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新式剖宫产术时胎儿娩出困难的原因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剖宫产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但术中胎儿娩出困难时有发生,迅速、安全的娩出胎儿,确保胎儿生命是剖宫产术的目的,能否迅速而顺利的娩出胎头,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现对本院近年150例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 胎儿娩出困难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37-02
  剖宫产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但术中胎儿娩出困难时有发生,迅速、安全的娩出胎儿,确保胎儿生命是剖宫产术的目的,能否迅速而顺利的娩出胎头,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现对本院近年150例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施行新式剖宫手术其中胎儿娩出困难者150例,其中头先露者,140例,臀先露者10例。
  1.2 诊断标准。徒手取胎时间>60S或<60S却用器械助产者为胎儿娩出困难。
  2 方法
  2.1 切口一定要足够大,如果切口过小,需要术中延长切口,一定注意勿伤及母体肠管、膀胱及胎儿,助手用腹腔拉钩拉开切口一侧腹壁,术者将食、中指垫入宫壁,看清局部解剖后再剪开伸入两指向上弧形剪开2cm,以免伤及子宫动静脉。
  2.2 切口高度应根据位置高低而定,一般以胎头最大径线所在水平即下段膨隆处为宜。
  2.3 手术时产钳的应用:对于胎头高深者可采用。
  2.4 当胎头压至切口面时,压肠板放入子宫切口上缘轻轻下压胎头的同时,右手借助杠杆的原理将胎头娩出。
  2.5 胎头高浮时,助手适时加压,先压推宫底,应在术者右手将胎头以枕前位向子宫切口外上方托出的同时,助手在子宫底加压逼出胎儿。
  2.6 胎头深陷时,消毒外阴,台下助手经阴道上推胎头,台上助手向上推胎肩,注意手法要轻柔。
  2.7 麻醉时间尽量充足,尽量不用局麻,取得最好镇痛效果。
  2.8 注意手术操作规范化,腹直肌前鞘剪开长度要充分,分离程度要足够,尽量使胎头旋转以最小径线娩出。
  3 结果
  胎儿娩出困难率为21.0%,与纵切口有2%~3%的娩出困难率相比显著升高。
  3 发生胎儿娩出困难的原因
  3.1 切口大小与娩出顺利与否关系密切。腹壁横切口如果不足够大,加上腹直肌阻碍,切口暴露相对小,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增加。
  3.2 胎头高浮。均为胎头高浮,术者手握胎头光滑,支点不固定,无法使胎头固定在切口面,胎头娩出困难。
  3.3 胎头深嵌。胎头深嵌骨盆内,术者右手深入骨盆挖胎头,左手上推胎肩,胎头娩出困难,且易致子宫切口延裂而大出血。
  3.4 麻醉效果不佳,使腹肌紧张,造成切口相对偏小,刺激使子宫收缩,娩胎儿困难,其中1例因深嵌取出困难。向上作“丄”形切口,内倒转取出胎儿。没有一种麻醉剂不穿过胎盘屏障,针对这一点,麻醉师用药就比较有顾虑,如果胎儿处于窘迫状态,就必须迅速娩出胎儿,可能要在麻醉效果未达到最佳时就进行手术。
  3.5 术者经验不足,助手加压过早及不够,均可使胎儿娩出困难。
  3.6 手术操作时某些细节不规范,如果腹直肌前鞘剪开不充分,钝性分离腹直肌黏着部位长度不够。切口相对变小,娩出胎儿困难。
  3.7 胎头不是旋转以最小径线娩出而发生娩出困难。
  4 讨论
  剖宫产术中娩出胎儿是手术的关键,为了避免胎儿娩出困难,施术者必须在手术前对胎儿大小、先露高低、胎头大小、麻醉效果等有充分估计和准备,术中对子宫旋转方向及程度,下段形成情况,以估计子宫切口的位置与大小,手术难易和准备相应措施并备好助产器械。
  术者思想上不能有惧怕,要沉着冷静,必要时做内倒转取出胎儿。术者如果估计短时间内娩不出胎儿,不能反复做无把握的托头,多次滑脱可刺激胎儿,使之吸入羊水,导致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甚至缺氧。其中1例胎头深陷骨盆,台上助手上推胎肩,台下助手经阴道推胎头,效果不佳,此时,胎儿一只手臂已在子宫切口外,取胎头娩出困难,急给予子宫“丄”形切口,术者右手在宫腔寻找到胎儿双足,给予内倒转娩出胎儿。体重4.1kg,评分:1min评7分,5min评9分,10min评10分,30min评10分。另外术者要对手术技术熟练掌握,助手在何时加压,加多大压力及方向也要掌握,对子宫底的压力作用主要以逼出力帮助分娩,如果不成功,可用产钳代替。否则,可能造成新生儿骨折,窒息甚至死亡。
  虽然新式剖宫产术有许多优点,但是如果胎儿过大,胎儿宫内窘迫,或估计胎儿娩出困难大的患者,应放弃新式剖宫产术,做纵行剖宫产术,毕竟在取出胎儿前的时间要节省4~6min不等。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阅读手术图谱,手术操作细节规范化,减少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困难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姜树玲,张启林,徐永前.胎头助娩器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234-235
  [2] 韩亚,王豫黔.剖宫产手术指征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71-17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绝经女性子宫内出血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关系,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5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其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的结果,观察统计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析诱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结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癌变患者与良性病变患者在发病年龄、绝经时间及子宫出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有显著差异,
期刊
摘要:探讨在腹腔镜下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分析腹腔镜下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病例资料,采取安全舒适的截石位,选取12-16mmHg气腹压力,充分准备好腔内闭合器和吻合器,及时擦拭镜头保持清晰视野,密切配合手术,总结配合经验。充分准备手术用物,正确放置腹腔镜系统,安全正确摆放患者体位,及时提供手术所需要的一次性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手术配合顺利完成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 直肠癌 手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50例诊治体会。  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到2012年6月我院50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辅助检查以及手术中处理的技巧,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患者无肠瘘和阑尾残端瘘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的局部炎症,经过治疗后愈合。  结论:经过细致的问诊、认真的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对诊断正确有很大的必要,及时
期刊
摘要:目的:对采用外科手术进行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97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9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痊愈的有54例,所占比例为55.67%;死亡的胃肠肿瘤患者有6例,所占比例为6.19%;另外37例胃肠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所占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就诊前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椎体间植骨法,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骨。  结果:全部患者均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3%,对照组优良率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可诊
期刊
摘要:目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与肺结核的CT特征。  方法:本文通过21例病人的CT表现及完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对比。  结果:21例病人位于右上肺的少于左上肺,明确诊断的13例,误诊率为38%。  讨论:正确认识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症状及CT表现,是避免误诊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 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超声诊断作用。  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胆囊结石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采用超声辅助诊断,回顾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选择病例中,超声胆囊结石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99例,其中充满型结石8例,多发性结石22例,孤立性胆囊结石69例;合并胆囊炎32例,泥沙样结石4例。胆囊发育不全误诊1次,后经手术证实。  结论:胆囊结石采用B型超声诊断,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血脂干预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转归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至2013年0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给予血糖和血脂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该组血脂、血糖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该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对脑梗塞治疗中应用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72例,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复方丹参联合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对拟行食管手术病人安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  方法:选择2组医生的食管手术病人各30例,A组病人在全麻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B组病人在手术中由手术医生逆行安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比较2组病人安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成功例数和操作所需时间。  结果:两组十二指肠营养管置管共需时间及一次性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5)。  结论:食管手术病人十二指肠营养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