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奇珍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邓州位于豫、鄂两省边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得,自古以来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上地下遍布着众多文化遗迹。
  在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原来曾经有一座著名佛教寺院——福胜寺。该寺原称龙兴寺,明代更名为福胜寺。据清顺治《邓州志·创设志》载:“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宋天圣年间创建,元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建。”由此可见该寺的大体建造时间在北宋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1032之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左右历史。历经多年战火福胜寺现已不复存在,目前该寺尚保存一座7层高的梵塔(图1)。该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棱圆锥状,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25种,1300多块佛龛。这些佛龛上,浮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佛法神像,造型奇特。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装饰有各种蔓草花纹图案,该塔造型完美,气势雄伟。
  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等单位在修复该塔时在塔基下发现了该塔地宫(图2)。其位于塔心室之下,深5米,宫门向北。在当年7~8月考古工作者对地宫进行清理,在地宫南部正中莲花须弥座上置一方形石函,其盖上放置佛教圣物。经过发掘出土了以金棺、银椁、舍利子瓶等为代表的大批珍贵佛教文物。①这些文物出土后在当时曾经轰动文物和宗教界,福胜寺塔也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该塔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现分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邓州市博物馆等处,我们从中选出部分精品加以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金棺(图3),长19、前宽11、后宽9、前高13、后高7厘米。重614.52克。用金板制成,头西尾东。作前高后低的长方形状。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錾有麻点纹组成的壶门10个,两侧6个,前后4个,前后左右对称。前档上面高出两侧棺板有一个三面形结构,正面上部压引出四阿式屋顶,兽脊、瓦当俱全,从正脊两端的吻兽处用金丝连结在前档上方。檐下的上方錾一方框,框内錾刻护法神像两尊,面部表情略有不同,均做持剑站立状。金棺的后档表面还刻有铭文6行: “维摩院僧赵过,观音院僧惠应,龙山院僧仪朋、张谷,打造人赵素。”左右两侧棺板相同,并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及花纹图案,金棺左侧錾刻一幅非常简约的释迦涅槃故事,涅槃佛右胁卧于床帐之上,其余5人为坐于床帐周围表示哀悼的佛弟子像,另外一人似为佛母摩可摩耶夫人。涅槃图像为佛教艺术常见的题材,该画面人物表情安详、自然。右侧錾刻有5个人物,其中一人头戴花冠,骑狮,并有狮奴牵狮,应该是文殊菩萨。其后为一戴冠老者,最后两个人物均手持幡幢,应当是一幅礼佛图,后湍边缘处刻有“未年三月造”5字题铭。②棺顶为八棱形,盖顶刻凤凰一对,凤凰各衔牡丹花一枝,颈部弯曲,做展翅飞翔状,两只凤凰刻画的较为生动、逼真。双凤周围以麻点纹组成11组卷草纹以填补空白。金棺的棺板及棺底均凿有圆孔,然后用金丝穿结为一体,再扣合棺盖。金棺的前部放置“佛顶骨”一件,后部放置一件圆形银盒,盒内有“佛牙”一枚。该金棺造型精致,纹饰精美。其色泽纯正,金质纯度高,含金量超过96%,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银椁(图4),椁长43、宽20、高34厘米,重2384克。上部铸造出仰莲一周,下边铸造出覆莲一周。底座稍残。束腰部位有壶门12个,左右两侧各4个,前后两端各2个。椁床上部四周均为精致的围栏,围栏下部有透雕的卷革,牡丹栏板。银椁前方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建筑。门楼有两根方形檐柱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屋顶,饰兽脊,压印出瓦垅,瓦当、滴水、檐板等,檐下有仿斗拱构件。门楼下还竖立风字匾,匾额上有楷书铭文两行共20字: “诸法徒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徒缘灭,大沙门所说。”前档和后档边包在两侧的椁板上,以圆形铆钉铆合,后档的上部与前档相同,但稍次子前档,表面刻有仿木结构的四阿式顶建筑,兽脊,瓦垅俱全。银椁两侧椁板前高后低,表面压印凸起的僧院名称和施主姓名。左侧椁板有龙兴寺僧惠谈、惠宣、永宁等12人和开元寺③僧守文、可惠、德崇等13人的法号;右侧椁板有施主助教元吉、袁光等共数十人姓名。椁床的上下周边均用圆形铆钉穿铆。银椁的前部放置金棺,后部放置玻璃舍利瓶。同金棺一样银椁造型完美,生动形象,尤其是椁内铭刻有大量的文字,成为了解当时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前部的仿木建筑也成为研究宋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其含银量为99%,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
