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域产业协同性将成为影响产业整个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特征,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提出富民县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并且在利益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出战略协同互补模式、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23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Abstract The regional industry coordin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industr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two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in Fumin County with cooperation theory as basis and proposed collaborative sub-systems of strategies,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s in Fumin County. This paper also developed strategic complementation model, knowledge synergy mini cyclic model and coordination large cyclic model based on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stakehold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简介 储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协同发展应是围绕区域同一产业目标,基于国土空间环境容量,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协调两类或两个以上产业分工,形成共同发力的目标导向,使得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产业复合系统。
经合组织(OECD)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1-2]。该研究选取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聚体——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和富民县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果蔬)两个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为两大集群在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富民县农业产业概况
2019年富民县农林牧渔产值21.83亿元,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6.0%。富民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县域盛产大米、樱桃稻谷、茭瓜、杨梅、葡萄、冬桃等粮经作物。另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多个,主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
2 两大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从核心功能看,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以单一的水果作为产业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总部经济、科研双创、大数据为手段,赚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业收入、特许经营等收入;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品结构较为综合,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最终形成联营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电商平台交易的盈利模式,具体特征见表1。
3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两大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富民县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即两大集群通过特定的模式/方式实现集群要素资源共享,从农业产业协同的效应来看,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提升农业创新水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富民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据哈肯协同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3],并结合富民县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而且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4],在研究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子系统的协同模式,再总结出协同后的产业协同平衡状态各类子系统对外表现状态,具体见图1。
3.2 构建模式的原则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两大产业集群将大量联系密切的总部经济企业、创业团体/个人、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同时参与机构之间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互式流动,使得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两大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3.2.2 高质量发展原则。
以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为手段,优化集群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实现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3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依托富民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经济圈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流通集群、平台交易集群龙头企业。
3.3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子系统模式
3.3.1 利益相关分析。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向[4]。富民县政府、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全部(表2)。
3.3.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构建两个集群战略优势互补协同模式[7],首先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更加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进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营,强调聚焦专一性,实施“4+1”战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总部经济集群体、大数据中心、云果科研双创中心云果4个功能模块”+“云果B2B线上交易平台1个门户窗口”,即通过“云果”大宗交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云果”全产业大数据汇聚信息,聚焦“云果”全产业研发产业前沿;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交易为核心,打造批发交易、冷链物流、检验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产业综合性较强,差异化战略特征明显。经以上分析发现,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相对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存在着显著的高端产业资源聚集优势,可向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国际化营销渠道、高端优质企业助力,可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运营质量;而从战略功能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进行物流链条上的信息流联合互动,具体战略层面互补模式见图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效益如下:
(1)以产业战略共享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双方各自利用资本、渠道、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赋能一个战略优势互补的利益体,推进协同创新一个良好发展的利益共享体,让两大集群主体优势要素互补、分工明确功能协同。
(2)在渠道和互补物流服务的催化下,形成互补型创新性竞争体,使得被协同的整个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升级进化,让两大集群产业内达到相对竞争平衡,最终使得县域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3.3.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
由于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辅助支持,因此物流技术的开发为两者共性技术开发方向,可进行知识技术要素协同共享,由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主导产业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与竞争者建立共性技术决策机制对于辐射和带动集群网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内企业间在地理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资金和技术吸纳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8]。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见图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购买第三方知识服务的议价联合体,能增强对第三方知识服务商的择优录取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2)利用技术要素赋能于两大产业集群,帮助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知识技术循环发展新格局。
(3)知识需求端强烈的拉动作用,将使得知识服务供给端在县域范围发生一定的聚集,随着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加深,将形成产业+知识技术的新高地,让协同发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3.3.4 基于需求和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水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水果供给端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无差别化的组织协同平台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产业集群将建设一个以“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果产业组织互联网协同数字经济平台,知识协同将以互联网技术协同的形态出现,即免费向新型经营主体端提供水果展示区、微信小程序,经营主体可获得水果实时价格、客户需求、物流等信息,可获得融资、检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等各类综合服务,云果信息化平台与其他使用产业组织之间实现良好的双循环,具体见图4。
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以从业组织主体为载体的循环类协同型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类生产要素在循
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稳定的经济输出。
(2)在国内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无形中也将提升云南整个水果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3)将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目标,拥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竞争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4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1 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县域集群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上,求同存异;并且鼓励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沟通机制,如举办员工联谊会、定期广泛信息沟通等,而且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成为促进集群组织运营主体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转变。
4.2 加强人才有效供给
瞄准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短板,创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机制,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多层次人才[10],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增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动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以人才作为增强集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因素。
4.3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型协同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1-12],鼓励各类科技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县域产业集群,建并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联盟[13],以赋能整个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6):5-8.
[2] 周珊.万州区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0.
[3] 顾祎晛.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理论探讨,2013(5):95-98.
[4] 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78-87.
[5] 黄清乐.闽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9-20.
[6] 赖作莲.奶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1):155-159,166.
[9] 张敬文,吴丽金,喻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及促进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艳玲.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學院学报,2017,30(4):72-77.
