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畅想的天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有人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有些老师在很多方面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没有新鲜活力。针对此积弊,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不仅没有欣赏的乐趣,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其名曰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现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茅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觉得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这些村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贫困”,再一点拨,就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符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老师始料不及的。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唤醒,引导,鼓舞。所以,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怀心莹,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煤矿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北宋词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历来被编入中学及大学教材.有过十多年教学经历的我,从来就没怀疑过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透彻,这一次居然被一个学生提出的疑问搞得措手不及.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站好!你给我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错误!”rn爸爸一脸怒火,太阳穴上青筋根根凸起,正大声的训斥我.我流着眼泪,一言不发地垂首站在墙角.
绍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城。我从小住在绍兴乡下的外婆家长大。在那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土灶,烧饭、烧水都得靠它,土灶在乡里人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想起童年的岁
是不是所有人小时候都喜欢火.这我不敢说,但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的,只觉得大人千叮咛万嘱咐不让玩的东西总有着一种神秘感.也许,那跳动的火焰、墙上摇曳的影子,以及将火浇灭时那
车子停在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屋檐.我提起包,跳下车,轻轻地往里走.院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
乡村的夜,宁静,安谧.村子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经历了白天的打闹之后.此刻,正乖巧地卧在这山谷之间.声声狗吠响彻山谷,似乎在敲击着村子的屏障.没有点点星光,却有那温馨的火光
现阶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由发展,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但是一味地表扬和鼓励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思想上还不成熟,行为上难免出错,从
细节,是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细枝末节”.通常,人们最为注重的是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即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