  银盒(图5),口径6.5、底径4.5、高7厘米。圆形,盒盖为半球形,扣合在盒口沿的子口上。鼓腹、圈底、圈足。圈足的边缘钻有圆孔,用银丝连结在盒的下部。宋代用于安置舍利的盒,从质地而言,有金、银、铜、瓷等,其形制主要有圆形、六瓣形等,口为子母口,有的带矮圈足。④该银盒放置在金棺后部,里面盛放着一枚“佛牙”(图6)。 “佛牙”长3.5、宽3、高2.5厘米,重18.5克。为褐色石质,呈不规则椭圆形,其上部有众多小孔。
  “佛顶骨”(图7),长6、宽7、高6厘米,重207.2克。为象牙质,呈不规则椭圆形,底部磨平。发现时安放在金棺内的前部,为重要的佛教文物。宋代佛塔地宫发现的舍利常见有佛骨、佛牙、骨灰等多种,但在地宫中发现有佛顶骨舍利的则并不多见。
  玻璃舍利瓶(图8),口径3、腹径11.5、底径5、高12厘米。瓶呈圆球状,小口、圈底、鼓腹。米黄色的瓶内盛满了无色透明液体,内含粗沙和碎石子舍利、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各一件。瓶口原用青灰色油泥封闭,发现时油泥已坠入瓶中。瓶底亦垫有油泥一周可能是为稳定瓶身之用。舍利瓶是佛塔地宫中常见的一种直接安放舍利的容器,其材质有金、银、瓷等多种。
  鎏金双龙银瓶(图9),口径1、腹径3、底径1.5、通高5厘米。系铸造而成。小口外侈、长颈、鼓腹、平底。瓶口上有莲瓣纹盖,以银链与颈部的活动银环相连。腹部铸有对称的双龙纹,表面鎏金。龙纹体小工精,每片鳞甲仅为米粒的1/5,却做的非常精致,是极为罕见的佛教艺术精品。   紫红色葫芦形玻璃瓶(图10),通高4.5厘米。呈上小下大的葫芦形,圆口,底稍向内凹,该葫芦瓶盛放在舍利瓶内。发现时鲜艳夺目,甚为精美,是一件罕见的佛教艺术精品。
  阿育王塔(图11),基座长宽各8、通高25.5厘米。共两件,形状相同,这是其中一件为铁质,铸造而成,基座和塔身平面皆为方形,基座上小下大,形成4个斜壁面,中空。塔身上部四角为焦叶形状饰,中间立刹杆,有7级圆形相轮,其上为方尖状刹顶。该塔同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⑤以及近期发掘的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铅贴金阿育王塔形式及风格大体相同,@是典型的宋代阿育王塔形舍利容器。阿育王塔始于五代吴越国,也是宋代佛塔地宫中常见的的一种盛放舍利的容器,其材质多样,有铜、铁、银等多种。
  铜净瓶(图12),腹径10、底径5、通高28厘米。该铜瓶安放在地宫的石函上,腹上部有一带盖的短流、圆鼓腹、平底、肩部有口,其上有盖,用合页穿连,扣合严密。净瓶是一种盛水的容器,也是一件常用的供养佛具,宋代佛塔地宫出土的净瓶材质有铜、银、瓷等多种。
  邓州福胜寺塔地宫出土以金棺、银椁为代表的众多佛教文物,是继陕西临潼庆山寺塔、扶风法门寺塔等佛塔遗址地宫发掘之后,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近年来,我国宋代佛塔地宫考古重要发现接连不断。2007~2010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区大报恩寺遗址发掘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并出土“佛顶真骨”舍利和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等大批佛教文物。⑦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在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发掘了隆平寺塔地宫,该塔始建年代为北宋天圣年间与福胜寺塔建造时代大致相同,该塔地宫中也出土了水晶佛珠、银函、舍利等不少珍贵的佛教文物。④这些宋代佛塔地宫的系列重要发现充分说明在北宋前期国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佛教文化很发达,瘗埋舍利制度也从唐代的皇家贵族供养瘗埋为主流,发展到宋代以民间瘗埋为主。这也是宋代舍利瘗埋制度向世俗化、平民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也同时说明佛教的中国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据福胜寺塔地宫碑铭记载:该塔的地宫原是宋代龙兴寺大慈悲院地宫。是由皇帝赐过紫袍的主僧,宋代开国元勋主僧和众多弟子及数百里之外的诸多施主集资筹建的。该塔地宫碑铭记载的日期为北宋天圣十年二月二十五日(1032)这为塔的修建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与前文提到的清顺治《邓州志·创设志》记载相互印证。(图13)该塔出土的舍利容器可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石函+银椁+金棺·琉璃舍利瓶。金棺内前部置佛顶骨一件,后部置圆形舍利盒一件,盒内置佛牙一枚。银椁后部琉璃瓶内有无色液体及粗沙、碎石子等舍利的替代品,其内尚有双龙纹银瓶、紫红色葫芦形玻璃瓶各一件;另一组为西侧铁塔+琉璃瓶(两者粘在一起)。@这反映出宋代舍利容器组合较为复杂,也可以看出当时瘗埋舍利种类已呈多样化,除了佛牙、佛顶骨外还出现了多种舍利替代品。该塔地宫出土的这批器物发现时大都保存完好,其工艺精湛,造型完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建筑、科技、工艺美术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成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实物标本。它们的无穷魅力也必将受到学术界和宗教界的更大关注。
  注释:
  ①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等,《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文物》,1991年第6期。(该研究所于201 2年已更名为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
