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察觉到个别老师教育、开导学生时,在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制定实质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一味漫无边际地对其讲大道理,并将“既往不咎”挂在嘴边,以示警戒,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求取良好的教育成效。对此,我不敢苟同——诚然,“不咎”蕴含着师者的宽宏、大度和对学生行为的良好企愿,但“补救”则更利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改进。师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正视、改正自身过失,努力做一个日臻完美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面对学生的过失,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引导学生切实从问题“源头”进行查摆、反思、改正,而是抱着期盼甚至侥幸的心理和“试试看”的态度,仅用“既往不咎”掩应过去,那么为师者是否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为此,师者面对学生以往的过失要努力教育、引导学生着眼于自身未来的更好发展,积极开展“既往‘补救’”——切实制定跟踪“补救”措施,及时帮助学生查摆原因、克服弊病、改正过失,力促其人格的完美和行为的完善。这也是现代教育对为师者提出的最基本的执业要求。