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重视并做好排水与灌溉工作,对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促进农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有灌无排对土地的影响以及无排水的灌溉对农牧业的影响,针对灌溉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灌溉与排水应遵循的原则,以期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耕地;排水;灌溉;重要性;问题;措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 S276;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22-01
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经历了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严重水环境问题后,排水与灌溉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排水灌溉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运用各种工程设施,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灌水量、排水量,开展试验研究,实行科学用水和排水,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并采取有效经济措施,搞好经营管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因此,在灌区配套工程规划设计中,灌区排水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好灌排结合管理,使渠系工程配套完善,才能缓解土地盐碱化,从而进一步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实现科学用水[1-2]。
1 耕地合理灌排的重要性
1.1 有灌无排对土地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雨量不足的农业土地经常采用灌溉的办法供应水源。但是有些地区由于灌溉系统不完善,有灌无排,当土壤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后,水中溶解的盐分被浓缩并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地盐分逐渐增加,导致土地盐碱化。我国土地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东北丘陵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同时,由于局部地区无完整的灌溉系统,致使土壤次生碱化越来越严重。排出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使盐分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才能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1.2 有灌无排对农牧业的影响
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而无排水的灌溉系统亦是不完整的灌溉系统。许多灌区由于灌排不当,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发展,阻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只有保持土壤适宜的含水量和含盐量,才能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在干旱的地区进行灌溉,可大幅度增产,结合地面覆盖,效果更佳;在寒冷的夜晚进行灌溉还可减轻冻害。灌溉用水要根据土壤pH值进行预先酸化处理,还要避免氧化。灌溉的最佳量是在保证排水的情况下,尽量提供充足的灌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良好的灌溉与排水是不可分割的。
2 灌溉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1 灌溉面临的问题
一是随着渍涝和盐碱化耕地面积的日益增长,至少有2 500万hm2的耕地遭受到威胁;二是灌溉用水的水质不断恶化;三是其他经济建设部门需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可用于灌溉的淡水资源急剧减少;四是灌溉系统顶端水量不足,且水质不佳;五是维修资金缺乏,灌溉基础设施破损日趋严重却无法及时维修;六是维修不善和输水系统布置不合理使灌溉效率低下。
2.2 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设排水系统。通过平整土地进行恰当的地表排水,并布设地表水平排水设施;二是排水处理及重复利用。由于排出的渍水中含有盐分、各种微量元素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害的农用化学物,因此在大型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精力都集中在对排出渍水的处理方面[3-4]。
3 灌溉与排水应遵循的原则
3.1 灌溉原则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实行计划用水编制、灌区轮廓用水计划,可按年度编制、作物种植面积、灌水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天数计算确定灌溉用水量和渠道引水量。
3.2 排水原则
灌排区内的排水方案应密切结合该地区的雨情、汛情;农田排水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位,防治和消除涝、渍及盐碱灾害;旱作农田应根据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调节和控制地下水;根据排涝标准和不同作物的耐淹能力,在农田遇涝时,限期排除地面积水;旱作物苗期,通常应控制地下水位,使土壤保持适宜水分,利于长苗[5]。
4 结语
世界上干旱地区许多灌溉农业的衰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排水或缺乏足够的排水。只有灌溉措施而不采取排水措施的灌区,一般只能维持低生产率的灌溉农业,并极易进一步产生灌溉负效应。因此,灌溉农业及其相伴而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世界各国灌溉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重视排水工程对防治涝渍和土壤碱化,保证提高灌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5 参考文献
[1] 刘肇一,郭元裕.灌排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15-90农田排水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3]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3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J 217-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4.
[5] 房宽厚,赖伟标.农田灌溉与排水[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3.
[6] 世界灌溉与排水的新举措新尝试[J].水利电力科技,2003(2):42-43.
关键词 耕地;排水;灌溉;重要性;问题;措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 S276;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22-01
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经历了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严重水环境问题后,排水与灌溉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排水灌溉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运用各种工程设施,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灌水量、排水量,开展试验研究,实行科学用水和排水,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并采取有效经济措施,搞好经营管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因此,在灌区配套工程规划设计中,灌区排水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好灌排结合管理,使渠系工程配套完善,才能缓解土地盐碱化,从而进一步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实现科学用水[1-2]。
1 耕地合理灌排的重要性
1.1 有灌无排对土地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雨量不足的农业土地经常采用灌溉的办法供应水源。但是有些地区由于灌溉系统不完善,有灌无排,当土壤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后,水中溶解的盐分被浓缩并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地盐分逐渐增加,导致土地盐碱化。我国土地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东北丘陵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同时,由于局部地区无完整的灌溉系统,致使土壤次生碱化越来越严重。排出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使盐分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才能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1.2 有灌无排对农牧业的影响
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而无排水的灌溉系统亦是不完整的灌溉系统。许多灌区由于灌排不当,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发展,阻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只有保持土壤适宜的含水量和含盐量,才能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在干旱的地区进行灌溉,可大幅度增产,结合地面覆盖,效果更佳;在寒冷的夜晚进行灌溉还可减轻冻害。灌溉用水要根据土壤pH值进行预先酸化处理,还要避免氧化。灌溉的最佳量是在保证排水的情况下,尽量提供充足的灌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良好的灌溉与排水是不可分割的。
2 灌溉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1 灌溉面临的问题
一是随着渍涝和盐碱化耕地面积的日益增长,至少有2 500万hm2的耕地遭受到威胁;二是灌溉用水的水质不断恶化;三是其他经济建设部门需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可用于灌溉的淡水资源急剧减少;四是灌溉系统顶端水量不足,且水质不佳;五是维修资金缺乏,灌溉基础设施破损日趋严重却无法及时维修;六是维修不善和输水系统布置不合理使灌溉效率低下。
2.2 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设排水系统。通过平整土地进行恰当的地表排水,并布设地表水平排水设施;二是排水处理及重复利用。由于排出的渍水中含有盐分、各种微量元素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害的农用化学物,因此在大型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精力都集中在对排出渍水的处理方面[3-4]。
3 灌溉与排水应遵循的原则
3.1 灌溉原则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实行计划用水编制、灌区轮廓用水计划,可按年度编制、作物种植面积、灌水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天数计算确定灌溉用水量和渠道引水量。
3.2 排水原则
灌排区内的排水方案应密切结合该地区的雨情、汛情;农田排水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位,防治和消除涝、渍及盐碱灾害;旱作农田应根据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调节和控制地下水;根据排涝标准和不同作物的耐淹能力,在农田遇涝时,限期排除地面积水;旱作物苗期,通常应控制地下水位,使土壤保持适宜水分,利于长苗[5]。
4 结语
世界上干旱地区许多灌溉农业的衰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排水或缺乏足够的排水。只有灌溉措施而不采取排水措施的灌区,一般只能维持低生产率的灌溉农业,并极易进一步产生灌溉负效应。因此,灌溉农业及其相伴而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世界各国灌溉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重视排水工程对防治涝渍和土壤碱化,保证提高灌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5 参考文献
[1] 刘肇一,郭元裕.灌排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15-90农田排水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3]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3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J 217-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4.
[5] 房宽厚,赖伟标.农田灌溉与排水[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3.
[6] 世界灌溉与排水的新举措新尝试[J].水利电力科技,2003(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