[11]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20(1):62-69.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23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Taking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U Bo-cheng1, YI Fei1, ZHUANG Fei2
(1.Yunnan Vision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000;2.Yunnan Tongyuan Land Affairs (Group) Co., Ltd.,Dali,Yunnan 671000)
Abstract The regional industry coordin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industr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two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in Fumin County with cooperation theory as basis and proposed collaborative sub-systems of strategies,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s in Fumin County. This paper also developed strategic complementation model, knowledge synergy mini cyclic model and coordination large cyclic model based on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stakehold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Model
作者简介 储博程(198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4;修回日期 2021-02-20
“十四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协同发展应是围绕区域同一产业目标,基于国土空间环境容量,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的理念,协调两类或两个以上产业分工,形成共同发力的目标导向,使得相关产业资源要素处于一个良性竞争的产业复合系统。
经合组织(OECD)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1-2]。该研究选取富民县两大农业产业集聚体——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和富民县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果蔬)两个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为两大集群在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富民县农业产业概况
2019年富民县农林牧渔产值21.83亿元,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6.0%。富民县境内海拔高差大,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县域盛产大米、樱桃稻谷、茭瓜、杨梅、葡萄、冬桃等粮经作物。另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19年富民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多个,主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
2 两大产业集群基本特征
从核心功能看,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以单一的水果作为产业集聚核心,以水果交易、总部经济、科研双创、大数据为手段,赚取旅游收入、土地收益、商业收入、特许经营等收入;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产品结构较为综合,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打造的是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最终形成联营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电商平台交易的盈利模式,具体特征见表1。
3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模式研究
在分析两大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富民县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即两大集群通过特定的模式/方式实现集群要素资源共享,从农业产业协同的效应来看,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费用,提升农业创新水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富民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3.1 基本原理
根据哈肯协同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3],并结合富民县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知识、组织作为协同子系统;而且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4],在研究寻找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子系统的协同模式,再总结出协同后的产业协同平衡状态各类子系统对外表现状态,具体见图1。
3.2 构建模式的原则
3.2.1 利益最大化原則[5-6]。
两大产业集群将大量联系密切的总部经济企业、创业团体/个人、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同时参与机构之间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互式流动,使得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两大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3.2.2 高质量发展原则。
以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为手段,优化集群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实现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3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依托富民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富民特色和都市经济圈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流通集群、平台交易集群龙头企业。
3.3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子系统模式
3.3.1 利益相关分析。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向[4]。富民县政府、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全部(表2)。
3.3.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
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上,构建两个集群战略优势互补协同模式[7],首先从战略的高度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更加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进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营,强调聚焦专一性,实施“4+1”战略——“云果大宗交易中心、云果总部经济集群体、大数据中心、云果科研双创中心云果4个功能模块”+“云果B2B线上交易平台1个门户窗口”,即通过“云果”大宗交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云果”全产业大数据汇聚信息,聚焦“云果”全产业研发产业前沿;而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交易为核心,打造批发交易、冷链物流、检验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产业综合性较强,差异化战略特征明显。经以上分析发现,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相对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存在着显著的高端产业资源聚集优势,可向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国际化营销渠道、高端优质企业助力,可进一步提升交易中心的运营质量;而从战略功能上讲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缺少物流配套,可利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进行物流链条上的信息流联合互动,具体战略层面互补模式见图2。
战略协同互补模式效益如下:
(1)以产业战略共享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双方各自利用资本、渠道、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赋能一个战略优势互补的利益体,推进协同创新一个良好发展的利益共享体,让两大集群主体优势要素互补、分工明确功能协同。
(2)在渠道和互补物流服务的催化下,形成互补型创新性竞争体,使得被协同的整个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协同升级进化,让两大集群产业内达到相对竞争平衡,最终使得县域两大农业产业集群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3.3.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
由于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辅助支持,因此物流技术的开发为两者共性技术开发方向,可进行知识技术要素协同共享,由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主导产业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与竞争者建立共性技术决策机制对于辐射和带动集群网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内企业间在地理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资金和技术吸纳效应和科技创新能力[8]。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见图3。
知识协同小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形成购买第三方知识服务的议价联合体,能增强对第三方知识服务商的择优录取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2)利用技术要素赋能于两大产业集群,帮助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知识技术循环发展新格局。
(3)知识需求端强烈的拉动作用,将使得知识服务供给端在县域范围发生一定的聚集,随着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加深,将形成产业+知识技术的新高地,让协同发展溢出效益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
3.3.4 基于需求和数据驱动下的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水果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水果供给端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无差别化的组织协同平台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高原云果示范区产业集群将建设一个以“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果产业组织互联网协同数字经济平台,知识协同将以互联网技术协同的形态出现,即免费向新型经营主体端提供水果展示区、微信小程序,经营主体可获得水果实时价格、客户需求、物流等信息,可获得融资、检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等各类综合服务,云果信息化平台与其他使用产业组织之间实现良好的双循环,具体见图4。
组织协同大循环模式效益如下:
(1)以从业组织主体为载体的循环类协同型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类生产要素在循
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稳定的经济输出。
(2)在国内外大量水果需求的刺激下无形中也将提升云南整个水果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3)将形成一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目标,拥有强大盈利能力的竞争型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4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1 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型文化[9],是县域集群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前提,即全部的合作是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上,求同存异;并且鼓励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企业之间文化价值观交流沟通机制,如举办员工联谊会、定期广泛信息沟通等,而且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成为促进集群组织运营主体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使得由利益矛盾向利益共建、共享转变。
4.2 加强人才有效供给
瞄准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短板,创新人才培養和用人机制,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多层次人才[10],优化人才结构,有效增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动能。完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配套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以人才作为增强集群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因素。
4.3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型协同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1-12],鼓励各类科技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县域产业集群,建并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联盟[13],以赋能整个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从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6):5-8.
[2] 周珊.万州区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0.
[3] 顾祎晛.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理论探讨,2013(5):95-98.
[4] 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78-87.
[5] 黄清乐.闽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9-20.
[6] 赖作莲.奶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新西部,2020(Z7):8-9.
[7]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8]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1):155-159,166.
[9] 张敬文,吴丽金,喻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行为及促进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74-82,168.
[10] 李艳玲.河南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學院学报,2017,30(4):72-77.
[11]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5-28,31.
[12] 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95-1097.
[13] 李春成.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J].创新科技,2020,20(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