。
  生:兰花“芬馥清风里”,香气是淡淡的。我们家就养着兰花。
  生:丁香花却是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师:幽,里边是丝,外框是大山,在大山中飘来丝丝的淡淡的甜香,吸一口就觉得这香气是那么——
  生:高雅。
  生:文雅。
  生:清雅。
  师:是啊,非桂非兰,那么幽雅,那么不俗。
  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明白了赏析的重点。通过呈现词语的多个意思,丁香花的潇洒美、朦胧美变得触手可得,学生掌握的不只是写了什么颜色,而且颜色也变得鲜活起来。通过与桂花、兰花香味的比较,丁香花的独特味道也变得清晰起来。可以看到,明确了一些词语意思,能够助力学生想开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色香俱全的丁香画面。
  3.融词意于语境,在联系中想象
  作者写斗室窗前的丁香,着力点在色彩:“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很多教师讲到这里,会讲“莹白”“参差”的意思,但讲的都是词典里的意义,如对“参差”的解释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没有让学生将其置入语境中,结合色彩去理解、想象。有的教师还会讲到“莹白”的修辞手法是借代,是借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词语意思、用法的学习只是停留于知识层面,没有服务于整体意义的建构。
  要感受作者所描绘丁香的色彩之美,只停留于词语的一般意义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对词语有更直观真切的理解,能在语境中解词,融词意于语境中,从而服务于整体意境的创建。课文开始写丁香是“雪白”,这里用了“莹白”,要引导学生重点看“莹”字。“莹”字下边是玉,学生由玉的纯净、剔透联想到词语“冰清玉洁”。“莹”字理解了,看见“莹白”,眼前就会出现“晶莹剔透的丁香花,像玉一样洁白、像冰一样透彻”的画面。对“参差”一词不能单独理解,而要整体体会“参差的绿”,让学生说说“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是怎样美”。以“参差”的词典义为基础,结合语境,学生会想到“绿不是单一的,与白连接在一起”“不是纯绿,是一条一条的绿,像水墨画一样散开来”“绿色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当学生把“参差”的意义融入语境中,他们也就打开了想象空间。绿不再单调,变得更加丰富。白在参差的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更加优美。最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有红色作背景的感受,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白花、绿叶、红窗,庭院幽深恬静”,一幅色彩缤纷的图景跃然眼前。   三、补空白——想开去的支撑
  作者写散文不仅是为了写景,更重要的是抒发情感,传递人生经验。读者读散文也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获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历和经验。写景部分基于文本抓住词句,学生就可以想开去,形成画面建构意义,但抒情说理之处通过文本则很难直接理解、体会。对此,很多教师习惯通过对作者所表达哲理进行阐释、延伸的办法,把作者的经验化作学生的人生经验。事实上,这种讲道理说教式的教学很难产生效果,学生获取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欣赏作者勾勒的美景一样,也需要教师搭建“鹰架”,让学生能够自己想开去,自悟自得。作者所抒发的情和思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是文章中没有写明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提供作者的一些生活资料,补充文章中的空白。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想开去,从而触摸作者内心的想法,内化作者的人生经验,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开去,品悟人生得失。
  《丁香结》一文写了多处丁香,从街旁到校园再到居住近三十年的斗室,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越来越强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文中有作者发出的感慨:“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宗璞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看到丁香就会想到生活在丁香花下的经历,并向学生提供作者写的以下材料:
  我俯身为父亲掖好被角,正要离开时,父亲疲倦地用力说:“小女,你太累了!”“小女”这乳名几十年不曾有人叫了。“我不累”,我说,勉强忍住了眼泪。
  母亲为一家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很大,能嘭的一声,声震屋瓦。
  学生读到这两段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对作者的疼爱,感受到作者生活在—个温馨的家庭里。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丁香、对生活特别热爱,对人生的态度更多是乐观豁达。文章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教师讲到这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事实上,六年级的学生仅凭自身的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人生中的“结结”“解结”的。作者的感悟一定源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教师应该补充一些资料。比如作者的《记冯友兰与梁漱溟的一次会晤》一文,讲述她父亲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著名哲学家“结结”“解结”的故事,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提供支持。学生一边读两位哲学家的故事,一边想象,对作者所抒发的人生思考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其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即使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也很难完全体悟其对人生的思考,因而教学中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关键是让他们能够通过拓展阅读,对作者的思考想开去,能够受到作者思考的启蒙。这样的想开去也有益于学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多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书名:博物馆教育新视阈  作者:杨丹丹、阎宏斌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ISBN:9787501027125  定价:35元  博物馆即博览万物之所,是展示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宏殿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博物馆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已然实现了从收藏研究到教育服务的转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知识普及、兴趣培养和思想启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可谓由
摘要:主要探讨了在基于MapInfod的二次开发应用系统中,采用OLE自动化以及与客户/服务器开发工具PowerBuilder系统集成开发的基本方法和集成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PowerBuilder;MapInfo;MapBasic;OLE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564-03  PowerBuilder
摘要:该文分析了利用SendARP方法(基于ARP协议)来获取远程主机MAC地址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思路——研究并利用NetBIOS Name Service来快速获取远程主机MAC地址的方法,并给出了其在Borland Delphi6中的程序。  关键词:MAC地址;远程主机;NetBIOS;TNMUDP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580-
摘要:作家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是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文学”的一个部分。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从第一人称叙述、自由的叙述态度和独特的叙述语言,构成了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小说文本,本文拟从《棋王》的叙述和语言风格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棋王》叙述模式 语言风格  引言  《棋王》发表于1984年,当时知青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方兴未艾,因此不少批评家将其纳入知青题材或寻根题材进行解读。本质上《棋王》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文体意識”越来越强,如何根据课文文体特点确定“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但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是非常了解“文体教学”这个概念,在教学中很容易落入模式化的套路。由周一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正是基于这个背景编写的。全书围绕“文体”而谈,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各种文体的特征,将文体认知渗透于语文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都纷纷进行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尝试。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更是先后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例研究”等重大项目。项目以中小学政治、语文、艺术、體育与健身为先行学科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
摘要:盖茨比“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灭生动阐释了“美国梦”的演变,真实再现了美国“爵士时代”的社会风貌,本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根源及其悲剧的必然性,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  关键词:盖茨比 美国梦 演变 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该小说于1925年4月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轰动,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
美国Wonders教材是依据《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编撰的教科书,体现了美国听说、阅读、写作方面最新的教学理念。这套教材由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Wonders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广泛的好评,并逐渐推广至美国不同的州。Wonders教材每个年级一册,G1-G6即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这套教材G1-G6精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每个年级均包括阅读写作工作坊、文学选集、分级阅读、配套练习册等。本文以四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以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作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贫苦儿童汤姆和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之后的奇遇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单从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来讲,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本文旨在对《王子与贫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王子与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口语交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综合性学习”并列,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