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茵是一位大学教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她能力非凡,事业成功。望子成龙的她,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让她沮丧的是,她一手教大的儿子懦弱、笨拙、自卑、消沉,不但没成为她的翻版,还成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今年45岁的张茵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贫困山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懂事,很少让父母操心。她知道,作为一个贫困农家的孩子,只有努力才能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争得发展机会。基于此,她凭着刻苦和努力,从小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最后一路绿灯读到了博士,成了一所大学的教授。
2001年,张茵有了儿子晓明后,为了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她决定倾尽全力帮儿子打造成功之路,让儿子将来成为她的翻版。基于此,在晓明很小的时候,她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如果做不到,或者稍有懈怠,张茵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甚至会体罚孩子。张茵始终认为“慈母败儿”,自己虽然只有晓明一个独生儿子,但她从不娇惯儿子。
晓明虽然是个男孩子,但他一点不淘气。学前阶段,在父母和幼儿园老师面前,晓明很乖很听话,比同龄人表现要出色。父母对他的要求,他都会认真去做,即使有时因贪玩好动,有违母亲制订的规则,受母亲惩罚后,他也会压抑天性,哭着向母亲承认错误,之后极力去改正、弥补。但母亲对他的严厉,还是让他心有疑惑,他觉得妈妈跟别家孩子的妈妈有所不同:“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是不是我不是她亲生的,她不爱我?”
因为内心的困惑找不到答案,他跑去问爸爸。爸爸笑了笑,摸着晓明的脑袋说:“儿子,她是你的亲妈,就是因为太爱你,所以严厉了点。每一位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你不用怀疑,宝贝。”
对于爸爸话里的含义,晓明似懂非懂,但是爸爸的话让他感觉踏实了许多,至少他确认自己不是捡来的。
晓明上小学后,作为教师的张茵知道,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她按照晓明学习中的弱点和性格中的缺陷,给晓明制订了详细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规定必须几点到几点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下楼玩耍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阅读不少于一个小时,必须几点睡觉,考试错误率不许在百分之几以上,成绩排名必须在年级第几,如有违反,则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等。
对于母亲单方面制订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晓明内心有所抗拒,但他每天仍能按照母亲制订的计划去做,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前几名。但让张茵苦恼的是,晓明学习缺少动力,只有她跟在后边督促才会认真学习,她稍有疏忽就会松懈。对于父母让做的事,晓明总是拖延,从早上起床、吃饭到晚上写作业、洗澡直至睡觉,没有一件事不拖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逆反,似乎凡父母主张的,他都要抗拒。对此,张茵想了好多办法,包括打骂,但孩子的自觉性一直培养不起来。而且,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淡漠。
我管你是为你好
晓明上初中后,为了提升他各方面的素质,张茵打算給他报课外班。她觉得作为男孩,儿子太内向懦弱,为了培养男子汉气质,她给晓明报了跆拳道班。跟晓明一说,晓明却表示没兴趣。之后考虑到他在学习上不够专注,为培养专注力,张茵又帮他报了美术班。为培养他的艺术气质,张茵买来一架钢琴,还请了家教。对于母亲的苦心,晓明并不理解,学了一段时间,均半途而废。儿子不争气,张茵很生气,为此母子间经常发生冲突。
当张茵痛心疾首地指责儿子不成器,辜负了她的一片苦心时,晓明却反驳:“你也不问我喜欢不喜欢,凭什么替我做决定,我又不是你的学习机器!”他的话噎得张茵直翻白眼。
“你作为学生,学习是你的本分,不学习你将来如何成才?”见儿子如此不争气,张茵气得七窍生烟。
作为大学老师,张茵习惯于在学生面前发号施令,她有意无意中将这种习惯带回家中。在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她多半是检查作业和发号施令,交流方式很武断。如果晓明不听话,有逆反行为,她便痛心疾首大加指责,说自己当年物质条件如何贫乏,以她上学时的上进和自觉作为标杆,来教训儿子的不自觉不上进,以此激励儿子上进。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她的说教不但没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还起了反作用,直接导致晓明的反感和对她的疏离。在家里,由于张茵的碎碎念,正处于青春期的晓明一直跟张茵不亲,从不主动和她说话,母子间的对话仅限于提问和简单回答。虽然儿子跟她不亲,但让张茵稍感安慰的是,晓明考上的初中是一所不错的中学,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摸底测验,晓明的成绩名列前茅。
张茵原以为晓明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学习及生活方面变得主动些,事实却并没有向她想的方向发展。晓明不但没有在她的培养下养成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而且由于他所在的中学生源优秀,竞争激烈,晓明的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不如人意。见此情景,张茵满怀焦虑。为了激励晓明学习,她加紧了对晓明的管束,挖空心思设计了很多奖惩办法,但由于晓明不配合,导致这些办法无法执行。在母子俩的一次次争吵中,这些办法只能不了了之。
让张茵更为崩溃的是,晓明本来学习就不如人意,初三的时候,又迷恋上了“电游”,更让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晓明的朋友不多,很少跟同龄的孩子玩耍,学习之余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玩电子游戏。怕他沉迷,张茵规定他每天只能玩一小时,但是晓明对母亲的管束置之不理,每天都找借口拖延时间,常常需要母亲强行没收他的手机才能坐下来学习,学习时因为想着游戏,总是心不在焉。
2014年8月的一天晚上,晓明放学回家草草做完作业,便关上房门玩游戏,直到晚上11点张茵查看他的作业,他才停下来。检查完作业,张茵很生气,作业做得很潦草,并有好几处明显的错误。对此,张茵按照事先规定的惩罚办法,罚他不许睡觉重做,还扣了他的零花钱。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今年45岁的张茵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贫困山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懂事,很少让父母操心。她知道,作为一个贫困农家的孩子,只有努力才能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争得发展机会。基于此,她凭着刻苦和努力,从小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最后一路绿灯读到了博士,成了一所大学的教授。
2001年,张茵有了儿子晓明后,为了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她决定倾尽全力帮儿子打造成功之路,让儿子将来成为她的翻版。基于此,在晓明很小的时候,她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如果做不到,或者稍有懈怠,张茵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甚至会体罚孩子。张茵始终认为“慈母败儿”,自己虽然只有晓明一个独生儿子,但她从不娇惯儿子。
晓明虽然是个男孩子,但他一点不淘气。学前阶段,在父母和幼儿园老师面前,晓明很乖很听话,比同龄人表现要出色。父母对他的要求,他都会认真去做,即使有时因贪玩好动,有违母亲制订的规则,受母亲惩罚后,他也会压抑天性,哭着向母亲承认错误,之后极力去改正、弥补。但母亲对他的严厉,还是让他心有疑惑,他觉得妈妈跟别家孩子的妈妈有所不同:“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是不是我不是她亲生的,她不爱我?”
