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本出发,从一些有经验老师的教学方法入手,就教材、教法提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相应的事例来论证。从新异、趣味、插曲、比较、质疑、扼要、设境激趣六方面着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兴趣 课堂
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但知识渊博,基础扎实,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于接受,“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就是这个道理。多年的教学探索,使我深深感到这一点的重要。要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必须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让学生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感到:当今语文教学的收效仍然不十分尽如人意,教师辛苦、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相信方法有很多。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教材、教法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新异
新异是具有较强的刺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最易引起旺盛的探求活动的求知欲。譬如说,如果语文课文的题材、体裁、教法相仿,雷同的太多、太集中,就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的情绪。为此,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每一课、每一单元都有阅读的新意、新的内容、新的知识点。如旧教材里面每一单元必是同一体裁的文章,新材料就不尽是同一体裁。这样生动活泼的教材,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新鲜感。新、旧教材我都用过,我感到学生对新教材学得更有趣。在教法上,我力排单一的模式,根据不同的课文,在知识点、方法上各有不同。
二、趣味
趣味、趣味,要咀嚼,才能体会味。语文教学中的“咀嚼”,就是欣赏分析吧。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味”是较强的,较易引人入胜。如“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吸引”,“人物特点的鲜明”,“个中描写的细腻透彻”等,学生学得较有味。特别是人物细节描写中有关词语的仔细推敲,更能体现味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可采用教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朗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齐读、朗读接龙、朗读比赛等形式。通过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熟悉、理解深的内容;同时积累了词汇,培养了语感。
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课文中可根据各自特征和知识点的不同,用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同一课文同一知识的不同教学环节上,同样也可激发兴趣。如语文教学的初谈,激起对新内容探求的兴趣,分析、思索、解决问题的兴趣等。另外,执教者的组织艺术,语言表达,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插曲
课前、课中的插曲——讲一些生动而幽默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总是盼望这一天的语文课,学习起来总是蛮有兴趣的。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所长,挖掘他们的潜能。如针对部分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对部分有讲故事潜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在上课前面对全班同学说个小故事;针对部分文字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可让他们多参加作文竞赛,向报刊投稿;对擅长书法的同学,就让他们出黑板报,编手抄报等。这样的插曲可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不同的层面上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比较
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教学中多种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比如说,同是写思乡的《静夜思》和《月夜》的表现手法就完全不同。两首都写出了寄居他乡的人总的感觉:夜深人静,望月思家!李白从“客人”角度叙述,自然又耐人寻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难怪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杜甫则从对方落笔,不言自己如何思家,只写对方望月怀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更成功的,还是反衬手法的运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尤其尾联的想象,返照现实,更令人心碎:“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两相比较,更能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感悟,对情感的深入体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设“疑”激趣,因“疑”而“思”,因“思”而趣。设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语文课堂上如果适时设疑,相机而问,则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探索问题的热情,享受攀登后成功的满足和愉悦感,并收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当然,设疑能否激趣,要在“疑”字上下功夫,所设之“疑”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不能达到激趣的目的,“疑”的高度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为最合适。另设疑还要适时,适时而疑,才能激思激趣。什么是适时?是学生“以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为最适时。可见适“疑”才能激思,“趣”也才因此而被激发。
五、扼要
执教者简明扼要的表达,循循善诱、通俗易懂的教法,学生学起来是兴趣盎然的。怎样才能做到简明扼要呢?语文教学中应着力抓住关键词语、文眼来点拨,避开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如诗词中常常着力于一字一词的锤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语文教师应着力“一江”、“春水”点拨,使学生理解诗意在于比喻愁绪多。这样,抓住关键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境界,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六、设“境”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如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于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身心受到一种艺术的感染。亲身的感受和艺术的感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引起情感的震撼,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可让音乐融进语文课堂,用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启迪下感受课文,感受生活。创设不同层次的音乐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由《二泉映月》、《化蝶》创设“凄美”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谈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及引起想象的相关的情境。第二个情境是用课文中的《桑塔露琪亚》、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等乐曲创设优美的,抒情的音乐情境,又让学生谈自己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及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情景。声音的魔力,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自由看课文,自由谈论,然后教师提问:作者对声音的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声音而产生的?有些什么感受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已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第三个情境是由学生喜欢的音乐创设的多彩音乐情境,每个同评价所播放的音乐,其他同学可加以补充或谈不同看法。当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争着上台放音乐,然后自豪地谈音乐,偶有同学补充或争辩。第三个音乐情境的创设,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容量加大,层次提高。这节课由于创设了不同层次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语文,愉悦了心情,感受了美,提高了兴趣。
创设情境激趣,一要注意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相一致。二要注意情境的艺术性。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演课文剧或分角色朗读,由于情境的创设有学生参与,自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对课文做深层次的探讨,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音乐教师情境、竞赛情境、图像情境、涵泳情境等。设境激趣要吻合课文且要注意情境的艺术感染力。
