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49-02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有效开发与利用隐性知识的策略:重构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引入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设立知识主管,促进隐形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图书馆;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近几年由于图书情报机构在社会信息知识服务中的特殊地位,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热门课题。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的机构,人们更多的是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往往会忽略对其隐性知识的管理,这样导致了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事实上,隐性知识一直以一种不被人关注或重视的方式存在,它更多的是隐含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本文从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管理问题进行探究。
1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
早在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就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图书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有效获取的知识。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一些技术工作中,如图书分类、编目、典藏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在该过程中,图书馆员掌握的一些分类、编目理论等显性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分类、编目方面经验性知识是馆员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起来的,是在任何书本中学习不到的,它是一种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和图书数据的质量。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很多环节都渗透着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运用。
科学地组织充分利用隐性知识,是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大体可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三种。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最具创造力的资源。其中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搜集、组织、管理和传递主体,是人力资源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隐性资源。读者作为资源消费者,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两类知识构成了图书馆的个人隐性知识。图书馆长期以来积累、摸索出的一些办馆思想、方法、规律等,即为集体隐性知识,图书馆形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品牌,包括公众口碑、馆藏特色、服务特色等,这些属专业隐性知识。图书馆对管理显性知识一般比较熟悉,相对来讲,隐性知识还是个新课程。加强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探寻隐性知识开发共享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重要任务。
2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特点
2.1 默会性,难以用明确的规范的语言予以表达。隐性知识是馆员个体独具的经验、技能、思维,隐含在个体之中,深深地植根于馆员个体的言行及思想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精确表述,难以学习交流,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2 独占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只能靠感悟和领会来获得。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这也为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
2.3 特定的情境性与非理性。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3 有效开发与利用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策略
3.1 重构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
3.1.1 建立知识型图书馆组织结构。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管理刚性较强,等级特点突出,图书馆的决策依等级下达,基层馆员的建议及意见依等级上传。组织结构是按刚性管理要求设计的,缺少变化、沟通,适应能力差。在这种形式下很难形成一种上下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馆员有了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才能反馈给馆长,而且不同部门的馆员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种组织机构的僵硬成为组织内部进行高效知识共享的一大障碍。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充分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新知识不断加入,知识不断创新,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理想模式,需要在隐性资源充分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信息源,并不断创新信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隐性知识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共享、交流和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垂直管理变为扁平管理。
3.1.2 营造学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种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环境,鼓励多元化吸收各方面不同意见,并通过相关人员之间知识能力的互补,创造交叉知识,达到互相学习和共享。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业务管理中,在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地规定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未来创造新知识、新价值的基础。形成分享知识的习惯。由一些“核心知识”的专家先贡献其知识,并存入知识库,其他成员可以随时享用知识,得到享用知识的好处后,组织成员也会比较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建立图书馆知识库,将图书馆的知识集中起来,每个人、每个小组创造的知识都必须存储到图书馆的知识库中,而需要知识的人也能从知识库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库在其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知识库还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由于图书馆的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库的作用就是把每个馆员在图书馆中创造的知识成果记录下来,不致因为人员的变动而削弱了图书馆知识的储量。
3.2 引入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管理需要一套制度去激励专家贡献知识,也要推动馆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员工自愿地将他们的这类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其他员工分享,研究证明,在有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更为有效。员工只有意识到知识共享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时,他们才会乐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实处,要让开发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开发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为图书馆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馆员得到切实的利益。图书馆可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奖励那些善于分享的员工,可以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也可以设立基于知识分享的内部提升制度等。
3.3 设立知识主管,促进隐形知识的开发与利用:知识的转化不是简单地通过一系列程序或制度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专门的知识管理专家进行挖掘和推动。因此,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培养自己的知识主管专家。知识主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与图书馆服务效益息息相关。图书馆知识主管的职责:(1)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规范图书馆的知识集约和创新,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使图书馆内知识有序地流动;(2)建立一个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的环境;(3)监督和保证知识仓库内容的质量、深度和广度,时时捕捉社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需求,为知识库不断注入新思想使之及时更新;(4)加强与外部知识的交流,挖掘馆员内部的隐性知识,形成显形知识,再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全体馆员所共享,提高馆员获取知识的效率,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文化与价值观,提高组织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增加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存量与价值。(5)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学习来考核员工。
参考文献
[1] 邓乙凤.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报,2009(3):147-148
[2] 于海波.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9):142-143
[3] 何晓红.基于心理契约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2007,(2):22-24
[4] 鲁燕.高校图书馆中的隐性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5):35-38
[5] 李东林.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7,(6):57-60
[6] 庞爱国.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2)
