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柑橘的“苦酸甜”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elf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必然要求。当前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生产成本“地板”升高,化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浙江衢州的传统柑橘产业立足市场转型,依靠科技提升品质,增加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其做法值得借鉴。
  “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这是徐霞客笔下的衢州柑橘。作为中国椪柑之乡,衢橘历史闻名。去年衢州市柑橘总产量达到39.4万吨,然而面对丰收,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衢州市柯城区金坂村,橘农徐金美无奈地将满车的柑橘倒掉:“一块钱一斤还没人要,不如都倒了。”
  然而,就在离金坂村不远的莫家村,橘农叶华昌正在大棚内悠闲地修剪柑橘枝叶:“我家的3万斤椪柑,春节前就销完了,每公斤最低卖到10元!”
  同样是衢橘,为何境况截然不同?“愿意转型的,就赚;不愿转型的,就亏。”柯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方培林道出原因,“市场从来都是公平的。这几年衢州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在三产融合发展的路上充满了苦乐酸甜。”
  苦:一斤柑橘几毛钱,市场倒逼产业之变
  “3个橘子一块钱,卖掉橘子好过年。”叶华昌是当地最早的一批柑橘贩销户,他感叹,20世纪80年代,柑橘3元一斤,比猪肉还贵!最辉煌时,柑橘收入占了村民收入的七成多。
  市场火了最易跟风。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橘,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使得衢橘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风险悄然集聚。
  2008年,衢州柑橘大丰收,收购价却一路跳水。隨后几年,一斤柑橘几毛钱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少橘农无奈撂下橘园,外出打工。
  “这几年被市场淘汰的,正是落后生产观念种的低品质柑橘,这也提醒我们,柑橘产业要‘变’了。”方培林说。
  痛定思痛,衢州柑橘开始转型。
  提升种植效益。柯城整合分散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2016年柯城打出橘园规模流转、设施栽培、金融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对新流转、连片50亩以上的成龄橘园,连续3年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
  叶华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年来陆续投入300万元,建起了精品柑橘园。走进他的家庭农场,50亩大棚连栋成片,有机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技术透着科技范儿。“有了避雨大棚,椪柑可以延期两个月采,糖度能达14.5度,精品果率达到95.8%。”
  围绕柑橘产业升级,近两年全市累计淘汰“三低”橘园10.6万亩,规模经营面积从2015年的300多亩发展到近7000亩。
  品种改良只是第一步。如何最大程度提高衢橘效益,衢州探索三产融合发展。
  向深加工要效益。常山胡柚是当地独有的柑橘品种,从卖鲜果到青果入药,胡柚实现了全果利用,提取的黄酮素片成为高端保健品市场新宠。运用这一技术,每吨胡柚产值超过20万元,是销售鲜果的100多倍。常山县胡柚商品化率达到70%以上,列全国柑橘之首。
  向休闲农业要效益。越来越多的柑橘园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全市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373个,从业人数3.5万人,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酸:老橘农转型难题不少,须引导先进要素握指成拳
  三产融合,离不开质量支撑。
  经过两年摸索,一门心思改良品种的卢志承成功了。他的家庭农场种的杂柑新品种,刚挂果就被人订走了。“到丰产期,亩产可达1万斤,那就是20万元的收入。”
  效益源自科技。衢州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郑雪良告知记者:“现在推广的新品种,到第二年的七八月份都有很多汁水,保有本来的品质不变。”
  也有部分橘农仍在传统种植模式上徘徊不前,无奈倒橘的徐金美就是其中之一。“家中2亩柑橘地,六成橘树没人管,品质也确实不好。虽然我家不靠卖橘为生,但看着橘子倒掉,还是有些心疼。”徐金美说。
  看着别人挣钱,徐金美难免心酸。但转型路上,土地、科技、资金、人才的要素缺一不可,难题不少。说到今后的打算,他表示,未来会专心打工,把土地交给那些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打理。
  推动柑橘转型,衢州直面难题,政策引导先进要素握指成拳。
  人才在哪儿?柯城区吸引各路人才当起了“职业橘农”。农法自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林,原来是搞计算机的,如今成了一名职业橘农。“从柑橘育苗、种植延伸至深加工、休闲观光采摘游,我们以工业思维打造一条全产业链,提升柑橘效益。”他说。
  从一家一户到抱团发展,衢州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550家,家庭农场720家,柑橘龙头企业3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0多个。
  资金在哪儿?柯城区出台政策,一连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撬动1亿元信贷资金,全力推进柑橘产业转型。
  基础怎么样?衢州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供电部门升级了柑橘加工园区变压器,确保柑橘丰收期供电充足。柑橘主产乡镇成立了柑橘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橘农开展橘园改造。信息服务跟上,从2011年开始衢州对柑橘市场实施数据监控,关注库存警戒线,多渠道为果农卖橘牵线搭桥。
  为提升品质,越来越多的柑橘合作社与高校合作,引进无籽椪柑新品。柯城区建立柑橘良种繁育中心,100多个优新品种陆续推向市场。龙游县模环乡兰塘村的姜宝祥,种了130多亩新品甜橘柚,去年第一年挂果,15万斤果子供不应求。“一条枝上能挂七八个果,到时候我会剪掉几个,品质好了不愁销。”
  加快柑橘产业融合,柯城区与华中农大邓秀新院士对接,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开展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建立柑橘适温冷库3000立方米。“柯城建成了中国柑橘博览园,形成集柑橘种植、果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再现了‘一江碧水、两岸橘香’的画卷。”方培林告诉记者。   甜:融合产生乘数效应,橘农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柑橘品质逐年上升,加工订单纷至沓来,产业融合愈加紧密。