語文课堂激趣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技巧和艺术,不能为“趣”而激趣,要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巧设激趣。方法要灵活、得体,又要有艺术性。要让趣促思引悟,“激趣”才有意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兴趣 课堂
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但知识渊博,基础扎实,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于接受,“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就是这个道理。多年的教学探索,使我深深感到这一点的重要。要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必须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让学生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感到:当今语文教学的收效仍然不十分尽如人意,教师辛苦、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相信方法有很多。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教材、教法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新异
新异是具有较强的刺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最易引起旺盛的探求活动的求知欲。譬如说,如果语文课文的题材、体裁、教法相仿,雷同的太多、太集中,就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的情绪。为此,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每一课、每一单元都有阅读的新意、新的内容、新的知识点。如旧教材里面每一单元必是同一体裁的文章,新材料就不尽是同一体裁。这样生动活泼的教材,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新鲜感。新、旧教材我都用过,我感到学生对新教材学得更有趣。在教法上,我力排单一的模式,根据不同的课文,在知识点、方法上各有不同。
二、趣味
趣味、趣味,要咀嚼,才能体会味。语文教学中的“咀嚼”,就是欣赏分析吧。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味”是较强的,较易引人入胜。如“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吸引”,“人物特点的鲜明”,“个中描写的细腻透彻”等,学生学得较有味。特别是人物细节描写中有关词语的仔细推敲,更能体现味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可采用教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朗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齐读、朗读接龙、朗读比赛等形式。通过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熟悉、理解深的内容;同时积累了词汇,培养了语感。
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课文中可根据各自特征和知识点的不同,用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同一课文同一知识的不同教学环节上,同样也可激发兴趣。如语文教学的初谈,激起对新内容探求的兴趣,分析、思索、解决问题的兴趣等。另外,执教者的组织艺术,语言表达,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插曲
课前、课中的插曲——讲一些生动而幽默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总是盼望这一天的语文课,学习起来总是蛮有兴趣的。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个性所长,挖掘他们的潜能。如针对部分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对部分有讲故事潜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在上课前面对全班同学说个小故事;针对部分文字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可让他们多参加作文竞赛,向报刊投稿;对擅长书法的同学,就让他们出黑板报,编手抄报等。这样的插曲可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不同的层面上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比较
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教学中多种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比如说,同是写思乡的《静夜思》和《月夜》的表现手法就完全不同。两首都写出了寄居他乡的人总的感觉:夜深人静,望月思家!李白从“客人”角度叙述,自然又耐人寻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难怪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杜甫则从对方落笔,不言自己如何思家,只写对方望月怀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更成功的,还是反衬手法的运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尤其尾联的想象,返照现实,更令人心碎:“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两相比较,更能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感悟,对情感的深入体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设“疑”激趣,因“疑”而“思”,因“思”而趣。设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语文课堂上如果适时设疑,相机而问,则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探索问题的热情,享受攀登后成功的满足和愉悦感,并收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当然,设疑能否激趣,要在“疑”字上下功夫,所设之“疑”过于简单或过于难,都不能达到激趣的目的,“疑”的高度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为最合适。另设疑还要适时,适时而疑,才能激思激趣。什么是适时?是学生“以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为最适时。可见适“疑”才能激思,“趣”也才因此而被激发。
五、扼要
执教者简明扼要的表达,循循善诱、通俗易懂的教法,学生学起来是兴趣盎然的。怎样才能做到简明扼要呢?语文教学中应着力抓住关键词语、文眼来点拨,避开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如诗词中常常着力于一字一词的锤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语文教师应着力“一江”、“春水”点拨,使学生理解诗意在于比喻愁绪多。这样,抓住关键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境界,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六、设“境”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如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于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身心受到一种艺术的感染。亲身的感受和艺术的感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引起情感的震撼,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可让音乐融进语文课堂,用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启迪下感受课文,感受生活。创设不同层次的音乐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由《二泉映月》、《化蝶》创设“凄美”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谈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及引起想象的相关的情境。第二个情境是用课文中的《桑塔露琪亚》、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等乐曲创设优美的,抒情的音乐情境,又让学生谈自己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及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情景。声音的魔力,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自由看课文,自由谈论,然后教师提问:作者对声音的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声音而产生的?有些什么感受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已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第三个情境是由学生喜欢的音乐创设的多彩音乐情境,每个同评价所播放的音乐,其他同学可加以补充或谈不同看法。当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争着上台放音乐,然后自豪地谈音乐,偶有同学补充或争辩。第三个音乐情境的创设,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容量加大,层次提高。这节课由于创设了不同层次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语文,愉悦了心情,感受了美,提高了兴趣。
创设情境激趣,一要注意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相一致。二要注意情境的艺术性。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演课文剧或分角色朗读,由于情境的创设有学生参与,自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对课文做深层次的探讨,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音乐教师情境、竞赛情境、图像情境、涵泳情境等。设境激趣要吻合课文且要注意情境的艺术感染力。
語文课堂激趣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技巧和艺术,不能为“趣”而激趣,要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巧设激趣。方法要灵活、得体,又要有艺术性。要让趣促思引悟,“激趣”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