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罗曦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曦,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艺中心副主任,优秀青年演员
  十年时间,从台下走到台上,从配角变成主角,从演员到制作人,30岁的罗曦站在舞台中央,享受着聚光灯和掌声,但却从未忘记,那些曾经穿越过的荆棘和沼泽。
  几年前,他还站在大上海意气风发的喊着:死也不离开上海;如今,他却还是回到了这个曾经誓不回头的地方,并且在这里找到了久寻不着的成就和归宿感。在位于中山路的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八楼的D8小剧场内,罗曦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眷恋。
  罗曦的帅是一种坏坏的帅,特别是笑起来,眉眼间的“戏”特别足,话剧舞台上,正反各色人物,幽默的语言、俏皮的动作,再加上变化多端却精准独到的表情,他拿捏起来都游刃有余。
  武汉伢罗曦,从未接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仅凭自己原生态的表演却赢得了一张上海电影学院的“入场券”。大学虽然带他走近了舞台,但想真正站在上面,却并非容易的事。毕业后的罗曦成了“海漂”,发照片、跑剧组、等电话是他大多数生活状态,从兴奋到期待,从焦躁不安到绝望,负面情绪折磨着他,但他告诉自己:即使饿死也要留在这里。
  他猜对了过程,却没猜中结果。他虽然挨了饿,但最终还是撤退了。在吃了2个月的兰州拉面之后,他决定要离开,“老天是用现实在惩罚我的年少轻狂。”
  回到武汉不久,他就偶遇了湖北省话剧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
  刚进入湖北省话剧院那会,罗曦并不安心。那时,剧院尚未有改制,排演的话剧也主要是主旋律,市场反响清淡,更多时候压根就无戏可排。“那时候,我一个多月没去上班,父母都以为我辞职了。”他笑着说。
  “回家五年,我才刚刚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说,“当我静下心来安心做事时,收获也不期而至。”去年底被评为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多个奖项,但最让他看重的还是这几年的挫折和逆境。
  随着省话剧院改制,2011年更名为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罗曦也赢得了事业上第一次机遇:有机会申报剧目。自此,演员罗曦多了一个身份:制作人。
  经过考察,他决定做惊悚剧,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高高大大的罗曦实际上胆子并不大,平时连恐怖片都不敢看。对此,他解释,“现在湖北的话剧市场缺乏活力,观众层偏中老龄化,而我想做出吸引年轻人的话剧来,那么恐怖片就是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而这一题材在湖北市场上尚无先例。”
  十多个剧本数百万字,他一页一页翻阅,看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儿,一天晚上他又照常翻阅着剧本到深夜,已经十分困倦了,翻来一个新的剧本《记忆底牌》,越看越兴奋,一口气把这个本子翻完了,之后再看别的剧本时,脑子里总回放着这个故事里的剧情,“就是它了!”
  那时候没有多想,拿到项目直接上,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做一部话剧有多难,前前后后耗费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是难,但我做到了。”他得意的说。
  和预期的一样,《记忆底牌》、《我在半夜之前回来》、《打不开的门》等剧目在武汉话剧市场上一炮打响。
  连续做过两部话剧的编导,罗曦也过足了瘾,但他说:“做过编导之后,目前阶段,我还是喜欢做演员,喜欢站在台上的感觉。”
  Q&A
  TA: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没有回武汉,现在会怎样?
  罗:也想过啊,这5年里无数次的往返于武汉上海之间,每次看到曾一起闯荡过的兄弟姐妹在舞台上演出,也会感触颇深,虽然自己也站上了舞台,但相比之下,武汉的舞台总感觉差点什么。也多次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回武汉,可能会一夜成名(哈哈哈哈哈,假设嘛)当然,也可能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小演员。在那里会多一些人脉、通告和聚会,多一些新潮的的讯息和理念,但同时也必须要承受着身处异乡的痛楚和凄凉。不管怎样,现实是,我回到了武汉,现在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去纠结,只要努力,武汉和上海其实没差,都一样。
  TA: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经历的青春
  罗:年少轻狂吧。有很多人说我很幸运,其实我不这么认为,狗屎运都轮不到我,所有的收获和成绩,都是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获得的。我的经历教会我,做事情不要去想走捷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才是硬道理!
  TA:今年30岁了,以前你想象过自己30岁时的状态吗?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差距?
  罗:现在的自己有单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可以创造且发展的平台,自觉应该算是“立”住了吧 。原来也幻想过自己30的样子,小时候还幻想过自己要当老板呢!其实,做什么行业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当下。我会继续一直努力,以后哪怕不成功也不后悔!
  TA:以后的计划是什么?
  罗:2013年也快过去了,今年自己作为制作人的两部戏《记忆底牌》、《我会在半夜之前回来》,市场反响都特别好,那么多个不眠夜也终于用观众的好评和掌声回报了!
