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代李渔在论及文章开头时这样说。为师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亦当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金子,尤其是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导入是序幕,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新课导入的最高境界。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设计好的导入呢?笔者归纳了几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一、以旧带新,承上启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汪洋恣肆,体味了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感受了词人苏轼的豁达放旷。而这节课,我们还将结识一位美丽的女子,倾听她的离愁别绪。”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进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设置悬念引发好奇。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导入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设悬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设置悬念这种导入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起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刨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展示音像,冲击试听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让唱片、录音和录象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共鸣。如,我在设计《黄河颂》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光未然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并精心选取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雄伟与壮阔。
教师所用的图片、视频是模象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提出问题,调动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探求是很必要的。
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下了大量有关月的古诗文,谁能说出有关月的古诗文名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说出了他们平时积累的许多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名句。把学生吸引到闲庭赏月的渴望中来。
用这种方法导入教师在提出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五、介绍背景,以情激情。这种导入方法是教师结合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学生的情感。
我在讲授《土地的誓言》时,充满激情地导入:“《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的是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那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土地的誓言》。”那节课学生上得很投入。
六、揭示课题、直奔主题。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文章的思想和内容。特别是一些明显带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的标题,用意深刻,艺术性强,更加蕴涵着很多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
比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爸爸的花儿落了》《真正的英雄》等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课文的时候,就很适合用这种方法来导入。教师从解释课题“伟大”“悲剧”“花儿”“英雄”的含义入手阐释题意,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提示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
(责任编校:石良)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导入是序幕,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新课导入的最高境界。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设计好的导入呢?笔者归纳了几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一、以旧带新,承上启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汪洋恣肆,体味了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感受了词人苏轼的豁达放旷。而这节课,我们还将结识一位美丽的女子,倾听她的离愁别绪。”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进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设置悬念引发好奇。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导入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设悬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设置悬念这种导入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起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刨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展示音像,冲击试听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让唱片、录音和录象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共鸣。如,我在设计《黄河颂》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光未然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并精心选取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雄伟与壮阔。
教师所用的图片、视频是模象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提出问题,调动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探求是很必要的。
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下了大量有关月的古诗文,谁能说出有关月的古诗文名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说出了他们平时积累的许多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名句。把学生吸引到闲庭赏月的渴望中来。
用这种方法导入教师在提出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五、介绍背景,以情激情。这种导入方法是教师结合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学生的情感。
我在讲授《土地的誓言》时,充满激情地导入:“《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的是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那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土地的誓言》。”那节课学生上得很投入。
六、揭示课题、直奔主题。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文章的思想和内容。特别是一些明显带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的标题,用意深刻,艺术性强,更加蕴涵着很多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
比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爸爸的花儿落了》《真正的英雄》等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课文的时候,就很适合用这种方法来导入。教师从解释课题“伟大”“悲剧”“花儿”“英雄”的含义入手阐释题意,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提示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