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写作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甚至创造能力,在行文中还可以看到学生对某些现象的理解,达到或创造、或理解或传承的目的。
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的作文课堂仅限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会写应试作文的人。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教材和写作目标,教学随意性突出,几乎都在高考作文的指挥棒下组织写作教学。因此,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又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写作教学目标,构建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要求的作文教学体系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项的课题研究,并从参与课题的学校进行调查,逐步开展课题实验,希望能找到作文教学瓶颈的突破口。
一、新课标大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任务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面对新课标与新高考突如其来的变化,一线语文老师深感茫然,非常不适应。我们尝试从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学理念、还有在整个教学规划上找到当今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1.各实验学校均遵循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从作文课堂教学的层面而言:遵循“审题——材料——结构——篇章”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把学生的作文基础牢牢夯实。
从年级作文教学的层面而言:高一侧重撰写以记叙文为主的散文随笔等记叙文体。高二进行正规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开始在题目的设计上设置思维阶梯。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等,成为了历练不衰的经典题目。同时,对作文的题目设计还有相应的要求,一般会选择材料 题目的写作题目,选择或者创作具有启发性的材料。写作上也开始对议论文有所侧重,引导学生完成夹叙夹议的文章。高三则要求时评写作,筛选历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训练,运用“引、点、议、联、结”的写作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就事论事,同类拓展”。
2.强调思维训练是实验学校的作文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意识地使用有启发性的训练材料,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即使有了思维的路径,还是言之无物,写不出好文章。
如作文课堂训练的经典题目,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心灵的选择》: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之所以历练不衰,成为各校作文训练的经典题,是因为在材料里已经可以读到“心灵的选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矛盾、人性的纠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结局都有其恰当的理由,非常符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驱动”的思维导向。然而,能写出好文章的学生却不多,大部分学生所谓的纠葛还只是停留在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最终选择原谅的浅层次,而且还缺乏了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纠葛对于人生、对于未来、命运的把握有什么样的意义的思考无从入手。
3.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必然有其优点及也必然会呈现出背后的隐忧。
循序渐进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夯实学生写作的基础,并从写作的规律上引导学生学会写考场作文,因此,中规中矩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四大优点:
自高一始,为高三备考铺路,引导学生熟知任务驱动作文的任务指令;抓紧落实,尤其对材料或文本理解的理由及选题部分,指导到位;通过高一到高三的不同类型的训练,夯实基础,同时重视变式,以不变应万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并以“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等为训练的根本目的。
然而,夯实学生基础与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规律,都是从考场作文本身的要求和评卷方式为课堂教学切入口的,这样的模式过于功利,恰恰忽略了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在这样的引导下写出来的文章未必是学生自己想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字,而且往往受到了写作要求的制约,考场八股文、保险文屡见不鲜。
每次课堂都指向高考,做法过于功利,导致学生缺乏动笔的欲望;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内容受到限制,创新思维过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与认识,即使有作文课堂的补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文时无话可说、缺乏思辨和理性判断的硬伤;素材积累流于形式,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更难以引起学生思考;关注课堂的有效性,但缺乏对课堂外延的引导;作文教学缺乏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没有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因此,无法完成写作过程的“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
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语言文字,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的作文教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所在。
二、通过“知——情——意——文”的多重转化,才是作文教学的有效之道——高中“三环同步导写”作文教学策略。
这里的“三环”就是指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情感认知、写作知识技能三要素。“同步”就是指结合教材的思想情感特点与教学进度,同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辅以写作技能指导。
高中“三环”同步作文导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以学生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为基础,利用教材的思想情感引导,把课堂所得与学生生活实践探究所得相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构成学生写作表达的主题。再通过作文的范例(课文、阅读精选等)、写作知识辅导,获得写作知识,又通过实践考察、训练等手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阅读与写作结合,活动与表达融合的一种新型高中作文导写模式。
同时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写作——阅读互动,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三环”同步作文导写总的特点是“实践(主题)——阅读(学习)——写作(运用)”同步。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设计开展相应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如社会问题调查,人物采访,专题沙龙活动等等;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加上教师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思想认识、写作技巧、语言积累等方面的收获;学生在開展实践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形成文字报告。
