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的改革,是对数学教师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必将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
一、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因而,不论是物质层面上的因素,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因素,或是制度层面上的因素,只要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就一定会引起教学行为的变化。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课程环境、课程资源、课堂生活、评价体系。
1.课程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取代数学教学大纲后,课程环境明显变化,带给教师众多的不确定性,摆脱了“依赖于教科书与教参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机械化的教学活动”的困境,更加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由于可支配的因素在不断增多,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空间。
2.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必然引起“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师生的互动”在方式上的变革,必然引起“数学教学系统的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其结果必然是极大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课堂生活
新课程的知识,除有传统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活自己的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组织参与探求新知识。其课堂控制方式是“生成式和可持续发展的”。
4.评价机制
传统的数学教育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多依靠数学课本知识、忽视综合素质的考查,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等。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发展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力求与课程功能相适应,并注重发展过程、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注意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行为
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其教育教学行为,应突显教育观念的更新,应体现工作方式的创新,应体现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密切教师间的合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彻底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好数学进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数学教学行为“革命”的意义
人的数学修养,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以及能否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优质的数学教育与优良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构建“双基+创新”的数学优质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下,落实“双基”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传授和获取知识不再是教和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加强“双基”教学仍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根基,仍是迁移创新的前提。
新课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也体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它形成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育必须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化。“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必须弥补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改变工作方式,变“独立的封闭教学”为“合作的开放教学”。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4)实践探究性教学、体验教学、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要最大限度的缩小“课程→教材→课堂→学生”的落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以“学”的身份,思学生“所思、所感、所难、所错、所忘、所乐”;另一方面以“教”的身份,帮助学生“变好动为活动、变好胜为好奇、变学答为学问、变粗心为细心、变从众为批判、变孤僻为合作,变依赖为独立,变自卑为自信。”这样的教师行为,方可实现“师生互动中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产生“共振”。
数学教学行为,应体现“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要善于“激活个人知识”,并在互动中产生新知识;要善于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给予指导,对困难生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组织学生运用数学做专题研究,从而得到“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建立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训练。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社会、时代、学科的要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便是新课程下,教学行为“革命”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
[3]明庆华、程思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关键词: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的改革,是对数学教师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必将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
一、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因而,不论是物质层面上的因素,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因素,或是制度层面上的因素,只要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就一定会引起教学行为的变化。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课程环境、课程资源、课堂生活、评价体系。
1.课程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取代数学教学大纲后,课程环境明显变化,带给教师众多的不确定性,摆脱了“依赖于教科书与教参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机械化的教学活动”的困境,更加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由于可支配的因素在不断增多,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空间。
2.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必然引起“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师生的互动”在方式上的变革,必然引起“数学教学系统的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其结果必然是极大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课堂生活
新课程的知识,除有传统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活自己的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组织参与探求新知识。其课堂控制方式是“生成式和可持续发展的”。
4.评价机制
传统的数学教育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多依靠数学课本知识、忽视综合素质的考查,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等。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发展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力求与课程功能相适应,并注重发展过程、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注意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行为
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其教育教学行为,应突显教育观念的更新,应体现工作方式的创新,应体现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密切教师间的合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彻底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好数学进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数学教学行为“革命”的意义
人的数学修养,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以及能否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优质的数学教育与优良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构建“双基+创新”的数学优质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下,落实“双基”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传授和获取知识不再是教和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加强“双基”教学仍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根基,仍是迁移创新的前提。
新课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也体现了数学自身的特点。它形成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育必须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化。“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必须弥补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改变工作方式,变“独立的封闭教学”为“合作的开放教学”。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4)实践探究性教学、体验教学、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要最大限度的缩小“课程→教材→课堂→学生”的落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以“学”的身份,思学生“所思、所感、所难、所错、所忘、所乐”;另一方面以“教”的身份,帮助学生“变好动为活动、变好胜为好奇、变学答为学问、变粗心为细心、变从众为批判、变孤僻为合作,变依赖为独立,变自卑为自信。”这样的教师行为,方可实现“师生互动中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产生“共振”。
数学教学行为,应体现“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要善于“激活个人知识”,并在互动中产生新知识;要善于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给予指导,对困难生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组织学生运用数学做专题研究,从而得到“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建立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训练。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社会、时代、学科的要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便是新课程下,教学行为“革命”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
[3]明庆华、程思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