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即对于“纯粹理性”予以批判——它深入到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予以探幽发微,深入到人心机能的分析考察,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
康德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二元三分”是其形而上学的骨架。“先验图型”构成其联通感性和知性的纽带。“合目的性”成为架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本文拟运用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方式,并结合当代诠释学方法,对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予以考辨,力求使康德思想能够得以澄明。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 建构方式 世界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4-0042-08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其立意要“连根铲除可能普遍有害的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自由思想的无信念、狂信和迷信,最后还有更多的对学派有害而难以进入公众的唯心论和怀疑论。”(注:康德 著、李秋零 译:《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第020页。)康德这样一位承前启后为形而上学奠基的思想家,通过其理论要建构的是属人世界的“意义”,可将它概括为“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这一问题。
一、“验前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探讨知识确立的最高根据的本体之学、本是之学,并不涵盖逻辑工具论、道德实践论。在康德这里其与哲学可作同一理解:它是从理性得来的全部知识,这种知识完全是从概念出发的。它不仅是先验逻辑的方法论、寻本究原的本是论、还是知识认识论与道德实践论的统一体系。黑格尔的本体、认识、方法的三统一,在康德这里已基本实现。建构的难题康德认为:严肃的形而上学家必须从圆满地回答“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注:“先天”一词德文为a priori,按照韦卓民先生考证,其出自拉丁文,原词无“先天”之意,在康德哲学中译为“先天”为其更谬。康德本意为从逻辑层面“在经验之前”以与a posteriori“验后”相对照。韦先生之说颇为合理,因为中文“先天”与“后天”相对,其先与后又以人生命为参照而无逻辑层面之意涵。)这一问题开始。
为何“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对于科学形而上学的可能如此重要?因为将康德从独断论迷梦中唤醒的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走向了怀疑论,他不仅否定了物质、灵魂、上帝等实体,还在于从因果观念的分析动摇了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在他看来,从原因概念绝分析不出一个结果概念,并得出由“因”必然产生“果”,因果观念的产生只是由于两个现象间恒常的会合对于人来说造成的印象,由此人心所产生的习惯联想。但作为一条主观的法则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的归纳-综合同样不能得出因果观念是一条普遍必然的法则,因为归纳总是不完全的对于过去经验的归纳,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必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但它怎么能保证未来必然有效呢?休谟的结论是:人类的理智是不完善的,范围是狭窄的,对于因果观念而来的知识应存疑。
康德不仅受到休谟哲学问题——对于知识普遍必然性怀疑论的冲击,而且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影响。尽管他后来抛弃了沃尔夫理性的独断,但莱布尼茨先验论的思维方式却得到康德的继承与改造。作为微积分与数理逻辑二进制的创立者,他提出“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也就是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别的基础。”“像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几何学中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见证。”(注:莱布尼茨 著,陈修斋 译:《人类理智新论-序言3》(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1版,第3、4页。)因此,他认为真理有“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前者是经验的、偶然的、遵循充足理由律,其反面是可能的;后者则是必然的真理,并不依赖于经验,而是出自理性的“内在原则”,是普遍必然没有例外的。真理并非一定从经验归纳而来,并非是实在的摹本与映像。理性的纯思具有创立法则的能力,它可以逻辑在先地不依赖于实在并替实在制定其法则。
