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私人军事公司的刑事管辖权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美伊战争爆发到奥巴马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结束,在整个武装冲突期间,私人军事公司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了美英联军的各种军事行动,既承担了核心的作战行动,也负担了保卫、后勤等任务。但是,由于对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刑事管辖权存在问题,而导致其在伊拉克制造了许多灾难。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 私人军事公司 雇员 刑事管辖权
  
  自伊拉克战争爆发至2003年7月,属于武装冲突进行阶段。美英联军雇佣的私人军事公司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还有属于其他国家公司,例如南非,公司高管与雇员也主要由英美籍人员组成。根据现代刑法理论,对在伊拉克行动的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刑事管辖权存在三个层次:其一,公司及其雇员国籍国管辖。根据刑法管辖权的属人原则,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受到其国籍国刑法的管辖。其二,伊拉克管辖。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是否受到伊拉克刑法的管辖。这主要取决于公司及其雇员在国际人道法上的身份。其三,国际刑事法院管辖。对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国际刑事管辖权实质上是指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自伊拉克被占领到17号命令发布之前
  
  占领伊拉克后,联军随即成立了伊拉克联盟临时管理当局(CPA),由美国外交官保尔·布雷默领导。联军伊拉克联合临时当局行政官于2004年6月27日发布第17号命令。该命令第2节第3条规定,国际顾问(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置于其派遣国排他性的管辖权之下,除非其派遣国派员执行,否则该人不受逮捕与拘禁。该命令规定第4节第2条、第3条和第4条规定,承包商(Contractors)就与合同条款与条件相关的事项上不受伊拉克法律或规则的管辖。承包商在根据合同的条款与条件履行义务时享有对伊拉克法律的豁免权,分包商亦是如此。除本命令规定以外,所有承包商和顾问都应尊重伊拉克的相关法律。该命令实际上赋予了私人军事公司雇员在伊拉克的刑事豁免权。
  在联军对伊拉克占领伊始至联合临时当局发布第17号命令之间,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并不是处于法律真空状态。私人军事公司的国籍国若制定有关于规制公司法人的国内刑法,那么该国就按照属人的原则对该公司具有司法管辖权。另外,私人军事公司雇员的国籍国按照刑法上的属人原则也对其具有管辖权。但是,处于被占领状态下的伊拉克对其领土上的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是否具有管辖权呢?
  战争占领中主权不转让成为占领法的核心原则之一。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占领只是事实上临时掌握了伊拉克政府的权力。根据占领法规定,联合临时当局以维护公共秩序和保证占领军安全为目的有权制定各种规章。①但是,伊拉克的禁止性法律和刑法在不与联合临时当局制定的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继续适用于伊拉克领土。由于伊拉克的主权并未发生转移,其法律和司法机构继续运行,那么从理论上说,在伊拉克领土上的人,除去按照法律规定享受司法豁免的人以外,均应受到伊拉克的司法管辖。而继续存续的伊拉克司法机构是否有能力追诉发生在伊拉克的刑事犯罪人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由此,私人军事公司雇员在此期间应受到伊拉克的司法管辖。若伊拉克刑法有关于法人犯罪的相关规定,那么私人军事公司有可能受到伊拉克的刑事管辖。
  
  17号命令颁布之日至占领结束期间
  
  第17号命令是否符合占领法规定的维护公共秩序和保证占领军安全的目的呢?第一,第17号命令排除了伊拉克对私人军事公司的刑事管辖权,这意味着他们主要受其国籍国刑法体制进行追诉,但是,由于私人军事公司与本国政府的密切关系,本国政府对其私人军事公司在海外的罪行很少追究。艾森伯格认为,“由于在伊拉克缺乏适当的法律构架,使得私人军事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有权以其认为合适的方式来执行任务。”②这使得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在伊拉克战争中为所欲为,而第17号命令的发布无疑更加助涨了他们的这种气焰。2007年10月,美国国会的监管小组发布了相关报告,认为黑水公司雇员自2005年以来,至少涉及196起动用武力事件,平均每周1.4起,其中84%的事件中,是黑水公司雇员首先开火。③自从联军于2003年占领伊拉克以来,这种事件呈蔓延态势。第二,私人军事公司的行动在伊拉克占领期间对联军的安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私人军事公司在伊拉克的恶劣行径使联军形象受损。正如汉姆斯上校所看到的,像黑水公司这样的保安公司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其客户,这使得其雇员在依合同完成美军交给其的任务时,极其具有进攻性。“他们每出去一次就制造一批敌人。”在当地人眼里,他们就是美军雇佣的枪手。④这种做法阻碍了美国政治、军事目标的实现。从占领法对占领国权力的限制出发,第17号命令合法性就存在问题,应视为效力存在瑕疵的法律。
  
