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切莫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由之名来引导一场集体噤声,甚至是集体不思考、不作为。相比这个噱头十足的行为,我更愿意去看看作为活动后续在东昌的电影院举办的艺术展。
上海双年展开幕第二天,同样在上海,100多位艺术青年在即将被拆除的浦东第一家电影院——东昌电影院门口,发起了一场名为“今天不说话”的行为活动。他们静坐在数千本艺术杂志上,戴着印有“今天不说话”字样的口罩,以沉默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越来越晦涩难懂,不关心社会,成为资本的奴隶。”而活动策划者之一杨烨炘所说的一番话很明确地将矛头直指向上海双年展:“当代艺术,名为社会工厂,实则脱离社会。各种奇怪的命题,玄乎的概念让当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
有网友表示“这个静坐也很难懂”,不过,我倒觉得静坐是一件好玩的事。好玩在它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正”即表达诉求本身,而“反”则是活动策划的手段。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们必须要为这群青年敢于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无知与看不懂的行为点赞——艺术是自由的,对艺术的欣赏更是自由的。所以,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如今已日益商业化、圈子化和娱乐化的当代艺术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品质,当代艺术确实是需要“静一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如果连美院的学生都看不懂当代艺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诚然,看得懂与看不懂并不是决定一件艺术品好坏或者价值高低的标准,而对于艺术欣赏而言,观众自身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活动策划人之一,艺术家苏冰对如何定义“看不懂”这个问题做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怎么看艺术品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当然作品本身也是有好坏之分,观众也是需要更多了解当代艺术的相关知识”。所有对艺术品的观看,归根结底是一种“对知识的观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100多名自发聚集的青年代表了很大一群“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人,而且是年轻人,是美院学生。这就是我们当今美术教育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当今传统学院的教育多注重笼统的美术史梳理与回顾、经典名作欣赏、创作技法的师徒传授等,却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独立审美的培养,以及一个站在新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责任心。在愈来愈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交叉、开放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累加的过程,所以,与时俱进是非常必须的。
从“反”面来看,这场行为活动本身有两个明显的噱头,这也让我认为这场活动的炒作意味浓郁。一是活动形式和灵感抄袭壹基金创作执行社会公共观念行为艺术《今天不说话》;二是在香港“占中”事件很敏感的当下,这种行为也未免容易让人产生猜疑。以致于新华网对该活动的解读为:“呼吁社会支持自闭症群体,唤起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关注和帮助”。另一位活动策划人杨烨炘在其个人官方微博对这两种质疑皆有解释,对前者他引用了前瞻网的一句:“‘今天不说话’,原本是壹基金为了呼吁国民关心、支持自闭症群体而兴的一种行为艺术,如今在杨烨炘的策划下,活动的辐射范围、主题定位上开始走向不断开拓的疆域。如果能够始终坚持民间立场,坚持公益,‘今天不说话’活动或许对我国公众漠视公众文化、艺术等问题的现实有所启发。”对于后者他则坦白:“不敢报道,太像占中,所以新华社在转移主题,抱歉造成误解。”
综上我只能说这是一起策划成功的活动,它所想要表达的艺术观点则仅仅是一层外衣——它甚至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因为外衣之下什么都没有。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没错,但批评也好,抗议也罢,还是要发出声音表达你自己的想法,若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议题来,那无疑是对社会真正有所助益的事情。而且艺术在今天,与资本并不相悖,甚至可以相得益彰,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不少,更不用说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就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力量——艺术赞助了。
表达观点是自由的,但是,沉默也意味着噤声。我们切莫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由之名来引导一场集体噤声,甚至是集体不思考、不作为。相比这个噱头十足的行为,我更愿意去看看作为活动后续在东昌的电影院举办的艺术展——苏冰和杨烨炘还在东昌电影院策划了一场名为“未完待续——东昌电影院艺术计划”的画展,或许比之有炒作嫌疑的静坐行为而言更有趣、更有想法,也提供了一种展览新模式。东昌电影院是一个特殊的展览空间,它是一个拥有60年历史而沉默了10年、即将面临拆迁的电影院,因此,策划团队希望展览更有体验感,能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于是,也就将展览分成了5个部分,就像将展厅分为5个剧场。
在开幕当天首创采用了检票对号入座的方式,“观看”这些作品。现场还定制了1000个馒头送给大家。在一家怀旧的老式电影院内,大家啃着馒头看完了陈航峰的视频《一口气》、朱敬一的装置《未完待续》、申凡的灯光装置《一江春水向西流》、新锐艺术家黄喆的绘画《博物馆系列》、徐杰的观念摄影《面具》、马良的《移动的照相馆》……相较“今天不说话”静坐行为这个开幕式本身才是更好也更实在的观点表达和实验行动。而问起苏冰馒头有何特别的寓意时,他说原本是想在影院外再现当年东昌电影院门口卖包子、馒头、烧烤、小吃的盛景,后来由于种种现实因素没有实现,那么就每人发个馒头吧。