由以上考辨可以见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论》中,对于“纯粹知识与经验知识”予以分别,对于“概念的分析判断和经验的综合判断”予以辨析,承认“我们拥有某些验前(先天)知识”,提出哲学——形而上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验前(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而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指出:“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是形而上学家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唯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才会有保证,即普遍必然的知识的扩展才有可能。这一问题只有按照先验的逻辑的方式进行才可能得到解决。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建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考察三个问题: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注:康德 著,庞景仁 译:《任何一种能够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7页。)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不容怀疑。数学是验前的综合的理性的纯粹知识,它是纯粹直观而非经验直观的概念构造——“概念直观”。在此,概念是先行于对象的实在从而实现概念直观,由此具有了普遍必然的知识形式、进一步确立知识的法则。数学概念直观赖以形成的形而上学基础概念就是时间与空间。时空便成为康德通过算数与几何直观到的作为形而上学概念的感觉的形式条件、形式要素。自然科学的概念形式,即经验知识的验前条件即知性概念,康德称之为“范畴”。这些范畴康德通过对于形式逻辑判断的研究创造性地制作了“逻辑判断表”并创设了“十二范畴表”。理性的概念康德称之为“理念”,它是理想性的概念、也是建立知识统一性的起范导性作用的“限制性”概念:(心理学的理念)心灵(注:德文中的die seele 和das Gem?t分别应译为“灵魂”和“心”、“心灵”,不可混淆。此处应为作为思维主体的“心灵”,而非道德公设中的“灵魂”。)、(宇宙学的理念)世界、(神学的理念)神。心灵无非是一个标志无条件总体的主体,世界则是一个无条件的作为现象的总体,而神则是标志一个绝对完满的原始存在体。由此理性就满足了自身实现知识的要求、也满足了对于绝对无限的向往,将世界全体从自在的存在实现为“为我”、“在我之中”的存在,整全的存在意义便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地被凸现了出来。
形而上学是“出于概念”的,只有通过概念系统——这一系统必须通过对于理性的批判(注:“理性”康德广义指人全部认知、理解的能力及其要素与法则;狭义指高于知性的能力及其理念、理念的运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是广义,其是指对于人先验能力的审查,以确定其根源、范围、要素、法则。)才可获得,否则就没有确定的对象、概念、法则。如果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可以说,这是一个哲学家出于使命与责任并通过艰苦努力而实现的。理性能力是人心的机能,通过对`理性的考察即可获得。如果继续追问,康德会说:可以先假设,再去求证。一旦求证成功,理性能力、心灵机能的事实便得到确认。如果再追问何以假设,就是“概念直观”、“本质直观”。形而上学家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即看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法则,从而通过逻辑求证予以确立。这一能力有赖于哲学训练。这一对概念尽管胡塞尔明确提出,但康德的哲学实践本就实现着这一思想。因此亚里士多德曾断言:哲学家与神相似。而苏格拉底也曾自称有“灵机”附身。因此康德认为哲学是教不会的,哲学的本性不是获得知识而是提供思考,自己的哲学主要提供“纯粹理性能力的训练”,即现象学所称的“看”的方法:概念直观、本质直观——这一创造性的理性思维方法。
康德通过感性——知性——理性的系列先验概念、原则,并予以逻辑推演,层次分明地建构了这个世界意义获得的根据,即系统地表现了自己的“世界观”。其形而上学方法是先验的形式的,但又是作为经验知识的基础并在经验之中的。如康德所言:其形而上学的建筑术从属于方法、出自于概念(要素、形式、法则)并构成一个整体:“我把体系理解为杂多的知识在一个理念之下的统一。这个理念是关于一个整体形式的理性概念,乃是就不仅杂多性的规模,而且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位置都通过这一概念而先天地被规定而言的。因此,科学性的理念包含着与它一致的整体的目的和形式。”(注:康德 著,李秋零 译:《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第531页。)第一批判是导论,当三大批判完成则形成了一个堪称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将“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予以区分,形而上学的知识只能是先验的知识架构,在先验的层次上又将“在经验之中”做成经验的知识与“超验”的知识“幻象”予以区分,由此确认理性能力的“理论运用”和“实践运用”的不同。他就像一个地理学家,在形而上学领域层层划分并确认其不同地质结构。
二、“二元三分”作为形而上学的骨架
康德对“出自先天(验前)原则的认识能力”批判时,对于“欲求能力”先验考察的实践理性批判还只是一个萌芽,对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先验批判则尚未涉及。直到《判断力批判》,康德对于人理性能力批判的“知——情——意”、“真——美——善”三维结构才确立起来。这个结构与“三大批判”大致是相互对应的。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历时思考至少十二年之久、但却仓促成书的经典著作。按照康蒲
