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88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此,就河南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协调;二元结构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09年底总人口9967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58万人,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209万人,占总人口的62.3%。200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487万人。河南人口多,农村人口更多,城乡协调发展对实现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在各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全面推进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消费和收入水平差距很大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9.95元,实际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0元,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36.47元,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1%。2011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6:1,与2006年3.01:1相比,五年间相对差距缩小8.3%;但从绝对差距来看,2011年为11591元,比2006年的6549元拉大77%。2007~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5.2%,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快2.1个百分点,但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数高,在此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总额达8384.5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倍,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呈扩大态势。
  (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差距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目前河南省在这些发面,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也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方面,城镇的投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少、水平低,有些乡村甚至没有自己的小学,孩子们要走比较远的地方才能读书,从而导致恶性循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此外,城乡在医疗及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有不同。城市居民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有省医保、市医保等医保体系,还有失业、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虽然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现在覆盖农村的主要是新农合,但报销比例相对较低,低保也只有很少数的一部人能享受,养老也还主要是以子女养老为主,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有病不医的现象还大有所在。所以,在整个公共资源的供给方面,还主要是向城市倾斜。
  (三)城乡产业发展存在差距
  河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农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由各农户自行生产、自行出售,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与收益也低,而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宣传、先进技术的培训、以及懂生产、会经营的“知识型”农民培养方面,政府缺少有效投入,农村集中的主要是低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区域,这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跟好的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这种产业布局将进一步加大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根据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同,将全国居民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他们分别从事不同的产业,国家在各方面也给予不同的待遇。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主要以经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仍以小农为主,虽然目前正倡导农业现代化,农村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但农村还普遍是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效益产值也远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减少,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的农村居民,他们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再学习、再就业的能力较弱,无法胜任城市中的工作岗位,这样也会导致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加大。
  (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在我国,户籍上一直有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享受的资源和待遇大有差异。城市居民在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虽然现在有不少农村居民到城市工作,但作为流动人口,虽然生活在城市,他们以及子女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居民向城市的顺利流动。此外,户籍制度的差异也导致农村与城市居民享受着迥然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较而言,城市相对完善,财政投入较多,而农村的社保体系,主要靠农民自己的收入,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这就进一步加剧农村居民的负担,从而也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农村高水平人才缺乏
  要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现状,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优于农村的现状造成一方面城市人员不愿意向乡村流动,农村条件相对艰苦,收入也不及城市,大多数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愿意,也压根不考虑到农村就业。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和一些能力稍强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转移,农村现有人才流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城市人才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而农村则越来越慢、越来越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增大。   三、促进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建设的力度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向城市倾斜,农村投入相对不足。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依靠财政资金予以保障。农民也是我省人口的主力军,农村的发展对我省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财政支农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增加对农业农村道路设施、农田水利、农耕设施的投资额度与比例。二是增加政府对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素质,增加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与可报项目,让农民有病敢医;增加对农村困难、高龄、孤寡户的补贴额度,完善农村各层次的保障体系,让政府成为大家解决问题的坚实后盾;三是建立对各级政府的支农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支农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相关责任人实行奖惩制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实用到位,真正用之于民,并且保证每年在总量和增量方面都有所增加。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我省现在正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农业现代化成为一项很主要的任务,也是一件惠及广大农村的好事情。所以,我们更要把握好机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一要充分发现发挥各地方的农业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强合作,传统的农业模式中农民只生产初级农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产品附加值低,从而农民增收有限,现在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尝试着去发展产业链的中下游节点,增加经济效益。这就要打破狭隘的自我保护观念,积极走出去与其他地区、工厂企业进行合作,向产业链的纵深发展,既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也能增加就业机会,对农民增收大有益处。三要发挥示范效应,基金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导一些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作为示范园区,然后通过这些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以至整个省域范围内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合理流动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大力发展的时期,推动农村与城镇的融合,这这个融合与流动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参与进来,积极加以引导。首先要合理布局经济结构,引导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到农村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政府为转移企业提供税收、用地等上的优惠措施。其次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向城市流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镇的发展,农村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多,而同时城市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用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政府要合理引导劳动的流动,做好供需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公告等形式及时将企业的用人信息、人才需求类型传递到农村,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还要做好进程工作人员的家庭保障工作,尤其是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问题,要逐渐打破城乡观念,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向城市流动的积极性。
  (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水平
  农民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对广大农村居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农民必须要转变思想,掌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所需的科学技术,以科技兴农。针对现实,政府首先要在农村中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树立学习科学技术的先进典型,在整个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让大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其次,政府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将实实在在的技术交给农民,让他们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看到科技的好处,调动积极性。此外,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一些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知识分子到农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并给与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于效果明显,产生大额经济效益,对相关专家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直接与转化成果挂钩;对于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实施处罚。
  参 考 文 献
  [1]李斌.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一体化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9(36)
  [2]周天勇.中国推进城市化的犹豫、失误和后果[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3]付慧娟,宋红霞.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0(4)
  [4]相关数据见于河南省统计局网站
其他文献
肺癌的临床分期研究是肺癌临床研究的基础。肺癌的准确分期对选择治疗手段和方法 ,治疗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判断预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叙述了肺癌分期的临床措施 ,非小细
“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全党反复强调的重要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入主题.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
期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发出的伟大号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中央对近九千万的党员提出的合格党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企业青年员工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如何加强对企业青年员工的培养管理展开论述,通过对现代企业青年员工的培
【摘 要】南太行覆盖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山西晋城、河南焦作、新乡、济源等多个地市,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南太行区域内资源相似型景区竞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景区良性开发旅游资源,整合区域发展模式,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关键词】南太行;资源整合;竞合关系  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西侧,它是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通常习惯上将位于河北省境内的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推动企业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党建工作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党建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精神支撑。党建工作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可以与企业文化建设和平相处,一同实施。在整治与意识形态中,党建工作可以对企
长城钻探钻井二公司是中石油长城钻探旗下的一家处级钻探单位,用工总量3200余人,拥有ZJ90、ZJ70、ZJ50、ZJ40等各类钻机40余部,年产值30亿元.多年来,我们以“打造安全优质高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理念的提出,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要积极发挥作用,那些将党建工作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做法都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