  ②④⑨冉万里《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
  ③开元寺,位于现福胜寺旧址东部。据当地旧志载,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称东大寺。原寺院规模很大,至今尚存有各类殿堂、山门等9间及部分碑刻。
  ⑤⑦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5期。
  ⑥⑧上海博物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其他文献
二、名家翰墨  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明代书法沿袭宋元以来帖学传统并继续发展。初期主宗赵孟频,追求古人法度,书家以由元入明的“三宋”(
期刊
道光十六年(1836)初,六舟经吴廷康引荐,与程木庵相识于杭州。同年二月,应邀赴新安传拓程氏铜鼓斋藏历代金石器。此后,六舟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1842 - 1844)数度赴徽州,为程木庵传拓古器物,数量颇可观,其中就有一件“周伯山豆”。  一、 “周伯山豆”及定名  见于《钟鼎插花图轴》(图1),纸本,纵103、横32厘米。钱镜塘旧藏,现藏浙江省
期刊
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日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日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有專家根据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
期刊
时入新年,万象更新。北京伍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8年末举槌迎新,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众望所归,以1219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拍卖界有史以来单页版刻最高价纪录,跻身2018年古籍善本拍卖成交榜前十名。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伍伦拍卖“以学术为先导,为藏家觅精品”的发展风格。拍卖会举办前一周,伍伦拍卖延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故宫博物院研
期刊
桌上的一本十分古旧的图册在家中已经沉睡十几年了,那还是我在新西兰居住时从奥克兰的科迪斯(Cordy'S)拍卖行竞拍的,8开的纸本糙黄的页面布满岁月斑驳的霉点,倾诉着几百年前画面背后的激情世故。装订线是用已枯黄脆弱的麻绳小心地系束着,像中国古老的线装书,更显得图册的年轮和庄重,封面木版印制的两行古德文大字我并不认识,但下面一行端庄的黑体拼音字母还是狠狠地抓住了我的视线“Albrecht Durer”
期刊
2019年2月15日,素有“刘半尺”“神眼”之称的刘光启先生在天津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衷爱的书画鉴定事业,享年87岁。刘光启先生奔波大半生,日日与书画为伴,直到去世前仍沉迷于书画之中。这首自书《八七述怀》,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退休难得事更忙,  八七老人不寻常。  曾斥白专成一笑,  书画典籍仍满床。  勤奋好学一辈子的坚守终成鉴定大家  刘光启先生于1932年生于河北省冀县,13岁即到北京
期刊
獅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
期刊
动物形装饰品  用金银制成的动物形装饰品,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春秋秦公大墓的金啄木鸟。以后各代也均有发现,主要形象有虎、豹、龙、羊、刺猬、鹰、蚕、蟾蜍等,有的是其他器物上的装饰附件,有的则是单独的装饰品。战国至汉代,北方的匈奴族流行使用金银制作的动物形装饰品,出现了一些造型新颖独特的艺术品,如金鹿形怪兽。在江苏盱眙西汉窖藏中出土的金豹,造型古朴奇特,制作精湛,是目前罕见的动物形金质饰品,也是
期刊
来济宁市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厅参观的人们,无不为眼前的这套青铜列鼎驻足观赏,为之震撼。这套青铜列鼎是由七件形式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以次递减,一套鼎的组合。也是我馆的一套镇馆之宝。它制作严谨,工艺精湛,铭文行款有序,书法浑厚劲健,极其工整,具有很高的铸造艺术水平。这套列鼎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滕州南出土,据考证滕州南曾经是薛国为周代庶姓封国的都城一一薛国。薛国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这一套青铜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近代上海银器种类丰富。从功用而言,近代上海银器有社交礼物,首饰、餐饮器具、体育比赛奖品类……近代上海,中西交汇,海纳百川,体育也不例外。开埠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象棋等,依然活跃在民间,但更多的是随外侨而至的近代体育项目。上海是近代外侨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外侨是近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  伴随着近代体育项目在上海的展开,外国人在体育比赛中颁发银质体育奖品的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