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早期引入的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A)因扩张后的立即回缩,以及之后的再狭窄率较高而使其不能被广泛应用。其后人们借鉴冠状动脉狭窄治疗的经验,将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引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但金属裸露冠脉支架置入血管腔后,即使经严格正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再狭窄的比例仍达20%~30%。为有效防治再狭窄,笔者于近期将药物涂层支架引入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短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