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旅游审美解析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民俗风情的娱乐性、文化性、精神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构成了民俗风情审美的内涵。根据中国美学家李泽厚的审美理论和西方美学家里普斯、阿恩海姆等人的美学理论,本文对民俗风情旅游中的审美进行了分析。观光型的民俗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参与型的民俗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民俗 旅游 审美
  
  前言
  
  当今旅游业,民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最亮点。民俗旅游以其充实的旅游内涵极大地满足了当今游客的旅游心理。旅游学界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潮流,很多学者的眼光聚焦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上。对于民俗风情中的美学内涵鲜有顾及。旅游的历程就是寻求美,享受美的历程。本文秉持这一认识,以美学理论为指导,对民俗旅游审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民俗风情的特征
  
  民俗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体现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构成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等。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在横向上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各地各族群众在特有的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一)民俗风情的地域性
  民俗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的染上地方色彩。民俗的地域性标志着民俗依附于地方乡土的黏着性。它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的独特性有关。不同地域的经济、政治、宗教、语言长期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在当代表现为地域色彩鲜明的民俗风情。
  例如饮食民俗。民间流传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句谚语(虽然不很准确)就说明了饮食民俗具有地域性。我国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莱和各地的著名菜点比如京式菜点、广式菜点、川式菜点、闽式菜点等等都是从各自区域的地方饮食中发展出来的,具有十分清晰的地域性。各地城镇的特色小吃更是数不胜数,风味独特,例如北京东来顺涮羊肉、天津狗不理包子、宁波汤圆、兰州拉面、陕西羊肉泡馍等等,都以其特殊风味代表了地方饮食。
  
  (二)民俗风情的民族性
  民俗还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性。各地民俗既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民族因素的制约。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重要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民俗的民族特征是在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民俗总是受到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心理信仰等等因素的制约,在当代表现为民族色彩鲜明的民俗风情。
  例如服饰民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纷繁复杂。各个民族之间的服饰都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反映在服饰材料的不同,服饰款式的不同,服饰色彩的不同,以及服饰装饰品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东北满族最富特色的服饰是旗袍;蒙古族最富特色的服饰是蒙古袍和蒙古靴;西北维吾尔族最富特色的服饰是“裕袢”;回族最富特色的服饰是礼拜帽和女子的披肩盖头;藏族最富特色的服饰是哈达、氆氇藏袍和“帮典”:等等。
  
  二、民俗风情的旅游审美内涵
  
  (一)民俗风情的娱乐性
  民俗风情的娱乐性是指民俗引起社会成员产生快乐和愉悦的心理效用。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需要紧张的劳作,也要通过参与和欣赏民俗活动,休息休闲、调剂精力,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劳动成果。人们还需要通过各种轻松愉快的民俗形式,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很多民俗活动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民俗有着极其丰富的娱乐内容,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技等内容。游艺民俗和节日民俗集中体现了民俗风情的娱乐性。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游艺活动,而在这些游艺活动中都有一个大型的游艺活动,受到本民族所有成员的重视。例如西北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人们在这几天身着盛装,进行赛马、摔跤、射箭以及蒙古象棋、歌舞等娱乐活动。哈萨克族的叼羊和姑娘迫是本族男女酷爱的马上游戏,前者是男子之间的马上角力,竞争激烈,场面壮观;后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游戏。还有维吾尔族的“达瓦兹”,东北满族的长鼓舞、跳板和荡秋千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二)民俗风情的文化性和精神性
  民俗风情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是指民俗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追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和精神追求。各个民族无不具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聚会。传统的民族节日往往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等。这些节日要么追溯本族历史,要么纪念本族英雄,要么表达农耕意识,无不具有充实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各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既增强了本族的团结意识也体现了本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各民族的民间信仰或神秘、或原始,更是直接、彻底地表达了本民族的精神生活。岁时节日和民族信仰集中体现了民俗风情的文化性和精神性。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节日,而在这些节日中都有一个大节,受到本民族所有成员的重视。每个民族所重视的大节活动内容和象征意义各个不同。例如汉族的元宵节是汉族传统节日的大节,人们在这一天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寄托对新年的祝福。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宰牲节是穆斯林传统节日的大节,人们在这一天宰牲献祭,表达对真主的信仰。
  
