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课堂管理的实施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角色;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
一、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角色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组织学生唱英语歌曲、我说你猜、角色扮演、一些竞赛式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教学活动的倾听者
“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ageb.shaw)的话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教学本质上产生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俯下身体做学生思想的倾听者,让教学产生学生的思想,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理想教学境界。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之间交流的沟通者,和倾听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倾听和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3.教学情境的营造者
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呆板、枯燥,而儿童又活泼、好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师应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而任务型教学中,情景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境是通过教师刻意渲染和营造的,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倾向,并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的氛围。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动态情景中使用英语,要使学生不觉得是在有意识学习,而是无意识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压力、使学生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目的。
二、教师要掌握教学技能
(1)成功的设计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情景下,教师应该是一名设计者。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吸取精华,结合现代的教育实际,考虑学生学习因素更为多一点,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创设每篇课文的教学情境,探讨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知识。对于每一节英语课,教师还应更好的设计上课的原则,发挥激励机制,特别是要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对英语课的探索、自己学习、自己获得英语素养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定的测试手段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对于每一单元小学英语课文,教师要设计出通过学生学习在知、情、意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设计出达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设计出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设计出一些习题能够有效地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单词的拼写,段落的朗读,以及由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拓展出来的相类似的知识迁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只有整体的教学目标,对每一单元小学英语课文来说,没有分步教学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案,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小学英语教师自己设计,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在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师其意而不师其辞”,结合实际进行设计。
(2)能够引导学生。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是“师讲生受式”,教师是课程的主宰。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单词、词组的意思。而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小学英语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使得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变得平等,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在小学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深入学生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为引导者的英语教师应该热情倾听,适时进行点拨、评析,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应该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变革,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新课程重视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为应对这种形势,教师唯有转变观念,调整角色,从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做到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教师的探究,还要体现在对突发状况的处理上。如在一节英语活动课上,我用两条绳子抻开,设计了一条“river”,要求学生跨过去。可能当时两条绳子之间的距离有点宽,一些学生纷纷落水。这时一名学生嚷道:“Help,help.”我听见了,把这一突发状况当作与学生共同探究的素材。问掉在“河”里的学生:“What can you do now?”,不会说“swim”的学生,做游泳状,我顺势教他:swim。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习得了新单词。
总之,新课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在这个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不辱新课程的使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角色;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
一、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角色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组织学生唱英语歌曲、我说你猜、角色扮演、一些竞赛式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教学活动的倾听者
“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ageb.shaw)的话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教学本质上产生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俯下身体做学生思想的倾听者,让教学产生学生的思想,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理想教学境界。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之间交流的沟通者,和倾听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倾听和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3.教学情境的营造者
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呆板、枯燥,而儿童又活泼、好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师应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而任务型教学中,情景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境是通过教师刻意渲染和营造的,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倾向,并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的氛围。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动态情景中使用英语,要使学生不觉得是在有意识学习,而是无意识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压力、使学生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目的。
二、教师要掌握教学技能
(1)成功的设计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情景下,教师应该是一名设计者。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吸取精华,结合现代的教育实际,考虑学生学习因素更为多一点,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创设每篇课文的教学情境,探讨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知识。对于每一节英语课,教师还应更好的设计上课的原则,发挥激励机制,特别是要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对英语课的探索、自己学习、自己获得英语素养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定的测试手段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对于每一单元小学英语课文,教师要设计出通过学生学习在知、情、意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设计出达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设计出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设计出一些习题能够有效地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单词的拼写,段落的朗读,以及由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拓展出来的相类似的知识迁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只有整体的教学目标,对每一单元小学英语课文来说,没有分步教学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案,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小学英语教师自己设计,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在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师其意而不师其辞”,结合实际进行设计。
(2)能够引导学生。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是“师讲生受式”,教师是课程的主宰。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单词、词组的意思。而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小学英语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使得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变得平等,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在小学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深入学生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为引导者的英语教师应该热情倾听,适时进行点拨、评析,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应该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变革,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新课程重视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为应对这种形势,教师唯有转变观念,调整角色,从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做到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教师的探究,还要体现在对突发状况的处理上。如在一节英语活动课上,我用两条绳子抻开,设计了一条“river”,要求学生跨过去。可能当时两条绳子之间的距离有点宽,一些学生纷纷落水。这时一名学生嚷道:“Help,help.”我听见了,把这一突发状况当作与学生共同探究的素材。问掉在“河”里的学生:“What can you do now?”,不会说“swim”的学生,做游泳状,我顺势教他:swim。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习得了新单词。
总之,新课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在这个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不辱新课程的使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