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出责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包括:责任价值辨析法、责任角色承担法、实践活动反省法和责任档案记录法。
关键词:责任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的责任教育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因其综合性强和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的特点成为实施初中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责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释。
一、责任价值辨析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负责”,其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其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传统的劝说学生接受某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胜任对当代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任务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在澄清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并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初中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使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价值观辨别不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清事理,权衡利弊,使他们懂得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可以选取初中学生生活中虽然简单易懂但又肯定没有一致看法的事例,让他们自己辨析,如:许苇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那么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去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
学生就案例中责任的主动承担、被动承担和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展开辩论,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分析做与不做的后果,并清楚每种后果对自己的利弊,让他们能够在利益的对比权衡中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品质。通过案例辨析,也可以让学生对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责任角色承担法
在进行责任教育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角色承担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来观察、思考某件事该怎么做。角色承担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练习“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分析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学习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无论是扮演者还是旁观的学生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道德决定,而不是凭空想象,继而产生角色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扮演的角色必须十分具体,并且是由学生自己做出行为抉择;角色扮演的时间不需要太长;角色扮演后应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学生或老师或共同做好讨论总结。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要避免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否则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反省法
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融合,并通过锻炼他们的责任意志,反省内化为学生的责任品质,外化为他们自觉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来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教学生学会负责。对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它,并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因此,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到履行责任的必要,而且能在责任的履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崇高。学生也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加深对责任规范的认识,并能达成一种基于互惠的对对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在履行这些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切实领略到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责任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课内的、课外的、校内的和校外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沟通教学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如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都对学生责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十分有效。通过劳动,学生能够体验付出的快乐,形成只有付出才能享受的情感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并能将自我与社会融为一体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责任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要求德育教师从七年级开始就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成长记录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责任发展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表现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责任教育,又能直接反映出责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邀请同学、家长参与,以共同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
在训练学生责任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责任行为改变法来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之上的。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完成一些责任行为训练的任务,如每天回家洗碗,每天帮助一名同学,每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10次等,并加以督促和鼓励,以增强良好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奖赏或惩罚的方式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平且可信的协定,在协定中,可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加几分,什么样的行为要扣掉几分,并根据分数的多少实施奖惩。这份协定既能使教师明确责任教育训练的各阶段目标,也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训练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结语
本文讨论的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但这并不等于否认旨在培养真正的责任者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单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自身来说,如何为教师、学生在学校责任教育中准确定位,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品质等,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主编 《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 王兆林. 《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关键词:责任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的责任教育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因其综合性强和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的特点成为实施初中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责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释。
一、责任价值辨析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负责”,其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其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传统的劝说学生接受某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胜任对当代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任务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在澄清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并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初中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使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价值观辨别不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清事理,权衡利弊,使他们懂得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可以选取初中学生生活中虽然简单易懂但又肯定没有一致看法的事例,让他们自己辨析,如:许苇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那么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去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
学生就案例中责任的主动承担、被动承担和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展开辩论,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分析做与不做的后果,并清楚每种后果对自己的利弊,让他们能够在利益的对比权衡中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品质。通过案例辨析,也可以让学生对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责任角色承担法
在进行责任教育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角色承担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来观察、思考某件事该怎么做。角色承担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练习“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分析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学习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无论是扮演者还是旁观的学生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道德决定,而不是凭空想象,继而产生角色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扮演的角色必须十分具体,并且是由学生自己做出行为抉择;角色扮演的时间不需要太长;角色扮演后应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学生或老师或共同做好讨论总结。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要避免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否则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反省法
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融合,并通过锻炼他们的责任意志,反省内化为学生的责任品质,外化为他们自觉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来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教学生学会负责。对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它,并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因此,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到履行责任的必要,而且能在责任的履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崇高。学生也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加深对责任规范的认识,并能达成一种基于互惠的对对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在履行这些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切实领略到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责任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课内的、课外的、校内的和校外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沟通教学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如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都对学生责任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十分有效。通过劳动,学生能够体验付出的快乐,形成只有付出才能享受的情感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并能将自我与社会融为一体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责任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要求德育教师从七年级开始就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成长记录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责任发展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表现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责任教育,又能直接反映出责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邀请同学、家长参与,以共同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
在训练学生责任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责任行为改变法来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之上的。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完成一些责任行为训练的任务,如每天回家洗碗,每天帮助一名同学,每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10次等,并加以督促和鼓励,以增强良好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奖赏或惩罚的方式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平且可信的协定,在协定中,可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加几分,什么样的行为要扣掉几分,并根据分数的多少实施奖惩。这份协定既能使教师明确责任教育训练的各阶段目标,也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训练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结语
本文讨论的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但这并不等于否认旨在培养真正的责任者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单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责任教育自身来说,如何为教师、学生在学校责任教育中准确定位,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品质等,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主编 《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 王兆林. 《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