因为内心的困惑找不到答案,他跑去问爸爸。爸爸笑了笑,摸着晓明的脑袋说:“儿子,她是你的亲妈,就是因为太爱你,所以严厉了点。每一位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你不用怀疑,宝贝。”
对于爸爸话里的含义,晓明似懂非懂,但是爸爸的话让他感觉踏实了许多,至少他确认自己不是捡来的。
晓明上小学后,作为教师的张茵知道,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她按照晓明学习中的弱点和性格中的缺陷,给晓明制订了详细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规定必须几点到几点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下楼玩耍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阅读不少于一个小时,必须几点睡觉,考试错误率不许在百分之几以上,成绩排名必须在年级第几,如有违反,则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等。
对于母亲单方面制订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晓明内心有所抗拒,但他每天仍能按照母亲制订的计划去做,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前几名。但让张茵苦恼的是,晓明学习缺少动力,只有她跟在后边督促才会认真学习,她稍有疏忽就会松懈。对于父母让做的事,晓明总是拖延,从早上起床、吃饭到晚上写作业、洗澡直至睡觉,没有一件事不拖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逆反,似乎凡父母主张的,他都要抗拒。对此,张茵想了好多办法,包括打骂,但孩子的自觉性一直培养不起来。而且,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淡漠。
我管你是为你好
晓明上初中后,为了提升他各方面的素质,张茵打算給他报课外班。她觉得作为男孩,儿子太内向懦弱,为了培养男子汉气质,她给晓明报了跆拳道班。跟晓明一说,晓明却表示没兴趣。之后考虑到他在学习上不够专注,为培养专注力,张茵又帮他报了美术班。为培养他的艺术气质,张茵买来一架钢琴,还请了家教。对于母亲的苦心,晓明并不理解,学了一段时间,均半途而废。儿子不争气,张茵很生气,为此母子间经常发生冲突。
当张茵痛心疾首地指责儿子不成器,辜负了她的一片苦心时,晓明却反驳:“你也不问我喜欢不喜欢,凭什么替我做决定,我又不是你的学习机器!”他的话噎得张茵直翻白眼。
“你作为学生,学习是你的本分,不学习你将来如何成才?”见儿子如此不争气,张茵气得七窍生烟。
作为大学老师,张茵习惯于在学生面前发号施令,她有意无意中将这种习惯带回家中。在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她多半是检查作业和发号施令,交流方式很武断。如果晓明不听话,有逆反行为,她便痛心疾首大加指责,说自己当年物质条件如何贫乏,以她上学时的上进和自觉作为标杆,来教训儿子的不自觉不上进,以此激励儿子上进。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她的说教不但没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还起了反作用,直接导致晓明的反感和对她的疏离。在家里,由于张茵的碎碎念,正处于青春期的晓明一直跟张茵不亲,从不主动和她说话,母子间的对话仅限于提问和简单回答。虽然儿子跟她不亲,但让张茵稍感安慰的是,晓明考上的初中是一所不错的中学,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摸底测验,晓明的成绩名列前茅。
张茵原以为晓明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学习及生活方面变得主动些,事实却并没有向她想的方向发展。晓明不但没有在她的培养下养成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而且由于他所在的中学生源优秀,竞争激烈,晓明的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不如人意。见此情景,张茵满怀焦虑。为了激励晓明学习,她加紧了对晓明的管束,挖空心思设计了很多奖惩办法,但由于晓明不配合,导致这些办法无法执行。在母子俩的一次次争吵中,这些办法只能不了了之。
让张茵更为崩溃的是,晓明本来学习就不如人意,初三的时候,又迷恋上了“电游”,更让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晓明的朋友不多,很少跟同龄的孩子玩耍,学习之余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玩电子游戏。怕他沉迷,张茵规定他每天只能玩一小时,但是晓明对母亲的管束置之不理,每天都找借口拖延时间,常常需要母亲强行没收他的手机才能坐下来学习,学习时因为想着游戏,总是心不在焉。
2014年8月的一天晚上,晓明放学回家草草做完作业,便关上房门玩游戏,直到晚上11点张茵查看他的作业,他才停下来。检查完作业,张茵很生气,作业做得很潦草,并有好几处明显的错误。对此,张茵按照事先规定的惩罚办法,罚他不许睡觉重做,还扣了他的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