康德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二元三分”是其形而上学的骨架。“先验图型”构成其联通感性和知性的纽带。“合目的性”成为架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本文拟运用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方式,并结合当代诠释学方法,对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予以考辨,力求使康德思想能够得以澄明。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 建构方式 世界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4-0042-08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其立意要“连根铲除可能普遍有害的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自由思想的无信念、狂信和迷信,最后还有更多的对学派有害而难以进入公众的唯心论和怀疑论。”(注:康德 著、李秋零 译:《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第020页。)康德这样一位承前启后为形而上学奠基的思想家,通过其理论要建构的是属人世界的“意义”,可将它概括为“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这一问题。
一、“验前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探讨知识确立的最高根据的本体之学、本是之学,并不涵盖逻辑工具论、道德实践论。在康德这里其与哲学可作同一理解:它是从理性得来的全部知识,这种知识完全是从概念出发的。它不仅是先验逻辑的方法论、寻本究原的本是论、还是知识认识论与道德实践论的统一体系。黑格尔的本体、认识、方法的三统一,在康德这里已基本实现。建构的难题康德认为:严肃的形而上学家必须从圆满地回答“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注:“先天”一词德文为a priori,按照韦卓民先生考证,其出自拉丁文,原词无“先天”之意,在康德哲学中译为“先天”为其更谬。康德本意为从逻辑层面“在经验之前”以与a posteriori“验后”相对照。韦先生之说颇为合理,因为中文“先天”与“后天”相对,其先与后又以人生命为参照而无逻辑层面之意涵。)这一问题开始。
为何“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对于科学形而上学的可能如此重要?因为将康德从独断论迷梦中唤醒的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走向了怀疑论,他不仅否定了物质、灵魂、上帝等实体,还在于从因果观念的分析动摇了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在他看来,从原因概念绝分析不出一个结果概念,并得出由“因”必然产生“果”,因果观念的产生只是由于两个现象间恒常的会合对于人来说造成的印象,由此人心所产生的习惯联想。但作为一条主观的法则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的归纳-综合同样不能得出因果观念是一条普遍必然的法则,因为归纳总是不完全的对于过去经验的归纳,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必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但它怎么能保证未来必然有效呢?休谟的结论是:人类的理智是不完善的,范围是狭窄的,对于因果观念而来的知识应存疑。
康德不仅受到休谟哲学问题——对于知识普遍必然性怀疑论的冲击,而且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影响。尽管他后来抛弃了沃尔夫理性的独断,但莱布尼茨先验论的思维方式却得到康德的继承与改造。作为微积分与数理逻辑二进制的创立者,他提出“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也就是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别的基础。”“像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几何学中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见证。”(注:莱布尼茨 著,陈修斋 译:《人类理智新论-序言3》(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1版,第3、4页。)因此,他认为真理有“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前者是经验的、偶然的、遵循充足理由律,其反面是可能的;后者则是必然的真理,并不依赖于经验,而是出自理性的“内在原则”,是普遍必然没有例外的。真理并非一定从经验归纳而来,并非是实在的摹本与映像。理性的纯思具有创立法则的能力,它可以逻辑在先地不依赖于实在并替实在制定其法则。