  接下来,我会梳理和整理这两部戏,从中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为下一部戏做积淀,打基础。下一部戏计划想做喜剧,并且更多的想在编和导上注入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加入更多的新奇独道、怪异搞笑的的创作元素,希望不会让江城的观众失望。
其他文献
9月21日,《中国慈善家》杂志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慈展会”)上举办“2013中国女性公益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研讨会以“推动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女性力量”为主题,探讨女性如何通过自我帮助、自我实现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商界精英、女性公益慈善专业人士以女性特有的力量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期刊
九月正是秋风送爽、硕果累结的美好时节,24日下午,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隆重举行第三届“金凤工程”助学款发放仪式。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坚卫,省妇联主席彭丽敏、省民政厅巡视员文增显、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蔡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郝翔出席仪式。基金会有关理事单位代表、捐资企业代表、受助学生代表等参加了仪式。  金凤工程作为湖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第一个公益项目。2011
期刊
2013年10月6日(周五)下午2:30,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3F学术报告厅(武昌民院路708号),慈慧公益基金会“春华秋实2013西部助学”公益放款仪式在此启动。  今年是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西部助学活动的第3年,去年西部助学活动共资助全国各地优秀学子367名,其中就有7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优秀学子。此次受助名单一共有23位,其中分别有6位来自武汉大学,8位来自湖北美术學院,9位来自中南民
期刊
旅行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能装进多少东西,也不在于即使满载也有很舒适的乘坐感受,而在于它能给你一个义无反顾踏上旅程的理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奢华的用料注定了旅行车只能是富裕阶层的玩具。如今,当国人对两厢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以及开车出行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及,旅行车的价值正在逐渐体现出来。更有人说,旅行车在中国的春天即将到来。  眼下,春暖花开,假期出游时为何不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旅行车呢?  沃
期刊
伊特鲁里亚是古罗马人对意大利托斯卡纳,翁布里亚、拉齐奥、拉丁姆北部等地区的通称,古希腊人则称为第勒尼伊。伊特鲁里亚人自称罗散纳人(Rasenna)。伊特鲁里亚文明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100年间兴盛于意大利中西部亚诺河与台伯河之间。伊特鲁里亚文明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从日用器物到奢侈品无一不精,金属制造加工技术享誉地中海世界,尤其是微颗粒加工的金器可谓精美绝伦。其陶器继承了希腊艺术风格,具有特
期刊
9月13日,  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博萃臻艺—中西方珍宝艺术展”开幕。  为展现1850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中西方瑰宝的不同风采,  探讨百年间工艺及美学的变迁轨迹,  辽宁省博物馆特别邀请卡地亚典藏作为西方珍品,  与馆藏一起展出。  卡地亚典藏“插屏式座钟”运用源自中国的材质及意象,其精妙绝倫的玉质表盘上,刻有雅致的山水浮雕,表背则是一条神龙气宇轩昂地从底部跃然而出。同样是玉石作品,另一
期刊
女人爱丝巾,就如同爱香水般自然。每条丝巾、每种打法都表达着女人不同的情怀。《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坐在车上兜风,丝巾随风飞扬,那一刻,人们记住了赫本,同时记住了丝巾。原本很普通的丝巾,经过手工、机织、印染之后,在丝面表现出各种各式的图案,反而不像一条用来佩戴的丝巾,而是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了。冬季街头的印花丝巾更是摒弃了冬季围巾的厚重感和单一色调,显示着浓浓的春意盎然。不同图案的丝巾,仿佛是在
期刊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2013武汉国际友好城市高峰论坛上对武汉的未来进行展望时,提到了要将武汉建设成为适宜生活的栖居地。这是朴实而又先进的理念。说到朴实,是因为“没有什么比人更加重要”,“也没有什么的重要性胜过生活本身”。这个观念近些年来已经渐渐渗入了执政理念和每个人的信念之中。而说到又先进,则是因为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唯GDP是从的强力模式对人和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伤害。现在我们要纠正过来,回到本
期刊
9月29日,首届北大公益传播奖活动颁奖仪式在合肥举行,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道峰、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杨锦麟、“微博打拐”发起人、“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在内的多位知名人士出席颁奖典礼。  《TA生活家》杂志资深记者李星凭借该杂志2013年8月刊封面故事“民间公益的力量”中《运建立:只
期刊
谢仲成,先后毕业湖北大学文学院、北京鲁迅文学院,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世纪之约》、《文化的背影》。中华智慧班倡立者,国韵文化负责人。  湖北著名传记作家廖武洲曾为他做过一篇报道——《可贵的文学梦——亦商亦文的青年作家谢仲成》,其中讲述了谢仲成从小就展露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天分,“父亲是一所中学的高级教师,不仅古文鉴赏水平高,而且对诗词、对联颇有研究。他把这些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谢仲成,让谢仲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