上海双年展开幕第二天,同样在上海,100多位艺术青年在即将被拆除的浦东第一家电影院——东昌电影院门口,发起了一场名为“今天不说话”的行为活动。他们静坐在数千本艺术杂志上,戴着印有“今天不说话”字样的口罩,以沉默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越来越晦涩难懂,不关心社会,成为资本的奴隶。”而活动策划者之一杨烨炘所说的一番话很明确地将矛头直指向上海双年展:“当代艺术,名为社会工厂,实则脱离社会。各种奇怪的命题,玄乎的概念让当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
有网友表示“这个静坐也很难懂”,不过,我倒觉得静坐是一件好玩的事。好玩在它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正”即表达诉求本身,而“反”则是活动策划的手段。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们必须要为这群青年敢于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无知与看不懂的行为点赞——艺术是自由的,对艺术的欣赏更是自由的。所以,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如今已日益商业化、圈子化和娱乐化的当代艺术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品质,当代艺术确实是需要“静一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如果连美院的学生都看不懂当代艺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诚然,看得懂与看不懂并不是决定一件艺术品好坏或者价值高低的标准,而对于艺术欣赏而言,观众自身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活动策划人之一,艺术家苏冰对如何定义“看不懂”这个问题做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怎么看艺术品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当然作品本身也是有好坏之分,观众也是需要更多了解当代艺术的相关知识”。所有对艺术品的观看,归根结底是一种“对知识的观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100多名自发聚集的青年代表了很大一群“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人,而且是年轻人,是美院学生。这就是我们当今美术教育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当今传统学院的教育多注重笼统的美术史梳理与回顾、经典名作欣赏、创作技法的师徒传授等,却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独立审美的培养,以及一个站在新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责任心。在愈来愈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交叉、开放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累加的过程,所以,与时俱进是非常必须的。
从“反”面来看,这场行为活动本身有两个明显的噱头,这也让我认为这场活动的炒作意味浓郁。一是活动形式和灵感抄袭壹基金创作执行社会公共观念行为艺术《今天不说话》;二是在香港“占中”事件很敏感的当下,这种行为也未免容易让人产生猜疑。以致于新华网对该活动的解读为:“呼吁社会支持自闭症群体,唤起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关注和帮助”。另一位活动策划人杨烨炘在其个人官方微博对这两种质疑皆有解释,对前者他引用了前瞻网的一句:“‘今天不说话’,原本是壹基金为了呼吁国民关心、支持自闭症群体而兴的一种行为艺术,如今在杨烨炘的策划下,活动的辐射范围、主题定位上开始走向不断开拓的疆域。如果能够始终坚持民间立场,坚持公益,‘今天不说话’活动或许对我国公众漠视公众文化、艺术等问题的现实有所启发。”对于后者他则坦白:“不敢报道,太像占中,所以新华社在转移主题,抱歉造成误解。”
综上我只能说这是一起策划成功的活动,它所想要表达的艺术观点则仅仅是一层外衣——它甚至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因为外衣之下什么都没有。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没错,但批评也好,抗议也罢,还是要发出声音表达你自己的想法,若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议题来,那无疑是对社会真正有所助益的事情。而且艺术在今天,与资本并不相悖,甚至可以相得益彰,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不少,更不用说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就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力量——艺术赞助了。
表达观点是自由的,但是,沉默也意味着噤声。我们切莫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由之名来引导一场集体噤声,甚至是集体不思考、不作为。相比这个噱头十足的行为,我更愿意去看看作为活动后续在东昌的电影院举办的艺术展——苏冰和杨烨炘还在东昌电影院策划了一场名为“未完待续——东昌电影院艺术计划”的画展,或许比之有炒作嫌疑的静坐行为而言更有趣、更有想法,也提供了一种展览新模式。东昌电影院是一个特殊的展览空间,它是一个拥有60年历史而沉默了10年、即将面临拆迁的电影院,因此,策划团队希望展览更有体验感,能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于是,也就将展览分成了5个部分,就像将展厅分为5个剧场。
在开幕当天首创采用了检票对号入座的方式,“观看”这些作品。现场还定制了1000个馒头送给大家。在一家怀旧的老式电影院内,大家啃着馒头看完了陈航峰的视频《一口气》、朱敬一的装置《未完待续》、申凡的灯光装置《一江春水向西流》、新锐艺术家黄喆的绘画《博物馆系列》、徐杰的观念摄影《面具》、马良的《移动的照相馆》……相较“今天不说话”静坐行为这个开幕式本身才是更好也更实在的观点表达和实验行动。而问起苏冰馒头有何特别的寓意时,他说原本是想在影院外再现当年东昌电影院门口卖包子、馒头、烧烤、小吃的盛景,后来由于种种现实因素没有实现,那么就每人发个馒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