由以上考辨可以见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论》中,对于“纯粹知识与经验知识”予以分别,对于“概念的分析判断和经验的综合判断”予以辨析,承认“我们拥有某些验前(先天)知识”,提出哲学——形而上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验前(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而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指出:“验前(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是形而上学家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唯此,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才会有保证,即普遍必然的知识的扩展才有可能。这一问题只有按照先验的逻辑的方式进行才可能得到解决。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建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考察三个问题: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注:康德 著,庞景仁 译:《任何一种能够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7页。)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不容怀疑。数学是验前的综合的理性的纯粹知识,它是纯粹直观而非经验直观的概念构造——“概念直观”。在此,概念是先行于对象的实在从而实现概念直观,由此具有了普遍必然的知识形式、进一步确立知识的法则。数学概念直观赖以形成的形而上学基础概念就是时间与空间。时空便成为康德通过算数与几何直观到的作为形而上学概念的感觉的形式条件、形式要素。自然科学的概念形式,即经验知识的验前条件即知性概念,康德称之为“范畴”。这些范畴康德通过对于形式逻辑判断的研究创造性地制作了“逻辑判断表”并创设了“十二范畴表”。理性的概念康德称之为“理念”,它是理想性的概念、也是建立知识统一性的起范导性作用的“限制性”概念:(心理学的理念)心灵(注:德文中的die seele 和das Gem?t分别应译为“灵魂”和“心”、“心灵”,不可混淆。此处应为作为思维主体的“心灵”,而非道德公设中的“灵魂”。)、(宇宙学的理念)世界、(神学的理念)神。心灵无非是一个标志无条件总体的主体,世界则是一个无条件的作为现象的总体,而神则是标志一个绝对完满的原始存在体。由此理性就满足了自身实现知识的要求、也满足了对于绝对无限的向往,将世界全体从自在的存在实现为“为我”、“在我之中”的存在,整全的存在意义便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地被凸现了出来。
形而上学是“出于概念”的,只有通过概念系统——这一系统必须通过对于理性的批判(注:“理性”康德广义指人全部认知、理解的能力及其要素与法则;狭义指高于知性的能力及其理念、理念的运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是广义,其是指对于人先验能力的审查,以确定其根源、范围、要素、法则。)才可获得,否则就没有确定的对象、概念、法则。如果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可以说,这是一个哲学家出于使命与责任并通过艰苦努力而实现的。理性能力是人心的机能,通过对`理性的考察即可获得。如果继续追问,康德会说:可以先假设,再去求证。一旦求证成功,理性能力、心灵机能的事实便得到确认。如果再追问何以假设,就是“概念直观”、“本质直观”。形而上学家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即看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法则,从而通过逻辑求证予以确立。这一能力有赖于哲学训练。这一对概念尽管胡塞尔明确提出,但康德的哲学实践本就实现着这一思想。因此亚里士多德曾断言:哲学家与神相似。而苏格拉底也曾自称有“灵机”附身。因此康德认为哲学是教不会的,哲学的本性不是获得知识而是提供思考,自己的哲学主要提供“纯粹理性能力的训练”,即现象学所称的“看”的方法:概念直观、本质直观——这一创造性的理性思维方法。
康德通过感性——知性——理性的系列先验概念、原则,并予以逻辑推演,层次分明地建构了这个世界意义获得的根据,即系统地表现了自己的“世界观”。其形而上学方法是先验的形式的,但又是作为经验知识的基础并在经验之中的。如康德所言:其形而上学的建筑术从属于方法、出自于概念(要素、形式、法则)并构成一个整体:“我把体系理解为杂多的知识在一个理念之下的统一。这个理念是关于一个整体形式的理性概念,乃是就不仅杂多性的规模,而且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位置都通过这一概念而先天地被规定而言的。因此,科学性的理念包含着与它一致的整体的目的和形式。”(注:康德 著,李秋零 译:《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第531页。)第一批判是导论,当三大批判完成则形成了一个堪称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将“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予以区分,形而上学的知识只能是先验的知识架构,在先验的层次上又将“在经验之中”做成经验的知识与“超验”的知识“幻象”予以区分,由此确认理性能力的“理论运用”和“实践运用”的不同。他就像一个地理学家,在形而上学领域层层划分并确认其不同地质结构。
二、“二元三分”作为形而上学的骨架
康德对“出自先天(验前)原则的认识能力”批判时,对于“欲求能力”先验考察的实践理性批判还只是一个萌芽,对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先验批判则尚未涉及。直到《判断力批判》,康德对于人理性能力批判的“知——情——意”、“真——美——善”三维结构才确立起来。这个结构与“三大批判”大致是相互对应的。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历时思考至少十二年之久、但却仓促成书的经典著作。按照康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