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教学模式、方法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大事。本文整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从教材研究、创新环境营造、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途径。本文通过若干创新措施的阐述,强化信息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新课改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3-01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新教材、新纲要已逐步在教学中落实。依据新课改的指示,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形态上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已成为当前信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考,以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发展。
1.研究新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改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依托于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是创新教学活动,谋取教学发展的前提。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自身教学形态还不成熟,紧紧围绕新教材、新课标的指导,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对新课改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握,形成创新的教育理念,这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所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是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体现。同时,新课标作为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指示,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不放,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其次,新教材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以形成清晰的教材认识,这样更有助于多元化的教学开展。新教材的构建,需要建立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上,也就是所谓的“非零起点”。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零起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教材内容,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构建“因地制宜”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全面而有效的教学。
2.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是一个过程,强调良好创新环境的创造。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而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对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性,特别是相比较于传统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如各种的硬件设施、神奇的制作流程、各色的网上软件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元素。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原始”的好奇性进行保护,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自由、自主的探索、发现,进而形成积极而创新的学习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在创新环境中,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有效的调动。
3.灵活开展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改的教学指示,信息技术教学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创造条件。同时,教学方法强调灵活多变,生硬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及无法创新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形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针对该节课程的内容及特征,设计如下教学:(1)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放映《生存的抉择》影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进而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实现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利用“就近原则”,以4人或8人为一讨论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写作习惯;(3)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末尾,教师需要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学生认真听的过程做好相关的笔记,以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识记。
此外,在“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一课时的规划网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并利用综合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较好培养,并在任务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创意。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
4.创新教学设计,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创新性的学生评价体系,是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实现全面教学的集中体现。在学生评级体系中,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评价。其中,“点”主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且理论考试作为辅助;“线”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作业的完成程度、质量和设计创造力,并给予科学的等级评价;而“面”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等级分评价。“点线面”一体化评价后,教师制定相应的百分率,得出教师最后的评价总分。这种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合理化,不仅可以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便于教师针对评价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目标,以实现高质的教学需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形态上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强调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创新,为信息技术教学输入新血液,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创新人才。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的指导,迎合新课改的教学需求,为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J].科教创新,2009(10)
[2]王静.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3]刘国华.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4)
[4]孙英娟.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10(0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新课改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3-01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新教材、新纲要已逐步在教学中落实。依据新课改的指示,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形态上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已成为当前信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考,以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发展。
1.研究新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改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依托于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是创新教学活动,谋取教学发展的前提。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自身教学形态还不成熟,紧紧围绕新教材、新课标的指导,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对新课改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握,形成创新的教育理念,这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所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是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体现。同时,新课标作为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指示,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不放,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其次,新教材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以形成清晰的教材认识,这样更有助于多元化的教学开展。新教材的构建,需要建立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上,也就是所谓的“非零起点”。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零起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教材内容,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构建“因地制宜”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全面而有效的教学。
2.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是一个过程,强调良好创新环境的创造。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而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对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性,特别是相比较于传统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如各种的硬件设施、神奇的制作流程、各色的网上软件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元素。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原始”的好奇性进行保护,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自由、自主的探索、发现,进而形成积极而创新的学习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在创新环境中,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有效的调动。
3.灵活开展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改的教学指示,信息技术教学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创造条件。同时,教学方法强调灵活多变,生硬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及无法创新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形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针对该节课程的内容及特征,设计如下教学:(1)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放映《生存的抉择》影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进而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实现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利用“就近原则”,以4人或8人为一讨论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写作习惯;(3)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末尾,教师需要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学生认真听的过程做好相关的笔记,以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识记。
此外,在“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一课时的规划网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并利用综合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较好培养,并在任务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创意。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
4.创新教学设计,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创新性的学生评价体系,是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实现全面教学的集中体现。在学生评级体系中,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评价。其中,“点”主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且理论考试作为辅助;“线”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作业的完成程度、质量和设计创造力,并给予科学的等级评价;而“面”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等级分评价。“点线面”一体化评价后,教师制定相应的百分率,得出教师最后的评价总分。这种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合理化,不仅可以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便于教师针对评价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目标,以实现高质的教学需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形态上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强调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创新,为信息技术教学输入新血液,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创新人才。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的指导,迎合新课改的教学需求,为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J].科教创新,2009(10)
[2]王静.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3]刘国华.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4)
[4]孙英娟.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