  柑橘囊胞是饮料企业的主要原料,今年以来,柯城区出口柑橘囊胞近4700吨,产值达340万美元。方培林说,深加工用的是次等柑橘,带动橘农平均增收3000余元。
  不单工业加工,柯城区“柑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框架已经形成。前不久,在柯城区城西村石梁溪畔,一场与艺术相结合的“首届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登场,数十万只圆滚滚、红彤彤、黄澄澄的“椪柑果”“胡柚果”,勾勒出29座巨型柑橘主题卡通雕塑,吸引数十万人次的观赏和游玩。
  农田是最大的风景,农业是最大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让柑橘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柯城区石梁镇“龙潭柑橘大世界”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将有农民创业园、科技创新园、无籽椪柑示范园、林下经济带和产业融合带。“远看是公园、近看是果园、走进是乐园,柯城区将迎来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腾飞的新局面。”方培林说,高品质的柑橘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又让柑橘有了消费者。
  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转变,3年来,衢州乡村旅游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元,民宿经济、旅游综合体等业态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搭建出口柑橘综合服务平台,柯城区在石梁镇和姜家山村建造起134亩的柑橘出口產业园。目前,园区的柑橘已出口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等1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拉动,全区每公斤柑橘平均价格增加0.4元。
  产业融合,最开心的是橘农们。
  “现在城里人来村里自驾游,我这里50亩大棚还不够他们摘的呢。再有客户来电话订购,树上的果已经没有了!” 叶华昌想起去年秋天的情景,一脸幸福。
  农民吴双良也从三产融合中有了收益。他告诉笔者,自家有2亩多地,以前种了3次柑橘都被冻死了,干脆让地荒在那里。今年他把地流转给了农法自然公司,自己成了公司工人,每月工资3700元,每年还能拿到土地租金2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有50万元分红。
  三产融合的大势不可挡。对衢州的许多老橘农来讲,此刻着手转型,应该还不算晚。
其他文献
5.通过农产品加工来提高效益rn进行农产品加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rn农产品加工范围很广泛,大体上分为五个方面: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rn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
期刊
血小板治疗学属于人体免疫学和输血医学领域,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同种免疫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抗原不合,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ost-transfu-sion refyac
随访本院1987年4月~1999年5月,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患者352例,对治疗中的并发症、处理及预后作研究.331例得到随访(5~145个月),共发生明确的并发症16例:断钉8例(合并骨不连3例
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伊斯特兰小镇被一望无际的森林所环绕,小镇上生活着5000多名土著印第安人,茂密的森林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能源、住所和收入,他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   可是,这一切的安静在2000年被搅乱了。   一个冬夜,一只饥饿的狼偷袭了村庄,吃掉了一个孩子。村民们痛恨地说:“这只狼真是忘恩负义,我们一直把它当朋友,它却来祸害我们,这次一定要捉住这只可恨的狼,然后将它碎尸万段。”   一
期刊
今年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检验方法》4项标准(简称生乳等4项国标)修订第一次讨论稿对外公布。这是现行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颁布8年来的再次修订。  不同于以往,此次讨论稿在调整理化指标要求之外,首次提出生乳分级,并且公布了复原乳的检验方法,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两个多月的争鸣和“发
期刊
新修建的人行步道上,游客们结伴沿着缓坡前行,两侧青山苍翠、山下百合花海,大家不时停下来拍照,而景区内的蒙古包、露营帐篷、沙滩、戏水池、滑梯、秋千等处,更让人流连忘返……去年7月17日,甘肃省兰州市袁家湾百合谷景区开放第三天,已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  袁家湾村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是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的一个小山村。尽管山道崎岖、沟壑纵横,但袁家湾村依托百合产业的迅速发展,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百合生产基地
期刊
时针指向晚上10时,他依然没有回来。   她烦躁地关掉电视,钻进被子,关了床头灯。可她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他在酒桌上豪气冲天划拳的样子。   她摸出枕边的手机,准备打过去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她又想,问了又有何用?他肯定会说:“快了,马上回来。”可自打结了婚,他的“马上”,便成了未知数,或许是一个小时,或许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楼梯上,好像响起沉重的脚步声。   
期刊
主要对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情人节这天,正在上班的马娅前脚收到老公快递来的一大束玫瑰,后脚就得到闺蜜的通风报信,说老公正搂一美妞儿逛街呢。  马娅是谁?肉食女一枚,向来嘴里不吃素、眼里不揉沙子的她,怎能让自己的婚姻遭受威胁?她先是给自己做了一番心理辅导——捉奸容易,可捉奸之后该怎么收场?反正这婚她不想离,那就只能智取不能硬攻。  做完功课,马娅给老公打电话,在哪儿呢?老公说在加班,她当即说马上赶过去,慌得男人撂下美妞就往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