  (三)民俗风情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许多民俗事象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一些远古产生的民俗事象并没有变异或消失,这些遗留生存下来的民俗,便具有原始性的特点。与此相应,由于民俗的原始性,又使得民俗表现出神秘性。人们在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决定自己或社群的命运。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禳、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就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典型反映。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民俗风情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例如广西瑶族民族祭祀活动“祭盘王”和男子成年礼仪“度戒”中的巫术“上刀梯,踩火砖”、“捞油锅,翻云台”,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上刀梯”,云南傣族的成年礼“男子文身、女子染齿”以及傩祭活动中面具舞的表演,都体现出极大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三、审美理论
  
  (一)关于审美感受的层次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审美可以分为“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所谓“悦耳悦目”,是指审美者以视觉听觉为主的全部生理器官(包括嗅觉、触觉、味觉等等)在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受。这种审美体验通常以生理舒适为基本特征,属于直觉性审美判断范畴。是审美的最初阶段。对应心理认识中的知觉、想象和理解范畴。所谓“悦心悦意”是指审美者通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心理达到欣快喜悦的状态。这是一种基于对审美对象形式美的初级反应而升华了的较高审美层次。对应心理认识中的情感范畴。所谓“悦志悦神”,是指审美者于审美愉悦中进一步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与人格完善的动力,唤起昂然向上的意志和精神。这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对应心理认识中的意志范畴。“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犹如在“物境”之中,“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犹如在“情境”之中,“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犹如在“意境”之中。审美者在审美中,调动全部心理活动,经由知觉、想象、理解、情感,逐次完成“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关于审美感受的情感
  西方美学倡导应用心理实验和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是移情说、客观性质说和结构同形说。移情说是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创举。移情说认为审美价值是“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情感”,因此在审美关系上强调物我同一或情景交融。在这种同一的状态中,人把自己的感情映射到审美对象中,使审美对象化为客观的自我,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其实寄托着审美者的情感。而客观性质说正好相反,认为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不受审美主体情感的影响,而是来源于审美客体本身的属性。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提出的结构同形说则兼顾了移情说和客观性质说两者之长,既重视主观心理的内在结构,又重视客观事物的外在结构。结构同形说认为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各种心理要素充分活动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当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脑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伴随着某种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时,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这种相应的情感性质。格式塔学派的结构同形说在西方影响深远。
  
  四、民俗风情的旅游审美解析
  
  各民族各地区多姿多彩、魅力独特的民俗风情常常吸引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前去旅游。
  
  (一)观光型与考察型民俗风情旅游审美
  观光是游客最基本的旅游心理,也是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但是观光这种旅游类型在民俗旅游中并不流行。民俗风情中适合观光旅游的主要是物质民俗,诸如一些民族一些地区的手工艺品、生活用品、服饰、民居等。对这些民俗事象如果不作深入了解,观光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要。
  考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主要由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理性求知欲和探索欲。主体多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民俗风情中适合考察旅游的是那些历史悠久、因缘复杂、内涵丰富的民俗事象。诸如一些民族一些地区的民间信仰、人生礼仪(成年礼仪和丧葬礼仪)、宗教祭祀等。这些神秘复杂的民俗事象往往能吸引考察型游客。
  观光型考察型民俗旅游者主体与民俗客体的界限是清晰的。旅游者主体对民俗客体的审美基本符合美学理论的客观性质说。旅游者主体主要被民俗客体的客观美打动,一般的自身不做过多的主观理解,因此审美比较简单。众多的旅游者主体对民俗客体的审美感受相对统一,旅游者对观光型民俗活动容易取得一致的审美评价。
  “悦耳悦目”是观光型考察型旅游者获得的主要的审美感受。即以工艺品为例,各个民族的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具有的高度的形式美和质地美,其造型、图案、色彩使游客获得“悦目”的审美感受。维吾尔族的刺绣、地毯,蒙古族的金属器具,布依族的地毯,藏族的纺织,苗族的蜡染,银饰,等等表现出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强烈的民族风格令游客大饱眼福。
  