[7] 饶蕴.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9)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有效开发与利用隐性知识的策略:重构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引入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设立知识主管,促进隐形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图书馆;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近几年由于图书情报机构在社会信息知识服务中的特殊地位,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热门课题。图书馆作为知识管理的机构,人们更多的是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往往会忽略对其隐性知识的管理,这样导致了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事实上,隐性知识一直以一种不被人关注或重视的方式存在,它更多的是隐含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本文从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管理问题进行探究。
1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
早在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就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图书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有效获取的知识。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一些技术工作中,如图书分类、编目、典藏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在该过程中,图书馆员掌握的一些分类、编目理论等显性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分类、编目方面经验性知识是馆员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起来的,是在任何书本中学习不到的,它是一种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和图书数据的质量。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很多环节都渗透着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运用。
科学地组织充分利用隐性知识,是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大体可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三种。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最具创造力的资源。其中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搜集、组织、管理和传递主体,是人力资源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隐性资源。读者作为资源消费者,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两类知识构成了图书馆的个人隐性知识。图书馆长期以来积累、摸索出的一些办馆思想、方法、规律等,即为集体隐性知识,图书馆形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品牌,包括公众口碑、馆藏特色、服务特色等,这些属专业隐性知识。图书馆对管理显性知识一般比较熟悉,相对来讲,隐性知识还是个新课程。加强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探寻隐性知识开发共享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重要任务。
2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特点
2.1 默会性,难以用明确的规范的语言予以表达。隐性知识是馆员个体独具的经验、技能、思维,隐含在个体之中,深深地植根于馆员个体的言行及思想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精确表述,难以学习交流,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2 独占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只能靠感悟和领会来获得。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这也为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
2.3 特定的情境性与非理性。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3 有效开发与利用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策略
3.1 重构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
3.1.1 建立知识型图书馆组织结构。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管理刚性较强,等级特点突出,图书馆的决策依等级下达,基层馆员的建议及意见依等级上传。组织结构是按刚性管理要求设计的,缺少变化、沟通,适应能力差。在这种形式下很难形成一种上下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馆员有了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才能反馈给馆长,而且不同部门的馆员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种组织机构的僵硬成为组织内部进行高效知识共享的一大障碍。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充分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新知识不断加入,知识不断创新,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理想模式,需要在隐性资源充分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信息源,并不断创新信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隐性知识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共享、交流和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垂直管理变为扁平管理。
3.1.2 营造学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种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环境,鼓励多元化吸收各方面不同意见,并通过相关人员之间知识能力的互补,创造交叉知识,达到互相学习和共享。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业务管理中,在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地规定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未来创造新知识、新价值的基础。形成分享知识的习惯。由一些“核心知识”的专家先贡献其知识,并存入知识库,其他成员可以随时享用知识,得到享用知识的好处后,组织成员也会比较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建立图书馆知识库,将图书馆的知识集中起来,每个人、每个小组创造的知识都必须存储到图书馆的知识库中,而需要知识的人也能从知识库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库在其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知识库还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由于图书馆的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库的作用就是把每个馆员在图书馆中创造的知识成果记录下来,不致因为人员的变动而削弱了图书馆知识的储量。
3.2 引入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管理需要一套制度去激励专家贡献知识,也要推动馆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员工自愿地将他们的这类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其他员工分享,研究证明,在有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更为有效。员工只有意识到知识共享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时,他们才会乐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实处,要让开发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开发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为图书馆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馆员得到切实的利益。图书馆可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奖励那些善于分享的员工,可以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也可以设立基于知识分享的内部提升制度等。
3.3 设立知识主管,促进隐形知识的开发与利用:知识的转化不是简单地通过一系列程序或制度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专门的知识管理专家进行挖掘和推动。因此,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培养自己的知识主管专家。知识主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与图书馆服务效益息息相关。图书馆知识主管的职责:(1)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规范图书馆的知识集约和创新,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使图书馆内知识有序地流动;(2)建立一个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的环境;(3)监督和保证知识仓库内容的质量、深度和广度,时时捕捉社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需求,为知识库不断注入新思想使之及时更新;(4)加强与外部知识的交流,挖掘馆员内部的隐性知识,形成显形知识,再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全体馆员所共享,提高馆员获取知识的效率,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文化与价值观,提高组织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增加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存量与价值。(5)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学习来考核员工。
参考文献
[1] 邓乙凤.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报,2009(3):147-148
[2] 于海波.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9):142-143
[3] 何晓红.基于心理契约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2007,(2):22-24
[4] 鲁燕.高校图书馆中的隐性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5):35-38
[5] 李东林.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7,(6):57-60
[6] 庞爱国.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2)
[7] 饶蕴.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