  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占领结束后
  
  2004年6月28日,临时联合当局正式将权力移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联合国安理会认为此项权力移交标志着美国领导的联军对伊拉克的正式占领的结束。⑤伊拉克恢复主权后,作为占领机构的联盟临时当局随之解散。伊拉克临时政府行使伊拉克最高主权,包括对外与对内的主权。2004年3月8日颁布的伊拉克临时宪法(即伊拉克过渡期间行政法)对联盟临时当局在对伊拉克的占领期间颁布的法令做出了安排。该法第26条第3款规定,联合临时当局根据其在国际法上的权力颁布的法律、规则、命令和指令仍然有效,直到其被适当颁布并有法律效力的立法所废止或者修改为止。该条维持了美英两国在伊拉克的特权与既得利益,而该第17号命令因此在占领结束后仍然有效。这使得这些具有平民身份的私人军事公司雇员继续享有刑事豁免权,形成在伊拉克的治外法权。
  尽管第17号命令的效力存在问题,但实际上,在伊拉克的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仍然享有刑事豁免权。在这种刑事豁免权条件下,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刑事管辖权表现为:其一,仍然留置于伊拉克的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对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享有有限管辖权。第17号命令第2节第3条规定,多国部队有权阻止国际顾问严重不当行为的发生,并在该人构成严重威胁时,予以拘禁,并迅即将其转交至其派遣国的有权机构。该命令第4节第3条规定对承包商(Contractors)也作了类似规定。其二,对于私人军事公司雇佣的伊拉克籍雇员,伊拉克政府对其拥有完全的管辖权;对于外国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非伊拉克籍雇员,不关乎合同履行的不法行为,伊拉克政府在理论上对其拥有管辖权。其三,外国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受其国籍国的刑事管辖,而国际顾问则排他性地受其派遣国的刑事管辖。其四,国际刑事法院的刑事管辖权。其对公司雇员行使管辖权的条件须是:该雇员的国籍国是《罗马规约》的缔约国,该国家缺乏对该人执行刑事起诉的职能,该人犯有国际刑事法院拥有管辖权的犯罪,例如,战争罪等。
  2008年10月28日,伊拉克政府通过了《驻伊美军地位协定》的修改方案,⑥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在伊拉克的刑事豁免权到此宣告终止。关于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管辖权,该协定做出了如下规定:协定第5条规定,美国承包商和美国承包商雇员是指非伊拉克籍的法人实体和人员,法人实体(公司)的雇员是美国公民或者第三国公民,他们通过合同或者分包合同为美军提供货物、服务和安全,或者代表美军进行这些工作。但是,该条不包括通常驻在伊拉克领土上的个人或法人实体。
  根据《驻伊美军地位协定》规定,代表美军或者为美军服务的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不再在伊拉克享受刑事豁免权,相反,他们被置于伊拉克司法管辖权之内,只是在个案中有可能享受豁免权。该第17号命令实际上到了2009年1月才终止。这说明在伊拉克的私人军事承包商在2009年1月之前实际上一直受到第17号命令的保护。而此后,似乎还有私人军事公司享受刑事豁免,这表明美国的霸权主义在伊拉克继续存在,伊拉克政府和人民主权并未完全行使国家主权。(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注释
  ①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的《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第43条;1949年《平民保护公约》第64条与第65条。美英两国都是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与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的缔约国,而且占领规则的许多内容也具有了习惯国际法的效力,因而美英两国在对伊拉克的占领期间应受到占领规则的约束。
  ②David Isenberg, A Fistful of Contractors: The Case for a Pragmatic Assessment of Private Military Companies in Iraq, British-American Security Information Council Sept, 2004.
  ③http://www.internationalpeaceandconflict.org/forum/
  topics/780588:Topic:79392
  ④Mark Calaguas, Military Privatization: Efficiency or Anarchy? Chicago-K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pring, 2006.
  ⑤Shawn McCormack, Private Security Contractors in Iraq Violate Laws of War, Suffolk Transnational Law Review, Winter 2007.
  ⑥李慎明,王逸舟:《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29页。
  ⑦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449312
其他文献
摘要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论。今天需要重新回顾这场辩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即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在近代历史中展开的。其中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在阶级、国家、执政党、人民与人心问题上的看法与转变,折射出中国之路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今天的中国需要呼唤新的政治觉醒、文化觉醒以及新的理论创造,并以之为中国未来的道路开辟
摘要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研究18~35岁群体对老年生活的预期、影响老年预期的因素,以及当前行为选择中考虑养老因素的程度。调查发现,对经济、社会发展越有信心的受访者,对自己老年生活幸福程度的预期越高;养老制度和老年产业发展也对老年生活预期有正向影响;人们在就业、移民等方面考虑养老因素的程度显著地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应着力解决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缓解公众的养老焦虑,提升长线信心。  关
【摘要】高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找出高校学风的影响因素势在必行。学生、教师、学校是与学风相关的三个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在服务接触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三元博弈的分析,寻找出影响学风的因素,端正高校学风。    【关键词】高校学风 服务接触理论 学风影响因素 三元博弈    理论回顾  服务接触的概念界定。1981年,R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是资金来源充足,筹资风险可控。三种筹资渠道中,中央财政补贴保障程度毋庸置疑;地方财政资助是决定筹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农民稳定增收确保农民个人缴费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资金筹集 风险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老农保的创新和改革,涉及人数众多,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只有合理确定地方财政
位于吐鲁番境内的火焰山,是人所皆知的名字。这也缘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其中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
【摘要】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实践范例,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泉州领风气之先,积极先行先试,正在演绎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传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泉州 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崛起之路。泉州不仅是全国著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这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本身的定位,还取决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性。政府与市场是一对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对它们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反复试错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我们应当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要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两只手都
摘要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敲响了生态安全警钟。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五位一体”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支撑系统,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法规,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 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加强行政决策责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行政责任主体范围模糊、责任内容亟待明晰、评估体系配套性弱,以及实际追责缺乏刚性等缺陷。因此,行政决策责任终身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完善责任制度的必然方向,是向责任制政府转型的必然路径,是倡导廉政勤政文化的本质体现,是提升行政决策效率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公务人员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实施行政决策责任终身制应
“我从戏剧中学到,在生活中当作偶然所忽略的东西其实都有某种意义。我的儿子和他父亲都想成为作家并非简单的偶然。三十年后,在这里,在恩格然,和我儿子的父亲相遇并非偶然。我的儿子也跟他父亲一样饱受没有父亲的痛苦并非偶然。我在戏剧舞台上哭泣多年后成为在生活中锥心痛哭的女人并非偶然。” ——一切看似无意的偶然是否真的只是存粹的巧合?  两年前,接到翻译奥尔罕·帕慕克《红发女人》的邀请时,正值一个冬日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