  (二)参与型民俗风情旅游审美
  参与是民俗风情游客最普遍的旅游心理,也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类型。观光型旅游能给旅游者带来感官上的满足,难以达到对民俗事象的深层次了解。民俗风情是最适合参与型旅游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间节日、民间歌舞、民间游艺、民间饮食等非参与不能体验其中的魅力。参与型旅游要求旅游者在旅游地逗留较长的时间。参与几乎是全部普通民俗风情游客最热衷的旅游方式。
  1.参与娱乐性民俗风情
  娱乐性民俗风情一般以民间歌舞和艺术为其内涵,是民俗风情中最受欢迎的旅游活动。大部分游客外出旅游的心愿就是观看或参与民俗娱乐节目,放松自己的身心。
  例如汉族的杂技、灯会、扭秧歌、划龙舟,东北满族的长鼓舞、跳板和荡秋千,西南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2.参与纪念性民俗风情
  纪念性民俗风情一般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祭祀为其内涵,是民俗风情中重要的旅游活动。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纪念性的民俗事象。
  例如汉族的端午节祭祀上古楚国土大夫屈原,回族的宰牲节和开斋节表达对本民族宗教先知和真主的敬仰,藏族的雪顿节纪念历史上的修建桥梁的大师唐东结波,壮族的三月三歌会纪念歌仙刘三姐等等都具有深刻的纪念性质。
  3.参与竞技性民俗风情
  竞技性民俗风情一般以体育为其内涵,竞技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都是非常可观的,也是民俗风情中重要的旅游活动。
  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活动项目赛马、摔跤、射箭,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既体现鲜明的娱乐性也含有很强的竞技性。西北很多少数民族盛行的节日赛马比赛和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盛行的节日划龙舟游艺具有鲜明的竞技性。
  参与型民俗旅游者主体与民俗客体的界限是融合在一起的。旅游者主体对民俗客体的审美基本符合美学理论的移情说。旅游者主体在审美中随意的渗入自己的感情,对民俗客体产生丰富的主观联想,审美相对丰富充实。众多的旅游者主体对民俗客体的审美感受各各不同,旅游者对参与型民俗活动不容易取得一致的审美评价。
  “悦心悦意”是参与型旅游者获得的主要的审美感受。以参与傣族泼水节为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从内容到形式都会给人一种生活是美的深切感受。在节日里,傣家村寨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傣族人身着盛装,无论男女老少,个个喜气洋洋,把傣族人对水的深情倾诉给江河。人们从大清早就互相追逐嬉笑,互相泼水。每个人都愿意多为别人泼水,并且也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泼水祝福。人们不仅用鲜花、树枝洒水祝福,而且用瓢泼,用桶泼,用盆泼。人们不仅用泼水表示祝福,而且用泼水表示友好、爱慕、欢迎等等。这时的傣乡水花飞溅,幻变成一个美丽的水世界。游客到云南参加傣家盛大的节日,领略傣家对水的无限深情,可以获得极大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结语
  
  民俗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的娱乐性、文化性、精神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构成了民俗风情审美的内涵。旅游主要可以分为观光和参与两大类型。而民俗旅游更适合于以参与的方式进行。旅游者在民俗风情旅游中,随着对民俗风情旅游对象了解的加深,可依次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关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992.
  [4]朱希祥.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M]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6]黄艺农,中国民俗风情审美[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其他文献
把有氧健美操作为体育课教学准备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许多闪光点.实践表明:把健美操引入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既能使学生全身得到活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为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科教学.那么,小学体育如何强化素质
重庆市第48中学校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2009年开始在全校师生中普及太极拳运动.提出了“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健康校园”的口号.2010年上半年获得了重庆市教委市级课题《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
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以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讲解法和示范法尤其重要.下
在各种类型的诗歌中,悼亡诗极具特色,而《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可以说是最早的悼亡诗。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研究,赏鉴诗经中悼亡诗的独特风格与艺术内涵,并探讨其对后
文章根据定向越野训练的实际情况,运用调查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阐明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定向越野核心力量训
体育志愿者组织是伴随着我国重大赛事的举办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在指导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和大型体育赛会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综
顶撞蒋介石却全身而退    1928年,刘文典出狱不久,即前往苏州拜访恩师章太炎,后者抱病接见,这是很高的礼遇了。两位以清狂高傲著称的学者要惺惺相惜并不容易。章太炎是海内文章之伯,天下学问之雄,他绝对不会放低身架去敷衍一名庸常弟子。临别前,章太炎欣然命笔,为刘文典题写一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嵇中散是嵇康,三国魏末的诗人和音乐家,曹魏宗室的女婿,对司马氏政治集团抱有恶感,坚持不合作
期刊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当集体受到赞扬、奖励的时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