廖志文,广东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高中部部长;蔡绮虹,广东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教师。
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的作文课堂仅限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会写应试作文的人。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教材和写作目标,教学随意性突出,几乎都在高考作文的指挥棒下组织写作教学。因此,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又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写作教学目标,构建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要求的作文教学体系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项的课题研究,并从参与课题的学校进行调查,逐步开展课题实验,希望能找到作文教学瓶颈的突破口。
一、新课标大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任务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面对新课标与新高考突如其来的变化,一线语文老师深感茫然,非常不适应。我们尝试从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学理念、还有在整个教学规划上找到当今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
1.各实验学校均遵循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从作文课堂教学的层面而言:遵循“审题——材料——结构——篇章”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把学生的作文基础牢牢夯实。
从年级作文教学的层面而言:高一侧重撰写以记叙文为主的散文随笔等记叙文体。高二进行正规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开始在题目的设计上设置思维阶梯。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等,成为了历练不衰的经典题目。同时,对作文的题目设计还有相应的要求,一般会选择材料 题目的写作题目,选择或者创作具有启发性的材料。写作上也开始对议论文有所侧重,引导学生完成夹叙夹议的文章。高三则要求时评写作,筛选历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训练,运用“引、点、议、联、结”的写作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就事论事,同类拓展”。
2.强调思维训练是实验学校的作文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意识地使用有启发性的训练材料,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即使有了思维的路径,还是言之无物,写不出好文章。
如作文课堂训练的经典题目,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心灵的选择》: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之所以历练不衰,成为各校作文训练的经典题,是因为在材料里已经可以读到“心灵的选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矛盾、人性的纠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结局都有其恰当的理由,非常符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驱动”的思维导向。然而,能写出好文章的学生却不多,大部分学生所谓的纠葛还只是停留在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最终选择原谅的浅层次,而且还缺乏了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纠葛对于人生、对于未来、命运的把握有什么样的意义的思考无从入手。
3.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必然有其优点及也必然会呈现出背后的隐忧。
循序渐进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夯实学生写作的基础,并从写作的规律上引导学生学会写考场作文,因此,中规中矩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四大优点:
自高一始,为高三备考铺路,引导学生熟知任务驱动作文的任务指令;抓紧落实,尤其对材料或文本理解的理由及选题部分,指导到位;通过高一到高三的不同类型的训练,夯实基础,同时重视变式,以不变应万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并以“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等为训练的根本目的。
然而,夯实学生基础与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规律,都是从考场作文本身的要求和评卷方式为课堂教学切入口的,这样的模式过于功利,恰恰忽略了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在这样的引导下写出来的文章未必是学生自己想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字,而且往往受到了写作要求的制约,考场八股文、保险文屡见不鲜。
每次课堂都指向高考,做法过于功利,导致学生缺乏动笔的欲望;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内容受到限制,创新思维过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与认识,即使有作文课堂的补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文时无话可说、缺乏思辨和理性判断的硬伤;素材积累流于形式,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更难以引起学生思考;关注课堂的有效性,但缺乏对课堂外延的引导;作文教学缺乏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没有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因此,无法完成写作过程的“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
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语言文字,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的作文教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所在。
二、通过“知——情——意——文”的多重转化,才是作文教学的有效之道——高中“三环同步导写”作文教学策略。
这里的“三环”就是指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情感认知、写作知识技能三要素。“同步”就是指结合教材的思想情感特点与教学进度,同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辅以写作技能指导。
高中“三环”同步作文导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以学生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为基础,利用教材的思想情感引导,把课堂所得与学生生活实践探究所得相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构成学生写作表达的主题。再通过作文的范例(课文、阅读精选等)、写作知识辅导,获得写作知识,又通过实践考察、训练等手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阅读与写作结合,活动与表达融合的一种新型高中作文导写模式。
同时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写作——阅读互动,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三环”同步作文导写总的特点是“实践(主题)——阅读(学习)——写作(运用)”同步。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设计开展相应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如社会问题调查,人物采访,专题沙龙活动等等;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加上教师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思想认识、写作技巧、语言积累等方面的收获;学生在開展实践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形成文字报告。
廖志文,广东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高中部部长;蔡绮虹,广东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