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
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体育学科,特别是拉丁舞进行的如火如荼,拉丁舞是以男女双人配合练习为主要形式,由此可见,"舞伴之间的配合"在体育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把两个不同的个体"合二为一"变成"一个人"的舞蹈来完成动作,这是最难训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本研究从五个方面解析拉丁舞配合要素,以便让舞伴之间更和谐的从事学习和训练。
2舞伴的组合方式
舞伴进行搭配时,一般来说主要会考虑到的因素有:俩人舞技相当;俩人身型比例协调;俩人性格相近;俩人学习兴趣和理想相似。根据以上几点,舞者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舞伴。舞伴的组合方式是进行学习和训练的基础。
3稳定舞伴关系的方法
3.1舞伴之间需要多交流与沟通
舞伴双方必须建立在对专业的热爱、理解、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舞伴之间因跳舞产生分歧时,大部分都会选择冷战、互不相让,甚至在比赛前还争论不休,这是舞蹈界中最常见的。虽然通过争论对配合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是很不可取的。其实两人之间遇到分歧或者是矛盾的时候,更应该的是两人平心静气的交流,"有事坐下来说"往往会解决大部分问题。
3.2舞伴之间应经常采用相互鼓励的方法
舞伴之间通过互相鼓励,可提高凝聚力。舞伴之间可以互赠适合于对方的励志言语或者哲学观点,互相激励对方;同时在成功或失败后以及遇到极大困难时,也需互相鼓励;大家可以用适当的语言或眼神给舞伴双方肯健和鼓励,增强两人的团结与合作。
4舞伴的配合技术
4.1舞伴的情感交流
拉丁舞是男女舞伴共同演绎的舞蹈,高水平的舞伴组合在比赛时不仅仅只是舞蹈技术的展示,而是从技术上升到情感的表达,强调的是舞者的情感交流。舞伴之间运用表情、姿态、动作、手势等多种情感传播方式来表现,以此来感染观众、吸引裁判、达到和舞伴交流的目的。实践证明:加强情感交流的练习可以提高体育舞蹈选手表达内涵的能力。
4.2舞伴的引导与跟随
在很多舞种中,男女之间的配合方式是多样化的,尽管每一种引带方式都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变化,但主要原则却是男士不是是带领女士移动,而是引导要去的力向,让女士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让女士自己去移动。男女舞伴双方以手互为引带与跟随。开始起舞时,眼神或者身体暗示准备起舞;交换步型和花样时,也可用手指拍点暗示。若男进女退时,男伴左手向前平推送力,同时身体引导,女伴就知道要向后退步了。男士也可用手接触女士身体部位,如肩部、背部、腰部等来完成动作的引带;除此之外,男伴还可以靠腿部、腹部以及不接触的意向完成引舞动作。女士则通过用手接触男士的肩部、腹部、背部等来感受男士的引带,从而完成跟随动作。男女士之间没有肢体接触,也能通过对视和感受对力的姿态变化来完成引带与跟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跳舞的过程中,都是身体的动作带领脚的移动,这样才会有跳舞的感觉,如果只是单纯脚部的移动,跳舞就显得没有渲染力了。
5舞伴双方对音乐的理解、表现
音乐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节奏,在舞者舞蹈的过程中能激发出舞者对舞蹈旋律的诱发和想象。舞伴在配合的过程中,能让自己的身心和情感相互交融,通过听觉的影响,作用于身体的感官,能够激发灵感和冲动,通过视觉来表达出情感,体现出不同的气氛和风格。在拉丁舞中,男女舞伴要完成舞步中的各种转体、反身、摆动、升降、倾斜、摇摆、跳跃、退步、交叉、旋转、拽拉等多种优美的意境组合动作时,也只有在音乐引导下完成.音乐赋予体育舞蹈以浓重的艺术色彩,它能使男女舞伴之间以及音乐与舞蹈动作之间的韵律协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之美。
6对舞步特征的了解和不同难度系数套路的灵活运用
伦巴舞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恰恰舞曲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步频较快,诙谐风趣。桑巴舞步是沿着舞程线绕场行进,属"游走型"舞蹈。流动性大,动律感强,步法摇曳紧凑,风格热烈奔放。斗牛舞舞姿挺拔,无胯部动作及过分膝盖屈伸。动静鲜明,力度感强,发力迅速,收步敏捷顿挫,男为斗牛士,气宇轩昂;女为红色斗篷,英姿飒爽,柔美多变。牛仔舞舞步敏捷、跳跃,舞姿轻松、热情、欢快。
拉丁舞根据难度系数可分为铜牌,银牌,金牌动作。表演或比赛套路可根据舞者情况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进行搭配组合。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拉丁舞舞伴间的配合要素是在体育舞蹈专研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交流与沟通,通过练习完善配合技术的技巧合力加强对动作的理解。通过反复的磨合,提高配合意识,升华意念感觉。在配合练习的过程中寻求舞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牢牢把握拉丁舞配合的三个重要方面:灵魂、平衡、性感。
参考文献
[1] 张朝霖,桌波.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及培养方法[J].大舞台,2013,5(09):67-68.
[2] 丁玉兰.体育舞蹈的艺术审美情趣[J].体育文化的导刊,2001,2(05):10-12.
[3] 陈英.浅析体育舞蹈课堂气氛的创设[J].成功(教育),2010,8(10):100-106.
[4] 张东.浅谈体育舞蹈中的专项能力[J].西藏体育,2006,3(20):85-94.
[5] 侯典云.文化视野中的体育艺术化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2(02):74-76.
