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观赏性?有。语文课堂教学要不要观赏性?要。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片面追求观赏性?不能。当不少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作秀”,不少讲台变成“舞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如何看待语文课堂教学的观赏性。
追求观赏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观赏性相比,实用性更能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观赏性问题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片面追求观赏性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妨从教师角色、学生作用、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异化谈起。
1、教师的角色被异化。
这里讲的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的角色被极端强化,二是教师的角色被严重弱化。前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成为“配角”式的“群众演员”,整堂课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梦想剧场”、“星光大道”;后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傀儡与摆设,让学生牵着鼻子。
2、学生的角色被异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异化”是相对的。教师被弱化的课堂,学生必然被强化;反之亦然。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学的环节被异化。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文是以字词句篇为主。文是材料是基础,语是方法是关键。无语难成文,无文难成语,语文教学的环节一旦被异化,它就不再是纯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它在导入、过渡、拓展、总结等环节就被异化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物理课、化学课……学科渗透的泛用和电化手段的滥用是语文课堂教学被异化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确实是包罗万象,语文也应该呈现丰富,但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本质,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学术课、杂谈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范进中举》时直接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观众。另一位在执教此课时则安排学生演课本剧,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成为观众。这样的课堂偶尔为之,以达激发兴趣、调节气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二、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根源
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先找客观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众媒介强势影响。时代飞速发展,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它的强势影响使得不少执教者和评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种“越娱乐越好”的错误评价观。
二是专家引领推波助澜。一部分专家、学者、名师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观赏性,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观赏性原则组织教学,导致一线教学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以观赏性为主导的评价潮流使得语文教育重蹈形式主义的覆辙,而且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学生好恶雪上加霜。不少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浮躁有余,沉静不足,偏爱形式花哨的课堂,一些教师无奈之下投其所好,改头换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奴隶”。
“观念决定方法,思想指导行动。”不管怎么说,客观原因毕竟是外因,不通过内因的作用,外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观赏性大量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甚至是教师观的转变方面,还赶不上课改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观念的偏差只是外壳,境界的缺失才是内核。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把生命当成使命,把学生当成儿女的时候,他一定会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实、多些踏实、多些诚实。在这一点上,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倡导得最好,实践得最好,坚持得最好。魏书生老师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要论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最关键的一条,恐怕应该说是他当初就根本没有冲着成功成名去教书。可见,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养不高,外强中干是一些教师热捧观赏性课堂的又一诱因。这好比初练武术的人,经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验,只好用一些花拳、绣腿、怪样装点门面。这种情况下,敢不敢讲,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出个性,一系列问题考验着不少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左右着语文教师的抉择。讲得太“实用”了,学生不欢迎;讲得太“观赏”了,效果没保证。游移在两者之间,弄不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对策
实践出问题,归根结蒂是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为片面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观赏性把脉,则其病因明显,对策可出。我认为,克服片面追求观赏性,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紧语文的根。要立足高层次解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灵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观照,而不是对文字、文章的分解与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对语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书,做人重于求知。语文课如果把“考”当作老师的法宝,把“分”当作学生的命根,那将是整个教育的不幸与悲哀。教语文,只有站在“着眼终身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立稳教师的身。育人须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可能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才无止境,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学养、才能不设上限,也没有上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生动阐释。
最后,要抓牢学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诚的慈爱心、淡泊的平常心、强烈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孩子看,当儿女看。如果师生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爱你没商量”,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走上民主、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种教学行为不可忽视,这就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的教学实践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语文学科而言,反思应主要针对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组织环节、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同时,其在记录教育历程、留存教学细节、催生教研成果、探索教改路径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成功也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理解紧密碰撞,在学生的心中弹奏的时候,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让我们用于漪老师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送给广大满怀着仁爱心、责任心、平常心与上进心的老师朋友。
追求观赏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观赏性相比,实用性更能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观赏性问题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片面追求观赏性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妨从教师角色、学生作用、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异化谈起。
1、教师的角色被异化。
这里讲的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的角色被极端强化,二是教师的角色被严重弱化。前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成为“配角”式的“群众演员”,整堂课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梦想剧场”、“星光大道”;后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傀儡与摆设,让学生牵着鼻子。
2、学生的角色被异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异化”是相对的。教师被弱化的课堂,学生必然被强化;反之亦然。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学的环节被异化。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文是以字词句篇为主。文是材料是基础,语是方法是关键。无语难成文,无文难成语,语文教学的环节一旦被异化,它就不再是纯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它在导入、过渡、拓展、总结等环节就被异化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物理课、化学课……学科渗透的泛用和电化手段的滥用是语文课堂教学被异化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确实是包罗万象,语文也应该呈现丰富,但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本质,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学术课、杂谈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范进中举》时直接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观众。另一位在执教此课时则安排学生演课本剧,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成为观众。这样的课堂偶尔为之,以达激发兴趣、调节气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二、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根源
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先找客观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众媒介强势影响。时代飞速发展,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它的强势影响使得不少执教者和评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种“越娱乐越好”的错误评价观。
二是专家引领推波助澜。一部分专家、学者、名师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观赏性,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观赏性原则组织教学,导致一线教学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以观赏性为主导的评价潮流使得语文教育重蹈形式主义的覆辙,而且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学生好恶雪上加霜。不少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浮躁有余,沉静不足,偏爱形式花哨的课堂,一些教师无奈之下投其所好,改头换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奴隶”。
“观念决定方法,思想指导行动。”不管怎么说,客观原因毕竟是外因,不通过内因的作用,外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观赏性大量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甚至是教师观的转变方面,还赶不上课改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观念的偏差只是外壳,境界的缺失才是内核。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把生命当成使命,把学生当成儿女的时候,他一定会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实、多些踏实、多些诚实。在这一点上,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倡导得最好,实践得最好,坚持得最好。魏书生老师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要论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最关键的一条,恐怕应该说是他当初就根本没有冲着成功成名去教书。可见,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养不高,外强中干是一些教师热捧观赏性课堂的又一诱因。这好比初练武术的人,经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验,只好用一些花拳、绣腿、怪样装点门面。这种情况下,敢不敢讲,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出个性,一系列问题考验着不少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左右着语文教师的抉择。讲得太“实用”了,学生不欢迎;讲得太“观赏”了,效果没保证。游移在两者之间,弄不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对策
实践出问题,归根结蒂是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为片面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观赏性把脉,则其病因明显,对策可出。我认为,克服片面追求观赏性,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紧语文的根。要立足高层次解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灵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观照,而不是对文字、文章的分解与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对语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书,做人重于求知。语文课如果把“考”当作老师的法宝,把“分”当作学生的命根,那将是整个教育的不幸与悲哀。教语文,只有站在“着眼终身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立稳教师的身。育人须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可能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才无止境,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学养、才能不设上限,也没有上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生动阐释。
最后,要抓牢学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诚的慈爱心、淡泊的平常心、强烈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孩子看,当儿女看。如果师生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爱你没商量”,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走上民主、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种教学行为不可忽视,这就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的教学实践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语文学科而言,反思应主要针对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组织环节、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同时,其在记录教育历程、留存教学细节、催生教研成果、探索教改路径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成功也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理解紧密碰撞,在学生的心中弹奏的时候,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让我们用于漪老师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送给广大满怀着仁爱心、责任心、平常心与上进心的老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