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该是从企业建立之初就开始的。
30年前我到美国求学,18年前我和太太在自家车库里创业。最初五年的时间,跟国内相当多创业的人一样,我们的确是小本经营,白手起家。
创业之后的第一步做什么?把团队做起来,把产品做起来;第二步,开始学习做渠道。那个时候美国电脑的销售是通过电器零售商,那时电器零售商的全国连锁性产业正在慢慢萌芽,我们觉得那是个好机会。因为他们刚刚开始,我们公司也非常小,门当户对。锁定市场以后,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成为零售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
之后,大概在1995年到2001年之间,随着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研发了一个产品——家用路由器。让我们自己都惊讶的是:这个产品上市之后,把家用路由器整个市场带动了起来。我们也没想到Linksys其实首先创造了家庭网络市场。
2003年 Linksys并入思科。并购之后的三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加速全球业务的扩张。为此我们收购了两家公司,它们都是致力于网络娱乐产品的公司。在2005年,Linksys的收入又翻一倍,今天我们的营业额差不多是10亿美元。目前Linksys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今年第二季度Linksys占全球24%的市场份额,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开展在中国的业务。
在创业之初,建立全球视野
从一个企业来看,不管在中国,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需要建立一个有全球视野的组织。杰夫里摩尔在他的《跨越鸿沟》中指出,跟人一样,一个企业也要慢慢成长,在此过程中每个企业都要跨越一个鸿沟。在创业开始一二年中很多人都掉入了这个鸿沟而没能继续发展,为什么?因为他的企业并不健全。只有把企业组织规划好,这个鸿沟才能跨越过去。杰夫里摩尔说,市场机会就像一个龙卷风一样,等到它下降的时候,企业就要想有什么新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这时,又一个龙卷风来了,企业就成为领先者。
要做一个全球的品牌,必须有一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但没有先后顺序。首先是IT,IT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做生意的方式,特别是交流和通讯。所以企业必须重视IT建设。
第二,是产品,服务。不管是卖什么产品,必须有创新差异性。
第三,本地化。我曾为此给一些国内产业提出忠告,一开始他们并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把品牌、产品说明翻译成英文、翻译成德文、法文就可以了。但是这并非真正的本地化,很多东西只有到当地才知道文化差异有多大。可以想见的是,国外的一些产品进入中国,如果不经过本地化,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去选用。
第四,经营战略。从短期到长期,从价值到价格,战略都要有针对性。这些战略应该是可达到的目标,而非空谈远大理想。
第五,资金来源。这当然是一个企业的创业根本。如果从国际品牌来看,就要关注是在哪里做生意,比如:到欧洲用欧元做生意,到澳洲用澳币做生意,这就要求创业者从资金来源到全球汇率都要注意。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才与管理。作为一个全球品牌的公司,公司的文化非常重要。管理阶层一定要明确的是,每一个产品、部门、服务对这个公司的品牌来说都是它的责任。
第七,后勤支持。这方面看似最不起眼,但如果不把关的话就会赔钱。后勤其实需要最先培训好,它是非常重要的支持部门。
必须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全球组织,或者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组织,不管规模大小,这些模块一样都不能少。
全球品牌,从建立全球视野开始
在成为全球品牌的机构之前,必然要做些准备工作,在什么时候做最好呢?我认为是在创业的时候做最好。有一个例子,就是联想。大家知道联想因为国际化要换标,这耗费了巨大的成本。如果当初注意到的话,就不需要再走这条路。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的工程,品牌建设应该是从企业建立之初就开始做的事情。
我认为走向全球,必须做好三件事。
第一,总部的承诺。公司想往外走,总部的领导应该有一个承诺——我要做什么?用几年做到?然后把责任落实。
第二,对本地的考察。如前所述,本地化绝不是把语言翻译过去就可以了。怎么把计划落实?怎么执行。未来三年、五年做什么事情?品牌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销售人员的责任,而是一个公司所有成员的责任。
比如在日本,他们喜欢的东西都是小小的,因为他们的房子就比较小。假如你是一个电器厂商,你的产品都很好,惟独插销做大了,也可能影响你的销量。
第三,就是落实。全球组织和品牌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可是任何细节都有可能对品牌效力产生影响,所以一开始就要注重细节。
最后,中国想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政策上的优势。在具备了国际视野之后,我相信中国企业实现世界品牌的梦想指日可待。
(本文根据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