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体育学科,特别是拉丁舞进行的如火如荼,拉丁舞是以男女双人配合练习为主要形式,由此可见,"舞伴之间的配合"在体育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把两个不同的个体"合二为一"变成"一个人"的舞蹈来完成动作,这是最难训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本研究从五个方面解析拉丁舞配合要素,以便让舞伴之间更和谐的从事学习和训练。
2舞伴的组合方式
舞伴进行搭配时,一般来说主要会考虑到的因素有:俩人舞技相当;俩人身型比例协调;俩人性格相近;俩人学习兴趣和理想相似。根据以上几点,舞者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舞伴。舞伴的组合方式是进行学习和训练的基础。
3稳定舞伴关系的方法
3.1舞伴之间需要多交流与沟通
舞伴双方必须建立在对专业的热爱、理解、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舞伴之间因跳舞产生分歧时,大部分都会选择冷战、互不相让,甚至在比赛前还争论不休,这是舞蹈界中最常见的。虽然通过争论对配合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是很不可取的。其实两人之间遇到分歧或者是矛盾的时候,更应该的是两人平心静气的交流,"有事坐下来说"往往会解决大部分问题。
3.2舞伴之间应经常采用相互鼓励的方法
舞伴之间通过互相鼓励,可提高凝聚力。舞伴之间可以互赠适合于对方的励志言语或者哲学观点,互相激励对方;同时在成功或失败后以及遇到极大困难时,也需互相鼓励;大家可以用适当的语言或眼神给舞伴双方肯健和鼓励,增强两人的团结与合作。
4舞伴的配合技术
4.1舞伴的情感交流
拉丁舞是男女舞伴共同演绎的舞蹈,高水平的舞伴组合在比赛时不仅仅只是舞蹈技术的展示,而是从技术上升到情感的表达,强调的是舞者的情感交流。舞伴之间运用表情、姿态、动作、手势等多种情感传播方式来表现,以此来感染观众、吸引裁判、达到和舞伴交流的目的。实践证明:加强情感交流的练习可以提高体育舞蹈选手表达内涵的能力。
4.2舞伴的引导与跟随
在很多舞种中,男女之间的配合方式是多样化的,尽管每一种引带方式都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变化,但主要原则却是男士不是是带领女士移动,而是引导要去的力向,让女士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让女士自己去移动。男女舞伴双方以手互为引带与跟随。开始起舞时,眼神或者身体暗示准备起舞;交换步型和花样时,也可用手指拍点暗示。若男进女退时,男伴左手向前平推送力,同时身体引导,女伴就知道要向后退步了。男士也可用手接触女士身体部位,如肩部、背部、腰部等来完成动作的引带;除此之外,男伴还可以靠腿部、腹部以及不接触的意向完成引舞动作。女士则通过用手接触男士的肩部、腹部、背部等来感受男士的引带,从而完成跟随动作。男女士之间没有肢体接触,也能通过对视和感受对力的姿态变化来完成引带与跟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跳舞的过程中,都是身体的动作带领脚的移动,这样才会有跳舞的感觉,如果只是单纯脚部的移动,跳舞就显得没有渲染力了。
5舞伴双方对音乐的理解、表现
音乐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节奏,在舞者舞蹈的过程中能激发出舞者对舞蹈旋律的诱发和想象。舞伴在配合的过程中,能让自己的身心和情感相互交融,通过听觉的影响,作用于身体的感官,能够激发灵感和冲动,通过视觉来表达出情感,体现出不同的气氛和风格。在拉丁舞中,男女舞伴要完成舞步中的各种转体、反身、摆动、升降、倾斜、摇摆、跳跃、退步、交叉、旋转、拽拉等多种优美的意境组合动作时,也只有在音乐引导下完成.音乐赋予体育舞蹈以浓重的艺术色彩,它能使男女舞伴之间以及音乐与舞蹈动作之间的韵律协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之美。
6对舞步特征的了解和不同难度系数套路的灵活运用
伦巴舞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恰恰舞曲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步频较快,诙谐风趣。桑巴舞步是沿着舞程线绕场行进,属"游走型"舞蹈。流动性大,动律感强,步法摇曳紧凑,风格热烈奔放。斗牛舞舞姿挺拔,无胯部动作及过分膝盖屈伸。动静鲜明,力度感强,发力迅速,收步敏捷顿挫,男为斗牛士,气宇轩昂;女为红色斗篷,英姿飒爽,柔美多变。牛仔舞舞步敏捷、跳跃,舞姿轻松、热情、欢快。
拉丁舞根据难度系数可分为铜牌,银牌,金牌动作。表演或比赛套路可根据舞者情况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进行搭配组合。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拉丁舞舞伴间的配合要素是在体育舞蹈专研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交流与沟通,通过练习完善配合技术的技巧合力加强对动作的理解。通过反复的磨合,提高配合意识,升华意念感觉。在配合练习的过程中寻求舞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牢牢把握拉丁舞配合的三个重要方面:灵魂、平衡、性感。
参考文献
[1] 张朝霖,桌波.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及培养方法[J].大舞台,2013,5(09):67-68.
[2] 丁玉兰.体育舞蹈的艺术审美情趣[J].体育文化的导刊,2001,2(05):10-12.
[3] 陈英.浅析体育舞蹈课堂气氛的创设[J].成功(教育),2010,8(10):100-106.
[4] 张东.浅谈体育舞蹈中的专项能力[J].西藏体育,2006,3(20):85-94.
[5] 侯典云.文化视野中的体育艺术化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2(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